•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牢記囑託看見美好中國】鄉親們的笑臉是最美的風景

2025-02-11 15:08: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2月的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青山如黛,田園靜美。兩條寬敞的柏油大道串聯起錯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別具特色的陶藝風情街上,各地遊客前來打卡,與村民互致新春祝福。

  花茂村,過去曾叫“荒茅田”,意指貧困荒蕪。後來村子改名為“花茂”,寄寓了“花繁葉茂、繁榮興旺”的美好願景。

  花茂村田園靜美(央廣網發 李仁軍 攝)

  為了尋求突破謀發展,花茂村群眾發揮自身優勢,著眼發展鄉村旅遊、現代農業,傳承創新制陶技藝,建設和美鄉村。

  2015年6月16日,在貴州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花茂村,走進村裏的蔬菜大棚、超市、農家樂,和村民座談交流。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要是笑,就説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們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總書記溫暖的話語,説進了花茂村鄉親們的心裏,這讓大家幹勁更足了。

  “紅色之家”是花茂村開起來的第一家農家樂,村民王治強用一道花茂盬子雞美食征服了顧客的味蕾。在他精心打造的雅致小院裏,可同時容納200多人就餐。“人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天能賣80隻盬子雞。”王治強説。

  花茂村村民正在製作花茂盬子雞(央廣網發 李仁軍 攝)

  製作盬子雞的盬子,來自當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母先才的陶藝館。2014年,在政府的幫扶下,母先才依託傳統技藝開設了陶藝館。現在,他不僅把原來的土窯改成了更加環保的電窯,還把工坊變為集制陶、研學、餐飲為一體的陶藝館,受到遊客歡迎。

  “政府每年都會發放相應的手藝人經費補貼,每個季度市裏還開展技能培訓。感謝富民好政策,讓我們越幹越有勁兒,把這項傳統手藝好好傳承下去。”母先才説。

  母先才在自己的陶藝館內製作盬子(央廣網記者 欒小琳 攝)

  近年來,遵義市抓實抓牢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和生産主體的積極性,讓老百姓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中唱主角、挑大梁,持續壯大鄉村富民産業。

  好政策加上人勤奮,花茂村探索的“紅色文化+”“鄉愁文化+”“綠色産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闊,“美麗鄉愁”正轉變為鄉親們的“美麗經濟”。2024年,這個小山村累計接待遊客90萬人次以上,綜合旅遊收入3500萬元。十年間,花茂村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0948元增長至27454元,村集體經濟積累從16萬元上升至1418萬元。

  “如今,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大家幸福滿滿,笑容更加燦爛,咱們的花茂村真正實現了‘花繁葉茂’。”花茂村黨支部書記彭龍芬開心地説道。

  總監製:駱紅秉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監製:伍剛 宮歆慧

  統籌:陶玉德

  策劃:欒小琳 安琪

  記者:欒小琳 任振國 楊贇

  鳴謝:遵義市播州區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