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淵譚天丨堅決鬥爭!中國如期實施對美關稅反制
2月10日0時起,中國對原産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正式生效。
2月4日,美國政府以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關稅正式生效。同一時間,中方立刻宣佈了關稅反制措施,于2月10日生效。
中方的態度很明確:
對美關稅反制,如期實施。美方如若有其他行動,中方會繼續採取堅決措施維護自身利益。
中方的態度,至少説明瞭兩件事。
第一件,美方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這在中方加徵關稅的領域上體現得十分清楚。
根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的公告,中方是對原産于美國的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徵15%關稅,對原産于美國的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加徵10%關稅。
也就是説,對美加徵關稅的商品主要集中在能源和汽車兩項。
按照美方的説法,加徵關稅是為了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保護美國的製造業。我們都知道,由於美國自身經濟結構的問題,美國對全球貿易普遍存在逆差,中國也不例外。
而能源則是美國為數不多的對華存在貿易順差的領域之一。根據譚主計算,2024年,美國在能源領域對華順差為1566.76億元。這就能看出中方反制的精準之處。
美媒也承認,美國能源對中國並非不可替代,中國可以從俄羅斯和中東等其他國家和地區找到進口替代。
可能有人覺得,美國的能源不賣給中國,賣給其他國家也是一樣,影響沒有那麼大。實際不然,長期以來,國際能源市場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貿易流向,建立了相對穩定的能源貿易關係。而貿易流向發生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就拿液化天然氣來説,它就不是想賣給誰就能賣給誰的——液化天然氣港口是需要特殊設計建設的,即便是有成熟的港口,其接納能力也是有區間的。
第二件,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經過上一輪中美經貿摩擦後,中國應對貿易戰的經驗與能力都有提升。
2018年,中美貨物貿易總額為6335.2億美元,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為3233.3億美元,2024年,中美貨物貿易總額為6882.8億美元,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為3610.32億美元。
這組數據,體現出了中美經貿關係的韌性。與此同時,雙方之間的貿易結構也在發生變化。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相較于2018年,2023年美國對華出口中,諸如運輸設備等産品份額明顯下降,大量的出口份額被農産品和能源礦産等初級産品所取代。
初級産品,意味著被替代性很強。如果美方執意升級貿易摩擦,要打貿易戰,那在中方堅決反制之下,屆時,美方的損失會更大。
中國的底氣,不僅來自於中美雙邊經貿。
過去幾年,美方拉攏盟友對華“脫鉤斷鏈”,意圖打壓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地位。
數據顯示,過去7年,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仍連續七年位居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國。
最新數據顯示,到202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份額達到14.2%,這個數字比2018年貿易戰開始前還上升了。
這説明,我們的出口市場越來越多元,我們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貿聯繫,越來越緊密。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這是中國應對貿易戰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