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目標 奮楫再出發(新春走基層)
潘從明(左)在指導班組成員操作設備。本報記者 趙帥傑攝
吳先哲在向養殖戶了解生産情況。許金端攝
王月秋(右)在和老人玩益智健腦小遊戲。本報記者 方 圓攝
吳智在操作灌注系統閥門。劉悅湘攝
板車劇團演員在為村民表演。本報記者 張文豪攝
新春伊始,萬物復蘇。2月5日正月初八,春節假期後首個工作日,各行各業的人們重新投入新一年的工作,以蛇行千里的勁頭,堅定信心、滿懷希望,向著新的目標奮楫再出發。
第一書記與村民攜手耕耘,科研工作者繼續開展實驗探索,工程師在生産一線監測調試……本報記者分赴福建、甘肅、廣東、黑龍江、河南等地,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一線工作者們以嶄新姿態重返工作崗位,向著新年新目標奮進的生動故事。
——編 者
福建漳州下西坑村第一書記吳先哲——
“今年要為村民辦成幾件實實在在的好事”
農曆正月初八上午9點,福建漳州下西坑村駐村第一書記吳先哲坐上船,向養殖海域駛去。航道兩側,一個個藍色浮球隨海浪起伏,圍出一塊塊海上農田。
頭戴防風斗笠、身穿防水服,幾名村民站在浮排上,一條條挂滿龍須菜的粗繩被拉上浮排,堆成快一人高的小山。
一步跨上浮排,吳先哲和下西坑村村民吳益花熟絡地聊了起來。“今天收的這片龍須菜田面積多大呀?這輪菜養的品質咋樣?”吳先哲一邊説著,一邊接過漁民手裏的繩子,身體向後,使勁一拉,把龍須菜捆成一包,方便後續上岸稱重。“這片得有個八九畝,品質挺不錯,産量也高。”吳益花笑著回答,手上活計不停,“這陣子市場行情好,一斤能賣八九毛。多收點,收完趕緊栽下一輪苗。”
龍須菜的養殖季在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生長週期短,養殖方式簡單,經濟效益好。在下西坑村185戶養殖戶中,龍須菜養殖戶約佔80%。
吳先哲説,去年鎮裏邀請了水産養殖專家,調整了養殖方式,也引進了新品係,産量和品質都有提升。“我要持續跟進養殖情況,多比較新舊品係的産量和品質,看是否適合推廣。今年要為村民辦成幾件實實在在的好事。”
甘肅金川集團貴金屬冶煉特級技師潘從明——
“努力研發更多創新技術,解決更多生産難題”
“産品供不應求,一線生産車間,春節假期也不停産,大家輪流休息。”正月初八早晨7點,天還未亮,甘肅金川集團銅貴有限公司貴金屬冶煉特級技師潘從明已從家趕到工廠,換好工裝,通過安檢,進入車間,“今天是節後第一個工作日,生産線將滿負荷運轉。”
檢查勞保用品穿戴、佈置重點工作、安排檢修事項……7點半,當天上崗的80余名員工悉數到齊,潘從明主持召開班組會。不同以往,這次酒精含量檢測尤其嚴格。“新春開工,安全第一。”潘從明説。
聽設備運作聲音、看操作流程規範……潘從明巡得仔細、查得認真,整條生産線巡查下來,已是中午。簡單吃了飯,他顧不上休息,又一頭扎進實驗室。從春節前,潘從明就開始琢磨如何優化提純工藝,實現綠色高效提取。
擰開玻璃瓶蓋,倒入化學試劑,輕輕搖動瓶身,潘從明緊盯溫度計上的刻度變化,不時從瓶中舀取少量溶液,觀察顏色、測量酸度,隨後掏出手機計算投入産出的比例。“試試提高反應溫度如何?”“改變反應酸度效果才好。”“優化試劑配比會不會更高效?”下午3點多,忙完實驗的潘從明緊接著組織團隊成員開展“複雜難處理物料中鉑族金屬提取技術”的研討會,現場既有班組長,也有技術員,還有一線操作工。“新的一年,繼續帶領團隊努力研發更多創新技術,解決更多生産難題,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潘從明説。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吳智——
“全力做好實驗正式運作準備工作”
“中心探測器內氣壓波動範圍是否正常?各系統有沒有監測數據異常報警?液面監測是否平穩?……”正月初八一早,在廣東江門開平市打石山地下700米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吳智正監測著中心探測器的狀態。
江門中微子實驗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中微子探測項目,深埋地下700米的巨大球形探測器是其核心裝置。目前,江門中微子實驗在實驗液體灌注過程中,需要及時對多套實時監測系統進行數據檢查記錄,保障球體安全。
“液體灌注是項目工程建設的最後一步,至關重要。”吳智説,“今年江門中微子實驗將迎來正式運作的關鍵時刻,我們要全力做好實驗正式運作準備工作。”
吳智和團隊成員負責的灌注系統自2016年開始預研設計,對系統密封性和內表面潔凈度均有極端苛刻的要求,直到2024年才完成系統安裝和調試。“春節期間,為了做好純水灌注工作,我們有20多位各領域的專家堅守在實驗室,抓緊完成第一階段純水灌注工作。”吳智説。
下午臨近下班時間,吳智開始組織每天的灌注工作例會,討論當天灌注工作總體情況,對第二天的工作進行協調安排。“今天是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各系統運作總體平穩。多年的工作今年就要見成效了,大家都很激動,很有幹勁。希望實驗能順利如期進行並取得一定成果,探索更多的科學未知領域。”吳智滿懷期待。
黑龍江社會康復醫院醫養結合科護士長王月秋——
“讓老年人更安心地樂享晚年”
春節假期後第一個工作日,黑龍江省社會康復醫院醫養結合科護士長王月秋比往常更早地來到工作崗位,開始早間查房工作。醫院的601房間住著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讓王月秋有點牽掛。
“劉姨,您叫什麼名字?”護理員拉著老人問道。
“我叫啥,我忘了。”老人搖了搖頭。
“那她是誰,你知道不?”
“她是我閨女,每天都來看我!”老人指著王月秋説。
“我就是您閨女,媽,坐起來,我給您擦擦。”王月秋將老人抱坐起來,用濕毛巾為老人擦拭身體,輕柔又利落。
完成查房工作後,匆匆吃過午飯,王月秋拿起準備好的名單和地址,為老人進行到府評估服務。去年3月開始,王月秋帶領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團隊,為轄區內60歲以上老人,以及全市5個區低保、低保邊緣人員到府進行老年人能力評估。結束評估工作時,天已擦黑。原本可以直接下班,但王月秋還是放心不下,又趕回了服務站。
“李阿姨今天剛做完鼻息肉手術,記得幫她冷敷、沖洗鼻腔。”
“帶馬叔去做水療康復、藥物熏蒸一定要保證室內溫度,防止受涼。”
她和護理員逐一對接老人的情況,叮囑大家需要注意的事項,不敢有一絲懈怠。
新的一年,王月秋更忙碌了。“今年,我們要創新管理模式,加強培訓,還要擴大護理人員團隊,不斷提高服務品質,讓老年人更安心地樂享晚年。”內心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把王月秋和老人們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河南許昌板車劇團團長賈鄢華——
“一路走一路唱,把戲曲送到村民家門口”
臺下一陣鞭炮響,臺上一通鑼鼓聲。正月初八上午9時,戲臺帷幕緩緩拉開。河南許昌鄢陵縣豫劇團演員們依次入場,唱、念、做、打樣樣嫺熟,將豫劇《五世請纓》呈現在村民面前。
這裡是許昌長葛市老城鎮疙塔廟村,大年初九是村裏一年一度的古廟會。板車劇團來到村裏,要連唱9場大戲給春節廟會增添年味。
上世紀60年代,演員們拉著自製木板車,拼成流動舞臺,送戲到田間地頭,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板車劇團”。如今,木板車早已退出舞臺,但紮根農村、唱戲為民的優良傳統保留了下來。
在後臺狹小的空間裏,擺滿了鳳冠霞帔、刀槍棍棒等道具。演員們擠在一起,換裝、補粧,緊張而有序。
交談間,不時有冷風從幕布口鑽進來。女演員們換上戎裝、插上靠旗,等待再次入場。“冷不冷?”記者哆嗦著問。“冷啥?臺上舞動起來,唱得渾身是汗!”她們回答道。
一場唱罷,已是中午。演員們顧不得卸粧,“趕快吃點飯,下午、晚上還各有一場戲呢。”板車劇團團長賈鄢華招呼道。
正月初十,到洛陽;正月十四,去開封……未來一個月的行程已經排滿。“哪有需要,我們就去哪。”賈鄢華説,“我們要一路走一路唱,把戲曲送到村民家門口。”
(本報記者施鈺、趙帥傑、李縱、方圓、張文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0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