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文博館裏品年味兒
小年至,年味兒濃。喜迎申遺成功後的乙巳新春,讓我們走進圖書館、非遺館、美術館這些公共文化場館,感受傳統民俗的新活力,感受新時代的萬千氣象。
書香迎春
臘月二十三,國家圖書館虛擬數字館員顧朝夕換上了新年裝,紅色旗袍外搭淺金馬甲,不時跟經過的讀者互致新春問候。
“和氣滿庭薰柏子,春風入座泛椒花。”舉起剛寫好的春聯,75歲的孫爺爺高興地説,“手寫的春聯比印刷的有勁兒,我年紀大了提不動筆了,書法家賜墨,我回去就貼大門上。”
穿過人頭攢動的書春活動現場,“金蛇獻瑞——乙巳蛇年春節非遺暨民俗攝影聯展”為書香國圖更添喜氣,精美的圖片展示各地、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2025年1月22日,觀眾在國家圖書館參觀“金蛇獻瑞——乙巳蛇年春節非遺暨民俗攝影聯展”。新華社記者 李明輝 攝
“苗家春節鬥雞,新疆禾木傳統賽馬,儺戲傳人迎新年……以前只知道年畫、剪紙,沒想到全國各地還有這麼多傳統民俗,真長見識。”來自河北的攝影愛好者范先生説,今後有機會自己要親身去感受。
“春節的申遺成功為蛇年新春賦予了特別意義。”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陳櫻説,“圖書館作為文化的聚集地,對春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責無旁貸。國家圖書館線下策劃年俗文化展覽展示、開設民俗市集、舉辦音樂會,線上邀請萬千網友分享年俗趣事、共用雲上好書。”
正月初一,“來圖書館吧!新春民俗會”準備了“柿柿如意”香囊DIY、新春趣味剪紙、扭扭棒煙花製作體驗、新春燈籠DIY等活動。正月十五,“慶元宵 猜燈謎”活動精心設計燈謎題目,包括傳統燈謎、民俗知識、文學常識、歷史知識。
國家圖書館還推出春節文化大禮包,年俗展覽、年俗古籍、特色講座等數字資源不一而足,邀讀者線上線下歡歡喜喜過個文化年。
留住鄉愁
穿門樓、過花街,看舞獅、賞年畫,寫福字、插花桶……各種好看的好吃的好玩的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來自五湖四海、操著不同口音的觀眾,在這裡都能找到家鄉年味兒。
“過年——春節主題展”正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展出。120余項與春節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港澳臺地區。
2024年12月21日,觀眾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參觀“過年——春節主題展”。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展廳正中,樂清首飾龍明晃晃、閃閃亮。其製作工藝相當複雜,集木工、油彩、紙扎、刻紙等工藝于一體。機關驅動下,龍船搖頭擺尾,船上幾百個形態各異的人偶竟動起來,引得現場一片驚嘆。
立春之日鞭打春牛勸耕農忙,除夕夜祭祖守歲、闔家團圓,元宵節龍舞獅躍、遊園賞燈……跟隨展覽敘事,即序廳和辭舊迎新、歡聚祝福、樂歲弦歌、普天同慶四個主題單元,觀眾一路從冬至“走到”元宵節。登上二層觀景廊道,熱鬧景象盡收眼底:廟會街市琳瑯滿目,鄉村春晚載滿鄉愁,懷仁旺火“熊熊燃燒”……
來自河南的韓女士一家子逛得開心:“來這裡走一圈,把全國各地的年都過了一遍,真帶勁!”
“主題展讓觀眾直觀感受春節文化的風采神韻,進而展現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承載的中華民族創造精神與生存智慧,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主題化、系統化、場景化展示的有益探索。”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黨委書記王晨陽説。
共用大美
迎蛇年春節,中國美術館數個各美其美的展覽拉開大幕。繪畫、雕塑、書法、民間美術的融合之美,歌頌江山壯麗、人民豪邁。
觀眾在中國美術館參觀。(中國美術館供圖)
美在五嶽。這個主題之下,美術作品展與吟咏五嶽詩詞書法展相得益彰,展現五嶽多元景致之美和藝術家們的筆墨乾坤。觀眾與高山、勁柏等藝術氣象相遇,感受堅韌挺拔的時代正氣。
美在生活。70余件館藏作品,捕捉“我們在幸福中”的生動場景。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表現形式,將時代前行的磅薄力量,著落於人民生活的甜蜜與美滿之中。
美在生動。動物題材雕塑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劉開渠、王臨乙、熊秉明等大家手中的小動物,用生動的瞬間點亮觀眾內心的喜悅。
此外,“墨韻文脈——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明清書畫精品展”,以“博物館+美術館”深度合作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靈瑞迎新——中國美術館蛇年題材美術作品展”集結年畫、剪紙、皮影、面具、刺繡等民間藝術。“四時玩趣——中國美術館藏民間美術迎春展”遴選近200件館藏精品,呈現民族文化的創造智慧。
藝術的長廊蜿蜒如蛇,帶領觀眾盤旋于美美與共之間,探尋藝術的靈動與妙趣。
“我國春節申遺成功,成為全人類共用的文化瑰寶。我們更應珍視和傳承節日中的文化精髓,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更蓬勃的生命力。”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説,“今年,中國美術館將繼續為觀眾送福迎春,美好明天必將在我們的踔厲奮發中實現。”(記者周瑋、李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