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春走基層丨來北京廠甸廟會City Walk 感受滿滿年味

2025-01-31 08:59: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北京廠甸廟會與南京夫子廟、上海城隍廟、成都青羊宮廟會齊名,因地處琉璃廠文化街區,文玩字畫、筆墨紙硯,讓北京廠甸別具文化之美。2006年,北京廠甸廟會成為首個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廟會。看文房四寶、寫福字、蓋墨章、和綵燈合個影,今天的《新春走基層》,我們一起去廠甸廟會,探尋中國人專屬的年味兒。

  北京琉璃廠文化街,東西八百餘米,老字號琳瑯滿目,歷經四百年,廠甸廟會主打一個“雅俗共濟、商相融”

  春節逛廠甸,對“老北京”來説,心中的年味兒是一串糖葫蘆,一個大風車,回憶裏皆是滿滿的幸福感。

  而對於年輕人,來北京廠甸廟會City Walk,感受傳統文化氛圍,年味兒,就是內心的充實感。

  蛇年春節,也是首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版的春節。廠甸廟會所屬街道動員在地商戶們積極參與,這個春節假期琉璃廠文化街上絕大部分的店舖不打烊

  北京市椿樹街道商會會長 程遠:大家形成合力,能讓節日的喜慶氛圍更加濃烈。每一個店舖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樣也是促進咱們傳統文化更大面積傳播出去。

  文房四寶老字號推出春節限定非遺體驗,做一支毛筆、打一瓶墨汁,拓一個福字,年味兒,便流淌在這些傳統技藝之間。

  非物質文化遺産“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魏光耀:在點劃之間見乾坤,筆墨濃淡之間能成大道。春節寫春聯,它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70後匠人王后顯,是非遺湖筆技藝的傳承人。在琉璃廠這個三十見方的作坊裏,已經工作了22年。他的工位下,椅子在水泥磚上磨出了深深的痕跡。時間,見證了非遺匠人對傳統的堅守。

  非物質文化遺産“戴月軒湖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王后顯:從這個筆坊一成立,我一直就坐在這裡沒動過,每天就是這樣一個動作,水泥磚好幾釐米就磨下去了。

  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有人堅守古法製作,有人賦予它新的表達。

  今年廠甸廟會,琉璃廠文化街上,文房四寶的故事文藝志願者們編成了“快閃”節目,相聲、快板、京劇……讓觀眾沉浸式觀賞

  讓人意外的是,這群文藝志願者中,有不少是非專業的表演愛好者。

  80後廚師張皓晨,扮演的是清代學者朱筠。廟會上他把冰糖葫蘆和北京中軸線建築群結合,讓大家對這個新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産多了一份了解。

  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文藝志願者 張皓晨:當説臺詞兒的時候兒,有一種汗毛兒立起來的感覺,真的特別自豪,整個臉都是發麻的。

  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文藝志願者 黃曉敏:在人流中,讓更多的朋友能夠聽到傳統文化知識,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也是我的一個責任。

  廟會上,快閃表演讓傳統文化“流動”起來,在文藝志願者看來,年味兒,就在一唱一和的堅守之間。

  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索明芳:我們叫初一、十五看大戲,就是在過年的時候,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感。我是文保劇社裏唯一一個專業性演員,那麼可能我比較習慣性的每年只要到了節假日我們都是在工作的狀態,但是其實我心裏是非常希望能夠陪伴孩子以及家人,尤其到了過年的時候,更應該是能夠跟家人一起來過,所以我跟家人也説來廠甸找我。

  每一個走進廠甸的人,大都能在這裡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或是一本舊書的油墨香,或是一串冰糖葫蘆的甜蜜,或是川流不息的熱鬧氣氛。這就是廠甸廟會,一個永遠留在北京人記憶深處的年味兒。

  北京市西城區文旅局局長 靳真:把這個廠甸廟會它濃濃的年味和獨具特色的京味文化給它展現出來。讓所有來逛廠甸廟會的人,能感受到我們傳統文化的魅力,能喜歡上京味文化,並且能夠傳承下去。

  年味兒背後的故事

  北京廠甸廟會,讓傳統文化的年味兒回味悠長。在這份濃濃的年味背後,又是怎樣的一群人在努力地留住這份獨特的春節記憶呢?在春節的申遺過程中,廠甸廟會作為地道京味兒年俗的重要場景參與申報,為春節的申遺成功發揮了巨大作用。因此,今年廠甸廟會的關注度前所未有。如何辦得更好更有特色,廟會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們都憋足了勁兒。小年的前幾天,是廟會組織者們最焦灼的時候。

  桂鵬是今年廟會承辦方景觀佈置組的負責人,他負責的道旗、商戶的招幌,還有過街天橋上的主視覺要在小年前整體亮相,但設計方案卻一改再改。雖然已經連續12年參與到廠甸廟會的組織籌辦中,也算是經驗老到了,但鏡頭裏的他還是難掩疲憊和焦慮。

  北京廠甸廟會承辦方景觀佈置組負責人 桂鵬:確實心裏著急,關鍵就是時間不等人,因為這些東西它是要製作的,尤其是到年根底下,大家是要休息的,要放假的。

  主視覺字體大小要調整,兩邊角落的色調有些偏藍,雖然馬上要安裝了,但這些細微之處還需要再做最後的調整。

  北京廠甸廟會承辦方景觀佈置組負責人 桂鵬:為什麼要改很多遍或者確定很多遍,就是因為希望能夠做到百分之百的好。能夠讓更多的群眾滿意,到這來逛廟會的時候能開開心心的,一看到這個佈置就有節日的這種氛圍感。

  清晨六時的北京琉璃廠,衚同裏燈光依稀,文保劇社的志願者們今天要進行一場實地的帶粧綵排。在今年的廟會上,他們將化身紀曉嵐、梁啟超等曾經活躍在北京宣南地區的歷史人物穿越而來,在觀眾身邊演出,考驗著演員們的心理素質。一縷鬍鬚、一個辮子、一個表情,古裝扮相,演員們盡可能真實還原。

  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導演 袁子航:我們在化粧上要花兩個多小時,要一點一點去摳很多的細節,包括這鬍子。我們離觀眾特別近,鬍子粘得好的話有的小朋友就會説,你看這鬍子是真的假的我揪一下試試,就會跟他們有很多的互動。

  袁子航是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的發起人之一,劇社主打的就是將老北京的傳統文化編成故事,以沉浸式的演出方式帶著觀眾走進歷史。劇社裏的不少演員都是非專業科班出身,大家憑著對表演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加入進來。有人排練間歇要處理工作,也有人早早和家人請假,過年留在北京

  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文藝志願者 鄧雲蕾:很想家,又因為我很想參加這次的廟會表演,所以就跟家裏人請了一個長假,請到了初七,然後初七晚上我就會回家。

  從小年前後開始,一次次的綵排、帶粧綵排、實地帶粧綵排,大家已經逐漸融入了角色。

  北京市西城區文保劇社導演 袁子航:今天有人説晚上睡覺我這個手打快板都抽筋了,一説話都直接張口就是貫口,就是各種韻轍。他們都有一腔情懷,都是被我們廠甸的文化,被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所感染,所以才能在春節犧牲和家人團聚的時間,也是真的希望就是説觀眾能來,不是説過年光吃吃喝喝,真的能把我們的這種文化,能在逛的過程中逛出品味逛出情懷逛出對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

  從號召商戶們春節不打烊到外擺攤位招商,從特色文創産品的開發到組織舉辦各類展陳和非遺體驗,以及各類演出和適合夜間打卡的詩河長廊、反映舊時廠甸廟會盛景的燈光秀,今年的廟會規模空前,組織者們試圖用更豐富的場景講述中國的春節故事,留住這份獨特的春節記憶。

  (總臺記者 侯軍 張萍 馬力 王豐 鄧煜洲)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