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場看中國年丨山東:文祖大集年味濃 傳統非遺“組團亮相”
編者按:春節趕集忙!全國各地特色年貨市場和新春市集紛紛開啟,人頭攢動、煙火升騰,形成一幅幅歡樂祥和的“年俗畫”。供銷兩旺中,既有節日濃濃的氛圍,也彰顯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央廣網推出系列報道《大市場看中國年》,看各地市場“火力全開”,看消費市場“熱辣滾燙”。
央廣網濟南1月31日消息 “糖炒栗子,先嘗後買!”“老師兒,過年啦,給我多割塊兒肉!”“讓一讓!爆米花出鍋嘍”……春節期間,行走在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齊長城腳下的文祖大集,商販們的吆喝聲、顧客們的討價還價聲交織在一起,“年味兒”就在這叫賣聲、歡笑聲中展現了出來。
熱氣騰騰的爆米花出鍋(央廣網發 孟凡庚 攝)
大集“年味兒”濃,購銷“紅紅火火”
走進文祖大集,這裡可謂是人流涌動、摩肩接踵。路邊鋪滿年貨的攤位一個緊挨一個,新鮮的蔬菜、水果、肉類,各式各樣的零食、糖果等各類商品琳瑯滿目。十里八鄉的村民穿梭在各攤位之間,挑選著心儀的年貨,攤主們也忙得不亦樂乎,不停地稱重、打包,臉上一片喜氣洋洋。
一位賣肉的攤主王大姐樂呵呵地説:“過年期間,我比平常多預備了兩扇豬肉,今天集上人多,肉賣得特別好。”
村民正在用手機線上支付(央廣網發 孟凡庚 攝)
趕大集、辦年貨,趕的是溫暖人情,辦的是中國人骨子裏對春節的儀式感。當地82歲的老人馬允欒説,文祖大集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因為一條章萊古道從文祖大街經過,當時這裡車水馬龍,商賈雲集。時至今日,這裡的村民仍然存留著濃厚的經商風氣。老人感慨:“趕大集是過年的老傳統,以前生活條件不好,就盼著趕集買回點好吃的和新衣服。現在日子好了,還是得到年集上擠一擠,才能找到過去的年味。”
非遺文化展示,傳承地方特色
今年是春節申遺成功後第一個“非遺版”春節。在文祖大集上,龍山黑陶、友誼葫蘆、小米茶湯、章丘鐵鍋等當地的傳統非遺産品也“組團亮相”。
攤位上擺著用傳統黑陶技藝燒制的眼鏡蛇,探頭探腦的樣子少了淩厲的殺氣,多了幾分可愛。山東省級非遺項目章丘黑陶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國慶説:“2025年是乙巳蛇年,我特意做了與蛇有關的黑陶擺件。龍山黑陶起源於我們家鄉章丘,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我最大的夢想就是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它。”
非遺項目章丘黑陶傳承人張國慶展示蛇年擺件(央廣網發 孟凡庚 攝)
在旁邊的友誼葫蘆攤位前,形態各異、製作精緻的葫蘆製品吸引了不少村民駐足觀看。山東省級非遺項目章丘葫蘆雕刻代表性傳承人馬友誼表示,這些葫蘆都是手工製作,每一個都有其獨特的寓意和故事,有些還登上國際舞臺進行展示。
非遺項目章丘葫蘆傳承人馬友誼展示荷花圖案葫蘆(央廣網發 孟凡庚 攝)
“茶湯不是茶”的小米茶湯是章丘的特色小吃。帶孩子來趕集的村民李大姐一邊把成袋的茶湯放到布兜裏,一邊向記者説:“這可是很有營養的茶湯,我們家孩子就好這個味道,多買幾袋過年期間喝。”漫步非遺産品中間,既能感受到“非遺春節”獨特的熱鬧,也品味了春節的文化內涵。
傍晚時分,大集上往來人群依然絡繹不絕,熱鬧非凡的畫面構成了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年俗畫”。據了解,山東各地還因地制宜舉辦了“黃河大集”“運河大集”“海洋大集”新春主題活動,通過一系列可玩、可看、可體驗的特色活動,讓遊客和群眾感受春節期間濃濃的煙火氣和文化味。
監製:趙凈
統籌:張璐華 安琪
採制:劉佳音
(鳴謝:濟南市章丘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