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規律性認識”,具體指什麼?有何深意?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對2025年經濟工作作出部署。會議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作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會議提出了一個“根本保證”和五個“必須統籌好”,為做好經濟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只有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才能夠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
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黨中央及時研判形勢、作出決策部署,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於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各級領導幹部要加強學習,加強調研思考,加強實踐歷練,增強把握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的能力,努力成為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家裏手。我們改革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表明瞭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對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作用,這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踐中得出的重要的規律性認識。
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不僅是理論上的偉大創舉,也是建設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的規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很顯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建設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基礎,只有遵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遵循避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更好發揮黨和政府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治理的雙重優勢,保證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正確的發展方向。
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係,暢通國民經濟迴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迴圈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迴圈品質和水準。當前,我國經濟運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既有總供給的問題,也有總需求的問題,當前最迫切的是總需求問題。從總供給看,主要是産業發展提質增效和解決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從總需求看,主要是投資趨緩、消費不足和出口乏力。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明年經濟工作九大重點任務之首,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和更大力度支援“兩重”項目等一系列舉措;提出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提出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特別是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等等。這些任務舉措的目標就是持續增加總需求。
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新舊動能轉換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面臨的現實問題。當舊的技術、模式、業態不能提供或不能更好提供發展動力的時候,就需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出現,其本質是一個通過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等各種創新給予經濟發展新動力的過程。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將高品質發展確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確立為發展的主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完善推動高品質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最主要的就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新質生産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這一論斷符合生産力發展的一般規律。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係,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存量和增量都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資源,統籌好增量和存量的關係,是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基本內涵。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資源總量不斷擴大,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存量資産。存量資産只有不斷地迴圈起來,才能創造更多增量,從而使可支配的資源不斷豐富起來,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目前,解決經濟運作中出現困難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過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不斷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水準,在此基礎上實現資源總量的不斷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各項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落實到位,打好組合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於明年的經濟工作提出一系列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求加強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完善部門間有效溝通、協商反饋機制,增強政策合力,並提出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這些都是為了打好政策“組合拳”,通過不斷深化市場化改革,推動資源配置根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必須統籌好提升品質和做大總量的關係,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和“中國特色”的體現,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此,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著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提升品質和做大總量,體現了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質要求,其目的就在於發展新質生産力,實現高品質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説,統籌提升品質和做大總量是全部經濟工作的要求和目標,是高品質發展的實際成效,是中國式現代化物質基礎的具體體現。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