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2025-01-29 19:45: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當舞臺變成一方宋畫尺牘,背景成為留白氤氳的宣紙,舞者化作工筆描摹的墨痕,橫軸豎幔間,十隻報春“喜鵲”從古卷中躍然而出。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原創舞蹈《喜上枝頭》被網友大讚為“幀幀如畫”“美到心坎”“瞳孔地震”“審美封神”,不少網友甚至在除夕夜就拿起畫筆做“二創”,復刻自己心中的喜鵲畫卷。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空間的減法,審美的加法:

  一次反向的藝術創新

  創新,永遠要突破自我,打破常規。要一舞驚艷除夕,作品就必須有自己的性格和鮮明的辨識度。

  記得龍年春晚總臺原創的《錦鯉》,舞蹈運動軌跡騰空向上,拓展出新的空間維度,創造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震撼效果,視覺張力幾近滿格,起點已是高峰,蛇年春晚如何再造經典?

  都説“創作苦,夢魂縈繞,牽腸又挂肚;創作苦,山重水復,時時疑無路”,走出“山重水復”就是突破創新的過程。總臺1號演播廳總能源源不斷輸出創作能量,如果説龍年《錦鯉》的創新在於為空間“做加法”,打開了新的維度;那麼蛇年《喜上枝頭》的創新則作了一個優雅的“轉身”,反其道而行,為空間“做減法”,它將舞蹈“裝裱入畫”,似乎要把立體空間“塞”回到平面。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這種看似逆向的創作思路,“冒險”程度可想而知。這意味著,舞蹈要受限于“正面平視”這個固定的鏡頭角度,全部造型都只在橫線上調度,沒有縱深空間、沒有側拍和俯拍切換,舞蹈和拍攝的空間被雙重縮減。

  空間被折疊,創意卻被打開。導演組説,《喜上枝頭》就是要在一個“被框定”的平面空間中塑造不一樣的美感,讓舞姿在二維畫卷中找到自己的審美表達,用一種看似“限制”的方式創新向前。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宋畫的質感,舞美的再造:

  用工筆勾勒出舞蹈

  《喜上枝頭》是一場對宋畫美學的深情致敬。

  在初排這個節目時,總臺臺長提出兩個要求:畫面要突出宋畫的質感,留白處有水漬之類的歲月留痕;鏡頭要以此幅“宋畫”的完整性展示舞蹈的完美,儘量少用特寫。

  宋畫以筆觸細膩、意境深遠著稱,尤其是花鳥畫,在宋朝迎來了獨樹一幟的黃金時代。編導參考大量宋畫作品,尤其從南宋畫家林椿的《十全報喜圖》中獲取靈感,將宋畫的美學哲學完美地轉譯為舞蹈中的構圖邏輯。舞臺背景是紋理清晰的畫布,幕簾和升降地屏搭建出裱框,整個舞臺如同從水準面上翻轉而立,變成巨幅的國畫卷軸。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節目使用了春晚有史以來最大的道具,在“畫卷”中搭建了一根長9.5米、高4.5米的“松枝”,松枝與喜鵲取“送喜”的吉祥寓意。枝條巧妙地從“畫框”中探出,模糊了平面與立體的界限,仿佛“畫卷”中的“生命”破畫而出。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這是一幅工筆畫般的舞蹈,“細膩的平面美”貫穿始終。多處剪影的運用更是剝離了立體細節,只留下氣韻流轉的線條,將所有的視覺重心都集中在平面構圖之中。整個畫卷上,舞者化身成畫布上精心點綴的筆觸,風枝搖綠影,鵲語落花間,每一個動作的鋪陳、每一次舞姿的凝固,都精緻得令人屏息。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演員粧造也從傳統國畫中汲取靈感,選取了中國傳統色“花青”“靛藍”“月白”,與生活中黑白色調的喜鵲不同,取神似而非拘泥于寫實,更為舞臺增添一抹亮色和活潑。總臺臺長慎海雄在審看節目的時候,還特意將節目名稱從原來的《喜鵲登枝》改為《喜上枝頭》,弱化寫實,突出寫意,讓“送喜”的美好寓意更加鮮明。

  在造型編排上,導演幾乎是逐幀為畫卷做“工筆點染”,精心埋設了十個祝福語。如果你仔細觀看,會發現十隻喜鵲呈現了從獨舞、雙人舞、三人舞一直到十人群舞的不同舞段,送出“一帆風順、雙喜臨門、三陽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的美好寓意。

  舞畢時,“喜鵲落窗”登門報喜,將幸福吉祥帶進千家萬戶。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定制的模式,舞者的蛻變:

  春晚見證青春的成長軌跡

  從龍年的《錦鯉》開始,總臺開啟了全新的春晚舞蹈定制模式——春晚舞臺即世界首演。《喜上枝頭》延續了這一模式,由總臺與北京舞蹈學院聯合創制,持續打破舞蹈作為“伴舞”“配角”的標簽,以獨立的審美和完整的主題,成為舞臺上當之無愧的視覺藝術擔當。

  對於這樣的“高定”節目,春晚導演組延續了一貫的大膽作風:堅持只用大一新生。導演組認為,只有新人的“空杯”狀態才有足夠的可塑性,比起外在的風格技法,節目更看重的是天然、純真的意蘊表達。

  來自北京舞蹈學院大一古典舞係九個青澀的“小喜鵲”只有十七八歲,基本功還尚未紮實,舞臺經驗更是寥寥無幾,每天課業結束已是晚上七八點,她們要一頭扎進練功房排練到淩晨。《喜上枝頭》不同於她們熟悉的古典舞,要破掉傳統古典舞圓柔的大線條、長線條節奏,用動作的“切分感”來體現鵲鳥的靈動與俏皮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這其中的點睛之筆,是讓觀眾驚艷的“枝頭滑行”,其“玄機”就在於道具樹枝中暗藏的滑梯。為了增加動作的絲滑感,滑梯上要涂潤滑油,同學們帶著舞姿側身、俯身,甚至頭朝下滑下,在一次次摔倒、受傷、流淚中不斷尋找喜鵲滑行的感覺。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小喜鵲”們感嘆,兩個月下來自己仿佛從大一新生變成了大四畢業生,從學生蛻變成舞者。她們塑造出的喜鵲既有鳥兒的靈動神態,又藏著少女的青春洋溢,破掉了在技法上追求“喜鵲本鵲”的寫實感,而是呈現出“象外之象”,傳遞出喜鵲與少女之間的“靈性相通”。

  春晚的魅力就在於既有頂級的藝術作品,也有青春成長的故事,春晚是將這份成長無限放大的舞臺。這種成長的軌跡,也是春晚最觸動人心的部分。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藝術的相通,靈感的挪移:

  打開舞蹈創作的文化想像力

  從啟幕的第一個鏡頭起,《喜上枝頭》的每一幀都宛如壁紙般精緻,不炫目、不喧囂、有留白、更有意境,以宋式的簡雅含蓄,驚艷了整個舞臺。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創造中國審美的當代表達始終是總臺春晚的追求。《喜上枝頭》的成功更深刻的意義在於找到了不同藝術形式在高階審美層次上的互通之處。還記得虎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舞活了名畫《千里江山圖》,如果説《只此青綠》是“把畫作帶到舞臺”,那麼《喜上枝頭》就是“把舞蹈送回畫中”,讓舞蹈在畫中生長。

  畫與舞,乍看是兩種毫不相干的藝術形式,但無論是用線條色彩,還是用肢體動作,都在本質上有著共同的文化內核,只要找準這一縷文化魂,就能抓住生生不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詩書畫樂舞”內在的互通性,創作就有了不竭的靈感源泉。因此,《喜上枝頭》的可貴之處與其説是用現代的手法再現了傳統文化,不如説,它是更深邃地回歸到了傳統文化之中。

  當舞蹈“裝裱入畫”,丹青之境繪出無盡風雅

  做原創,從來不是一條坦途。春晚的舞臺上,能舞出江山如畫,也能舞出燕雀翩然,這不只是一個舞臺的故事,更是將中國文化之美一筆一劃地寫給世界,寫給未來。這份真誠是總臺團隊創作的初心所在。

  春晚這方舞臺從不缺驚雷,但總臺的創作者們更願做一隻只銜枝報春的喜鵲,飛到你我窗前,羽翼抖落滿身星子,用最細膩真誠的方式,將中華文化之美灑向千家萬戶。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