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和合思想”“大同理念”為解時代之問提供啟示

2024-10-08 10:0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近觀中國|文明互鑒)“和合思想”“大同理念”為解時代之問提供啟示

  中新社北京10月7日電 題:“和合思想”“大同理念”為解時代之問提供啟示

  中新社記者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團結與分裂、挑戰和機遇,相互激蕩、彼此交織,“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成為“時代之問”“世界之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指出,“面對共同挑戰,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人類只有和衷共濟、和合共生這一條出路”;2023年,他更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倡議獲得越來越多各國有識之士的認同。

  中新社近期專訪多位國際知名漢學家,他們普遍認為,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菁華,“和合思想”與“大同理念”不僅為中國人民所珍視,也為全人類所追求,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更為解決當前全球性問題提供了重要思路與啟示。

  多年致力於中美兩國文明交流工作、今年獲得第十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的美國漢學家安樂哲,讚賞“中國經歷了快速的崛起與變化,但始終保持著耐心和開放的態度,與世界各國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他認為,“和合思想”的核心要義是“和而不同”,主張在多元性的基礎上建立優化和共生體系。

  安樂哲表示,強調只有贏家和輸家的零和思維已無益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緊迫問題。相比之下,中國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以及家庭親情哲學所蘊含的道德倫理,對建立新的全球秩序更具有借鑒參考意義,併為世界各國人民齊心協力建立“共同體”意識提供寶貴的經驗。

  希臘漢學家易冬蘭與安樂哲持類似觀點,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為解決當今“時代之問”“世界之問”提供借鑒。

  易冬蘭表示,按照中國人的“情理”思維方式來理解,事物並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兼而有之”的。中國人不怕不同,不怕不相容。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目標,恰恰是協商和調整的基礎。“這些都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經驗,可以為當今世界就緊迫的全球性問題展開討論提供借鑒”。

  在接受採訪時,首位將《論語》譯成冰島語的漢學家鮑德松説,上世紀90年代翻譯《論語》時,他曾覺得“君子和而不同”這句話極難翻譯。因為“和”這個字不僅指“和諧”,同時還有包容之義。在冰島語中,他將“君子和而不同”翻譯為Hefearmenn vinna samanntess ae vera samsinna,“意思是君子對待某個問題不一定是同一個觀點,但依然可以合作”。鮑德松認為,“不同國家間亦是如此,這個思想值得學習。和合思想啟示世人,在全球化的當今世界,不同文明的國家可以交流合作、商貿往來”。

  將“大海”作為自己中文名字的埃及漢學家、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埃方院長哈桑拉傑卜(Hassan Ragab)則強調,在文化和文明的協同與延續方面,同為文明古國的埃中兩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打開中國歷史,他認為,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是中國人懂得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愛護。比如中國幫助非洲發展工業化,創造就業,目前,優惠性質的貸款不僅有合作基金,還有專門為非洲中小企業設立的專項貸款,幫助非洲和阿拉伯國家創造就業、增加稅收,大大改善了阿拉伯國家的經濟結構。

  法國漢學家宗樹人則有感於中國人對“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理想的憧憬與追求。“大同”概念出自《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實現“大同”的天下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差異,沒有戰爭,代表著中國古人對理想社會的最高憧憬。

  “這一理念不僅為中國人民所嚮往,也為全人類所追求。”宗樹人表示,“大同”思想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因為它代表了“天下一家”的全人類夢想。當中國的“大同”思想“遇見”其他文化時能夠産生思想與情感上的共鳴。而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處理多元化問題上有著豐富的歷史經驗,能夠接納吸收不同文化,求同存異,相互尊重。這種互補思維模式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傑出體現,也為西方社會提供了有益借鑒。(陶思遠、田靜、崔相光、秦詩言、趙文剛參與采寫)(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