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情係“三農”滿目新

2024-09-22 08:44: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對農民有著深厚感情。

  時值金秋,中國大地稻菽金黃,碩果飄香。在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記者採訪了解到,各地各部門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給,豐富壯大鄉村産業,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繪就了一幅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築牢根基好“豐”景

  【總書記説】“農業根基穩,發展底氣足”

  ——2019年9月,在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

  【實踐故事】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儀封鎮,秋風陣陣,田疇織成各色錦繡:金黃的玉米棒像豎起的大拇指,綠色的紅薯葉迎風擺動……

  這裡是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主場,也是看今年豐收的一個生動窗口。

  “每畝能收6000多斤紅薯。”種糧大戶張聚群指著一眼望不到頭的紅薯地説,今年他種了1500畝紅薯,種植面積擴大了,産量也大幅提升。

  

  蘭考縣儀封鎮的一處高標準農田。新華社記者劉金輝 攝

  “好收成的秘訣來自我們的‘地力加油站’。”張聚群將記者引到地裏的一圈柵欄旁,翻開厚厚的紅薯秧,一個嵌在田地裏的池子映入眼簾。張聚群説,村裏的糞污會被抽運到這裡發酵,需要施肥時再按照一定比例注入清水,由旁邊的水肥一體機將這些“營養液”噴灑到田地裏。

  “地裏還裝有氣象裝置、土壤檢測設備以及蟲情檢測儀,相關數據實時傳輸到縣裏的智慧農業服務中心,經過分析評估,形成科學的墑情、苗情報告。”張聚群説,“地力”提高了,種糧更有針對性。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歷史上,蘭考縣曾有著大片鹽鹼地。如今,當地99萬畝耕地中,絕大部分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實現全年糧食畝産超過2000斤,成為真正的“噸糧田”。

  

  9月11日,河南省寶豐縣鬧店鎮司莊村農民駕駛農機收穫玉米。新華社發 (何五昌攝)

  對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河南在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重點打造高産示範區,帶動大面積提高單産。到2025年,河南爭取將糧食産能由1300億斤提高到1400億斤。

  【新聞延伸】今年以來,我國啟動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推進,糧食生産條件明顯增強,糧食安全基礎更加堅實。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上;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對糧食增産貢獻率達45%以上。

  

  千村萬鄉新畫卷

  【總書記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2023年9月,在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

  【實踐故事】中秋前夜,一盞盞手工製作的魚燈被人們舉過頭頂,穿梭在河畔和巷陌之中,點亮了安徽省黃山市西溪南鎮西溪南村的夜空。

  西溪南村是擁有千年曆史的中國傳統村落,也是安徽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建設的首批精品示範村。這裡不僅有原住民,還有一批“新村民”。“魚燈夜遊會”,正是一場由在村子裏開民宿的“新村民”自發組織的活動。

  

  遊客在西溪南村體驗製作魚燈。(受訪者供圖)

  “活動是我們傳播鄉村文化的載體。”夢溪方會民宿主理人李松告訴記者,2017年,他從深圳來到西溪南村,正是看中了這裡濃郁的文化氣息。如今他們挖掘徽州魚燈等傳統文化基因,利用當地獨特的資源稟賦搭建場景,讓遊客感受“活化”的徽州。

  近年來,西溪南村按照“微改造、精提升”思路,實施古村落修復和單體保護等項目,80余處古建築古民居得到修復,村落肌理與古韻得以傳承。

  河岸旁的“溪邊55”鄉村咖啡店正是其中的一幢古民居。4年前,來自臺灣的許若俠夫婦對民居進行修葺裝飾,開了村裏的第一家“麵包咖啡屋”。“我烤麵包、做咖啡已經15年了,來到西溪南,希望能研發出一些新品。”許若俠説,徽州地區的黑芝麻、臘肉、茴香等土特産都成了獨特的原材料。

  坐于廊橋之上,看溪水映照楓楊林,這裡仿佛是現實版的“綠野仙蹤”。“古建與楓楊林是村莊最亮的底色,我們要把這份古樸與自然的美守護好。”西溪南村黨委書記吳志明説,西溪南把禁伐護砂寫進了村規民約,還實行了草地輪休制度保護楓楊林。

  

  遊客在西溪南村的小橋上走過。(受訪者供圖)

  生態為底、文化為韻、創意加持、業態共生。數據顯示,西溪南村近年來吸納當地創業、就業1000多人,年增加村集體經營收入近100萬元;今年前八個月,旅遊總産值已突破1億元。西溪南鎮正探索一村帶六村的全域發展路徑,通過統一規劃建設,實現業態互補、資源共用和錯位發展,努力帶動鎮域內村民共富。

  千村引領、萬村升級。2023年以來,安徽根據各地資源稟賦、文化傳承、發展階段,差異化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目前安徽已建在建精品示範村411個、省級中心村9083個。

  【新聞延伸】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近年來,鄉村治理效能不斷提升,多部門聯合創建了293個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和2968個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建設。

  

  新農人有新農活

  【總書記説】“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2021年9月,在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

  【實踐故事】中秋節下午,轟鳴聲從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集賢縣升昌鎮一處玉米地傳來,收割機將一穗穗漿水充盈的玉米收入“囊中”。

  “除了春耕以外,現在是我一年中最忙的時候。”永勝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明坤擦了擦腦門上的汗説,種了那麼多年糧食,才發現收穫只是秋收時節農活的第一步。

  合作社開辦的鮮食玉米加工車間中,收穫的玉米經過脫皮、挑選運送到車間,再經過清洗、蒸煮、包裝等環節,做成鮮食玉米銷往全國各地。

  玉米秸稈則被粉碎回收,劉明坤説,合作社養殖了5000余頭豬和1000余頭西門塔爾牛,玉米秸稈正好轉化為發酵飼料,而動物糞便腐熟處理後再用於肥田,發展迴圈農業。

  

  9月19日,永勝農機合作社的鮮食玉米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在加工鮮食玉米。新華社發 (雷霖攝)

  劉明坤所在的合作社中,現代農業産業拔節生長。為暢通農産品銷售渠道,合作社今年還入駐了6家電商平臺,打造品牌旗艦店、進行帶貨直播,鮮食玉米月均銷售突破10萬單。

  “圍繞一個‘農’字,賺錢的門道多了,咱們種糧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劉明坤告訴記者,合作社目前已吸引全村400多戶村民入夥,戶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

  黑龍江通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結構、提品質、增産量、擴規模,做好“土特産”文章,發揮綠色糧倉優勢,引導農戶發展特色養殖業、鮮食玉米種植加工等産業,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進一步擴大農民就業崗位、提升增收空間,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黑龍江省農民收入增速6.3%,高於GDP增速3.7個百分點。

  【新聞延伸】我國持續發展糧食産業,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糧食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2023年糧食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超4萬億元,品質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同時,各地大力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支援農民外出務工、加快三産融合發展,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增收。2023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

[責任編輯:商林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