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化中國行丨首個“非遺版”春節:文旅“節節高” 添彩中國年

2025-01-31 14:12: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蛇俑還挺可愛的”“這瓶子的顏色搭配真是絕了”……春節假期,中國國家博物館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人頭攢動。各類寓意吉祥的文物與空間布景形成呼應,觀眾或細賞文物、或駐足拍照,共同慶賀“四海一堂春”。

  觀眾正在參觀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陽和啟蟄,品物皆春。2025乙巳蛇年是申遺成功後的第一個春節,群眾出遊熱情更高,文化旅遊等消費需求集中釋放。各地區各部門不斷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深挖傳統佳節的文化內涵,讓文化之美添彩和美中國年氛圍。

  新春文旅“開門紅”

  蛇年春晚的舞臺上,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主演葉童、趙雅芝同臺亮相,不僅讓許多觀眾高呼“DNA動了”,也為杭州西湖景區再添一份熱度。大年初一,斷橋上游客摩肩接踵,《千年等一回》等歌曲更不時響起。數據顯示,1月29日西湖景區接待客流量 45.87萬人次,與2024年同比增長了14.19%。

  春節申遺成功,讓蛇年新春的“文化味兒”更濃厚了。這個假期,各地紛紛深挖傳統文化內涵,探索自己的“流量密碼”,以期更好滿足人們對“詩和遠方”的嚮往。

  五湖四海的特色小吃、巧奪天工的非遺工藝,第三十七屆地壇春節文化廟會將全國各地的年俗文化匯聚其中;在安徽黃山,遊客不僅能遊覽奇松怪石等秀麗的自然風光,還可以欣賞景區安排的眾多非遺項目表演;《樂舞長安》舞出笙簫聲動、《旋轉的胡旋》轉出彩袖生風,在西安大唐不夜城,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可以在蛇年春節共赴一場“盛唐”之約。

  值得一提的是,在用心用情滿足國內遊客文旅需求的同時,文化和旅遊部還豐富入境遊産品,優化入境旅遊服務。作為入境遊的熱門目的地之一,廣東在春節假期推出“非遺賀新春”“過年睇大戲”等逾千場充滿嶺南特色的活動,廣邀海內外遊客。

  “歡迎更多外國朋友來到中國、看見中國、感受中國,與中國人民一起親身體驗春節的喜慶歡樂,感受春節的文化魅力。”文旅部産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説。

  博物館裏尋年味

  大年初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過年——春節主題展”的入口,一座集民間古建築技藝、傳統美術為一體的山西清徐彩門樓迎接著八方來客。由此步入展廳,樂清首飾龍、楊家埠木版年畫、蘇州燈彩、懷仁旺火等形式多樣的春節節俗,描繪出中國人慶祝新年的生動畫卷。

  在中華文化裏,蛇是靈性、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徵,寓意著豐收、吉祥和福瑞。乙巳蛇年新春,多家博物館均推出了與生肖、春節有關的展覽,與廣大觀眾一起在館舍天地間迎春納福。

  廣州博物館推出“吉祥有年——館藏吉祥文物展”,展出133件(套)寓意吉祥的珍貴文物,帶領觀眾深入探索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吉祥文化;“吉祥有年潮派趁墟”主題新春市集也在除夕“開市”,讓觀眾品嘗地道廣府味,喜迎吉祥蛇年。

  “蛇盤兔”挂件、《白蛇傳》主題的畫作、“蛇銜蛙”剪紙……在中國美術館“靈瑞迎新——中國美術館蛇年題材美術作品展”中,蛇呈現出林林總總的多面形象,寄託了豐富多彩的美好寓意。

  “春節申遺成功,標誌著這一節日成為全人類共用的文化瑰寶。在這一歷史性時刻,我們更應珍視節日中的文化精髓,讓春節煥發出更深遠的意義。”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説,“靈蛇賀歲,金蛇獻瑞,祝願偉大祖國蒸蒸日上,祝願廣大觀眾幸福吉祥!”

  好戲連臺過春節

  在春節假期看一場電影,已經成為許多家庭的新年俗。記者從國家電影局獲悉,2025年大年初一(1月29日)票房為18.05億元,觀影人次為3515.12萬,均超過2021年春節大年初一,創造了新的單日票房和觀影人次紀錄。

  廣西某影院內,觀眾正排隊檢票入場。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相較去年,今年春節檔影片題材更為豐富,包括中國影史動畫票房冠軍續作《哪吒之魔童鬧海》、喜劇懸疑動作片《唐探1900》、神話題材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武俠電影《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和軍事戰爭電影《蛟龍行動》等,滿足觀眾多元的觀影體驗。

  不僅電影春節檔成績亮眼,各地演出市場亦紅紅火火。蛇年春節8天假期,北京市已開票營業性演出242台1649場,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編織年味濃郁的舞臺畫卷;大年初一晚,香港舉辦“新春國際匯演之夜”,吸引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55個演出團體參與,演出節目包括傳統舞蹈、現代舞蹈以及武術、雜技等。

  此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戲曲晚會》在1月30日大年初二晚與廣大票友見面。多媒體視覺節目《活色生香》通過虛擬空間技術,讓古代文物煥發新生、跨越時空;《縱橫天地》則讓無人機與戲曲相結合,呈現出震撼的舞臺效果。

  辭暮爾爾,煙火年年。放眼神州大地,文旅活動豐富,節日氛圍濃厚。過好春節意味著新一年有一個好的開端,乙巳蛇年,中華兒女必將堅定信心、滿懷希望,以蛇行千里的勁頭,向著更美好的明天闊步前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