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耀中華|第十二集《譜寫華章》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與時俱進。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觀點深邃、明體達用,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1月10日,大型通俗理論節目《文耀中華》播出第十二集《譜寫華章》,探討如何全面整體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努力在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上展現新氣象、體現新作為。
明體達用 體用貫通
“體”和“用”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對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範疇。“明體”意味著清晰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根本、本質和內在的規律,而“達用”則是能夠把這種理解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當中去,以解決問題、實現目標。隨著時代的發展,“明體達用”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對新時代文化建設進行系統謀劃、對各方面工作作出戰略部署。這些謀劃和部署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全面指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郝立新認為,一系列重大創新觀點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基礎性、原則性內容,成為這一重要思想在“體”的層面上的基本架構,集中體現了這一思想在理念上的創新、價值上的引領、思路上的突破。一系列的戰略部署,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這一重要思想在“用”的層面的主要內涵,體現了目標與路徑的一致、宏觀與具體的融合、整體與重點的統一。
習近平文化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新境界,全面鋪展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整體佈局,為深入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全面的指引。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必將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豐富和發展。
“六個必須堅持”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提煉概括總結為“六個必須堅持”,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
堅持人民至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講人民性,必須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最鮮明的立場,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最為鮮明的特點之一。
堅持自信自立。習近平文化思想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是新時代我們黨堅持文化自信、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重要理論成果。
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文化思想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堅持什麼原則、實現什麼目標等根本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堅持問題導向。習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文化實踐,緊扣時代脈搏,著力防範化解文化建設中的矛盾和風險,其中就蘊含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
堅持系統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品質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注重對文化工作進行整體性的部署,又注重發揮文化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作用。
堅持胸懷天下。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胸懷天下的價值理念,以世界眼光觀察時代潮流,深化文化文明交流互鑒,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彰顯了我們黨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博大情懷。
“六個必須堅持”,既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脈相承,又來源於黨的百年奮鬥歷史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經驗總結,具有堅實的真理力量和強大的實踐力量。“六個必須堅持”是相互聯繫、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是我們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金鑰匙”,為我們學習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指引。
堅定文化自信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做到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以堅定的文化自覺、寬闊的歷史視野、深遠的戰略考量,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節目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講述了中國考古人的“尋根”故事。在外界不斷的質疑聲中,中國考古人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用一項一項考古成果證明了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度。
2006年、2007年,在浙江余杭的良渚遺址發現了大型的城址,南北1700米,東西1500米,300萬平方米。相當於四個北京故宮。外城630萬平方米,相當於八個故宮。為了防止山洪對這個城的侵蝕,在修城之前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總長達數公里,總用工量大約3600萬個勞動日。動員1萬人,連續工作需要10年。
王巍表示:“我們就主要依據良渚,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的方案,列舉了三個要素:一個是生産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一個是社會分工、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第三是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我們提出了中國方案,打破了西方關於‘文明三要素’這個局限,實證了中華5000年文明。”
2019年7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方案的提出也是對世界文明起源作出了中國學者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意味著要擺脫外來觀念的束縛,在精神上站起來、強起來,擁有獨立自主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走自己的路。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傑認為,新時代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這種文化自信有了明顯的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煥發出了更為主動的一種精神力量,今天的中國是完全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新征程上,不斷夯實文化自信之基,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億萬中華兒女自信自強、豪情滿懷,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昂首闊步,中華民族必將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秉持開放包容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以“大唐盛禮”為主題,盛情迎接參加中國-中亞峰會的五國貴賓,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相容並蓄的精神風貌。
以“大唐盛禮”相迎,凸顯了一個“新”和一個“最”。“新”在於:這次的中國-中亞峰會開啟了中國-中亞合作的新篇章。“最”在於:有64名舞者獻上了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禮儀性舞蹈——八佾舞,另外還有100名錶演者演繹了飛旋舞動的芙蓉花,有“曲水映芙蓉,相聚在長安”的寓意。用傳承千年的大國禮儀,以最高規格來迎接遠道而來的五國貴賓,展現了這種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郝立新認為,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以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多次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共同發展的看法和主張。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推動開創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交通的新局面;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積極倡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堅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倡導讓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熠熠生輝。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建設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和諧美好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秉持開放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就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堅持守正創新
新時代以來,我們既開放包容又守正創新,以新氣象新作為開創了文化建設的新局面。翻開人類史冊,綿延近3200公里的中國大運河將人類的勤勞與勇氣、文明與智慧,標記得熠熠生輝,不斷向世界講述著“何以中國”。
作為我國首個“國字號”的運河主題博物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融入了數字技術,能夠讓遊客“沉浸式”地體驗到大運河上的交通運輸、漕運鹽運、商業貿易、飲食風物和自然生態等多方面的特色,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地展現了大運河的嶄新風貌。
如今,奔涌2500年、地跨8個省級行政區、流經35座城市的大運河,正被打造成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涌動無限生機,散發奪目光彩。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張紅軍指出,2024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10週年,在這10年當中大運河越來越火。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流量”呢?正是因為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的文化內涵,不斷地創新保護傳承利用的方式方法,讓古老的大運河在新時代綻放出了嶄新的光彩。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郝立新認為,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守正創新的重要內涵。大運河文化生動地詮釋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是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的有力印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任務,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全會《決定》著眼于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主要從四個方面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具體安排。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傑認為,這一系列重要部署,清晰地呈現了在新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改革藍圖。
郝立新認為,新征程上,必須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