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2024-09-21 17:18:00
來源:《瞭望》
字號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強調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基地、高新技術産業基地,西部地區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水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國防邊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涵蓋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核心區域,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

  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中國—東盟資訊港、北部灣國際門戶港等標誌性工程快速推進,設立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落地實施等,西部地區開放型經濟格局加快構建。

  在陜西,2023年新能源汽車産量同比增長33.9%,産量居全國前列;在四川,世界級鋰電産業基地初見雛形,“鋰電之都”的未來愈加清晰;在寧夏,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裝機突破3600萬千瓦,新能源每人平均裝機達到5千瓦……

  據統計,西部地區已打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9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和電子資訊、航空等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工業增加值由2019年的5.8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8.1萬億元。

  數據顯示,2023年,陜西、內蒙古、新疆三省區煤炭産量達24.28億噸,佔到全國産量的一半以上;2023年西部地區油氣當量約佔全國油氣當量的56%;國家目前已投運的35條特高壓輸電線路中,有20余條均始發于西部地區……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錦繡西部,山川如畫。從空中俯瞰,西部廣袤無垠的土地雄渾多姿。幅員遼闊的西部地區,涵蓋陜西、重慶、四川、新疆等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總面積佔全國約72%,人口占全國約27%。

  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基地、高新技術産業基地,西部地區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水安全、能源資源安全、國防邊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涵蓋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核心區域,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

  1999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決策。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隨著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等實施,西部地區迎來發展新機遇。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五年來,西部地區生産總值從2019年的20.5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6.9萬億元。

  西部地區跨山越海,建設起聯通世界,東西互濟、南北協同、陸海統籌的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五年來,累計開行中歐班列3.5萬列,佔全國總數的50.5%;佈局建設6個自貿試驗區和40個綜合保稅區,2023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額達3.7萬億元,較2019年增長37%,為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強調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品質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

  邁向新征程,西部地區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創新驅動、內外聯動,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不斷提升區域競爭力,加快重構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治理體系,以大有可為實現更大作為,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在陜西蒲城國家民機試飛基地,AG600飛機準備進行試飛(2024年7月17日攝)邵瑞攝/本刊

  跨山越海擁抱世界 開放型經濟格局加快構建

  最新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西部12省區市進出口1.93萬億元,同比增長10.2%,是我國外貿增長最快的區域。

  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中國—東盟資訊港、北部灣國際門戶港等標誌性工程快速推進,設立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落地實施等,西部地區開放型經濟格局加快構建。

  創新合作共建機制,凝聚沿線合力,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對外開放格局。

  西部陸海新通道是由中國西部省份與東盟國家合作打造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開通5年來,這條國際大通道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一舉扭轉了西部內陸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區位劣勢。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黃金聯結點”的重慶果園港,從昔日的散雜貨碼頭逐漸成為世界貿易“轉机站”,連接起長江經濟帶各港口城市群。

  記者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現場看到,裝載著摩托車配件、電腦配件等貨物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緩緩駛出,一路向南駛向廣西欽州港。

  “我們的海爾洗衣機、海爾空調、海爾洗碗機等多個産品已出口日本、巴基斯坦等國家。”重慶海爾工業園園長祝繼周説,去年海爾洗碗機互聯工廠經西部陸海新通道出口100余個標箱,貨值達1000萬元。今年預計出口增至500個標箱。

  “最近我們有一批産自馬來西亞彭亨州勞務區的榴蓮,經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運抵廣西。國內的消費者能夠品嘗到新鮮的水果,而馬來西亞的果農也是受益者,大通道能夠助力他們的農産品外銷。”廣西北港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泰霖説。

  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數據顯示,5年來,通道已有鐵海聯運班列、國際鐵路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3種物流組織方式,目的地已從71個國家和地區的166個港口,拓展到124個國家和地區的523個港口;班列開行總量超3萬列,貨物品類也從最初的陶瓷、板材等幾十種,增加至目前的汽車配件、新能源材料等超1000種……“朋友圈”不斷擴大,物流網路加快向全球拓展。

  以自貿試驗區為抓手,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中國與亞歐國家之間經貿合作。

  曾經被形容為“地處偏遠”的新疆,正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2023年11月,新疆自貿試驗區揭牌成立,其總體方案包括8個方面25條129項改革試點任務。揭牌成立以來,新疆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吸引了一大批企業來疆發展。截至2024年2月底,自貿試驗區新增企業超3000家。

  因古絲綢之路聞名的喀什,如今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中再次走向興盛。“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獨特區位優勢,讓喀什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今年前4個月,喀什綜合保稅區外貿進出口總值167.4億元,同比增長44.8%,在新疆4個綜合保稅區中排名第一。

  

  工作人員在中國聯通貴安數據中心對微模組機房運作狀態進行巡檢(2023年5月23日攝)  陶亮攝/ 本刊

  在寧夏,中阿博覽會不但推動寧夏開放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也已成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攜手打造的面向全球的開放型平臺。

  在中俄最大陸路口岸——滿洲裏口岸,鐵路和公路口岸、中俄互市貿易區以及綜合保稅區等對外開放平臺正煥發著勃勃生機,成為推動當地外貿發展的新動力。

  古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國際港站,是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今年以來,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1萬列,成為共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和標誌性品牌,有力推動著中國與亞歐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

  2024年2月,佔地約100畝的哈薩克(西安)碼頭在西安國際港站正式投用,這個碼頭是哈薩克在中國的商貿物流集散中心,也是兩個國家深化互利合作的新載體。

  “中哈物流場站項目建成投用後,兩國‘樞紐對樞紐’的物流通道將形成,進一步推動中國—中亞地區開展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加緊密的共贏合作。”西安浐灞國際港黨工委書記孫藝民説。

  

  白鶴灘水電站是我國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2024 年8 月28 日攝)陳欣波攝/ 本刊

  以重點城市為樞紐,促進東中西區域聯動,夯實國內國際雙迴圈堅實腹地。

  4月29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點項目——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工程正式通航,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工程的投用,打通了四川通江達海的瓶頸,實現了長江和嘉陵江干支聯動,將全面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形成內陸開放綜合樞紐。

  近年來,北部灣、呼包鄂榆、寧夏沿黃等城市群互動發展;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東數西算”加快推進……以重慶、成都、西安、蘭州等重點城市為樞紐,西部地區加快融入國內國際雙迴圈。

  “打開門就是越南,走兩步就進東盟”,廣西是我國唯一與東盟陸海相連的省份,是國家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近年來,廣西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連續20年承辦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東盟連續24年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夥伴。

  陜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吳剛説:“東中西部産業轉移聯動,有助於加快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和區域協同發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科創引領産業煥新 釋放西部特色産業優勢

  2023年,西部地區國內生産總值佔全國21.5%,遠高於世紀之交的17.1%。隨著支援西部發展一系列政策落地,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加速匯集,西部地區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升,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不斷增強。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煥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正在成為西部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重要特徵。

  圍繞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區域,強化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加速創新生態形成。

  瞄準“産出重大原創性成果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加快“構築大平臺、實施大項目、凝聚大團隊”建設,已佈局國家級創新平臺3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3個,引育院士11名、高層次人才超6000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借助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探索宇宙線起源“世紀之謎”。

  

  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柯拉鄉的雅礱江柯拉光伏電站(2023年6月21日攝) 薛晨攝/本刊

  重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3年川渝兩地科技部門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聯合實施核心技術攻關項目115項,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

  陜西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加快建設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高水準推進西部科學城建設,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多項成果破解産業“卡脖子”難題,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屢破世界紀錄,超導、特高壓輸電、新型顯示等領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近三年全省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了1.8倍,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了2.3倍,企業創新主體的地位日益凸顯,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迅猛增長,從2020年的6000多家增長到2023年的1.6萬多家。

  “從西部重點城市的科創體系建設看,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産業化的優良創新生態正在加速形成。”吳剛説。

  數字化、智慧化引領傳統産業升級,築牢西部地區經濟底盤。

  陜西咸陽,老牌紡織工業企業——陜西杜克普服裝有限公司正迎來從技術創新到市場更新的可喜變化。步入車間,自動流水線上的每件半成品服裝都有屬於自己的“二維碼”,掃描即可獲知客戶的身高體重及具體定制需求。

  “數字化、智慧化系統搭建,極大提高了效率。”杜克普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雯英介紹。如今外地顧客通過線上的“VR線上量體”應用,在7秒內就能完成人體19個部位、22項尺寸數據的自動採集。數據傳輸到工廠的數據系統後,工廠按照“一人一版,一衣一款”模式生産,7天就可以交付給顧客。

  在重慶,“數字之花”讓傳統産業煥然一新。截至2023年底,當地已建成144個智慧工廠和958個數字化車間,已投用的智慧工廠生産效率平均提升50%、生産成本平均降低30%;在雲南,能源、有色産業等傳統産業正提速轉型升級,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在貴州,企業“上雲用數賦智”推動傳統製造業實現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2023年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7.1%,較2022年有明顯提升。紡織、有色、冶金、食品等西部傳統産業正加速邁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

  依託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加速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

  立足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産業基礎上,西部地區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技術、航空航太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等正成為西部新興産業的名片。

  在陜西,2023年新能源汽車産量同比增長33.9%,産量居全國前列;在四川,世界級鋰電産業基地初見雛形,“鋰電之都”的未來愈加清晰;在寧夏,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裝機突破3600萬千瓦,新能源每人平均裝機達到5千瓦……

  據統計,西部地區已打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9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和電子資訊、航空等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工業增加值由2019年的5.8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8.1萬億元。

  打通産業與創新“任督二脈”,謀劃佈局未來産業,構築地區發展新優勢。

  在位於西安高新區的陜西光電子先導院內,寬敞整潔的無塵車間裏只有機器轟鳴的聲音,身著白色實驗服的工作人員凝神觀測數據。黃光充溢整個車間,客戶定制的晶片一片片從這裡下線。

  “我們一方面為前期孵化的光電子相關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幫助它們實現産業化,另一方面也承接産品代工。”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

  超百人的完整工藝技術團隊、100余臺(套)先進化合物晶片關鍵設備和8000平方米的千級、萬級、十萬級潔凈廠房……這裡已經形成集研發及中試服務為一體的光電晶片領域專業服務平臺。

  西部地區的光子、氫能、低空經濟、人工智慧等領域成為投資藍海,一大批未來産業蓄勢待發。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馬莉莉説,西部地區通過強化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通産業鏈與創新鏈,促進一批新産業強勢崛起,發展新動能正加速形成。

  目光移向西南,成渝地區協同創新,在高端製造、電子資訊、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航太航空、核工業等領域,展開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力爭構建全國及世界範圍內具有競爭力的創新鏈,打造強韌的産業鏈、供應鏈。

  

  重慶城市美景(2024年3月25日攝)王全超攝/本刊

  技術驅動綠色轉型?築牢發展安全根基

  西部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可再生能源資源佔全國總量的70%以上,是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保障國家永續發展的“聚寶盆”。

  以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為支撐,傳統能源發揮“壓艙石”作用。

  西部蘊藏豐富的煤、油、氣等化石能源,風、光等新能源資源也十分豐富,發電能力強,供應充分,是東部“引電”的不二之選。“北煤南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一項項國家重點工程落戶西部,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盛夏時節,陜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設如火如荼,該工程輸電距離超過1000公里,跨越河南等三省,預計將提升安徽供電能力600萬至800萬千瓦。該項目投産後,陜西電力外送規模將超3100萬千瓦,對華北、華東、華中、西南電網形成堅強電力支撐。

  西望中國,從鄂爾多斯盆地到塔裏木盆地再到四川盆地,深埋于地下的古老蘊藏築起能源安全屏障。

  數據顯示,2023年,陜西、內蒙古、新疆三省區煤炭産量達24.28億噸,佔到全國産量的一半以上;2023年西部地區油氣當量約佔全國油氣當量的56%;國家目前已投運的35條特高壓輸電線路中,有20余條均始發于西部地區……

  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引領,清潔能源步入發展快車道。

  在四川,來自雅礱江流域的清潔電能,只需3到5毫秒就可“閃送”至川渝、華東和華中等地的電力負荷中心。作為國家九大清潔能源基地之一,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累計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綠色清潔能源發電量減排二氧化碳約8億噸。

  在青海,佔地609平方公里的青海塔拉灘光伏電站成為光伏發電園區後,除了能把電送到江蘇、河南,還讓荒漠沙丘變身草原綠洲;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正成為眾多光伏發電企業“扎堆”之所;在新疆,新能源電力裝機超過6000萬千瓦,佔比和規模均位居全國前列……

  一個個“電力高速通道”將風電、光電、水電等清潔能源送往大江南北,既保障能源穩定供應,也為綠色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技術賦能,能源企業加快綠色轉型。

  從挖煤賣煤到“點煤成金”,西部地區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加快推進綠色轉型。

  在寧東化工能源基地,烏黑髮亮的煤炭從地下來到地上,通過清潔高效開發利用,轉化為大宗化工原料輸送至全國各地。目前,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生産能力達到每年2800萬噸以上,形成我國最大的煤制油和煤基烯烴生産基地。

  記者走進陜煤集團榆林化學有限責任公司,在建現代煤化工項目——年産1500萬噸煤炭分質利用項目矗立於荒漠之中。“這一項目讓資源利用率更高、能耗更低、碳排放更少,推動我國現代能化産業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指著智慧大屏上由線串聯成網的多個技術路線,公司副總經理鄭寶祥説。

  在鄂爾多斯盆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正逐漸實現規模化應用。國際能源署預測,這一技術對全球二氧化碳減排的累計貢獻率將達15%以上。

  “西部地區具有良好的碳封存利用基礎,發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將為人類提供更多的低碳能源。”延長石油集團總地質師、首席科學家王香增説。

  

  輸氣工在塔裏木油田西氣東輸第一站裝置區進行巡檢(2023年2月6日攝)李響攝/ 本刊

  民心為本 凝聚奮進偉力

  廣袤的西部大地上,人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生活品質持續改善。統計數據顯示,西部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9年的2.4萬元增長至2023年的3.1萬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59.94%。西部地區不僅要推動經濟社會騰飛,更要努力改善民生、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牽引,西部基礎設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人民生活水準穩步提高。

  在革命老區延安,延安至榆林的高速鐵路建設正酣。延安和榆林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由於日久年深風雨侵蝕和水土流失,道路常被漫漫黃沙侵佔。過去陜北交通運輸只能靠駱駝,榆林便有“駝城”之稱。後來相繼開通了普速火車和高速公路,但陜北人心中一直有一個“高鐵夢”。

  參與延榆高鐵建設的中鐵十八局三公司延榆高鐵項目負責人曾勇説:“陜北的老百姓從過去‘趕牲靈’出門,到將來坐著高鐵出行,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廣西欽州港碼頭,多艘海輪在排隊卸貨(2024年3月28日攝)張愛林攝/本刊

  隧道穿越山梁溝峁,鐵龍賓士戈壁沙漠,天塹變通途的故事在西部頻頻“上演”:在西藏,全區公路通車總里程十年間實現翻番,拉日鐵路、拉林鐵路先後建成通車,復興號列車開上雪域高原,“世紀工程”川藏鐵路加快推進;在青海,隨著續建湟源至西海等20個公路項目,青海將實現公路通車里程突破9萬公里。

  2023年7月,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漢濟渭工程實現先期通水。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引來的江水,穿過近百公里秦嶺輸水隧洞後,將補給黃河最大支流渭河,實現長江和黃河在關中大地成功“握手”。

  記者近日採訪看到,引漢濟渭二期工程正在加緊建設。中國鐵建大橋局二期北幹線咸陽垣隧洞項目的技術負責人楊江鵬介紹,施工過程中,建設者採取長隧短打、“無軌運輸+垂直運輸”等措施,並在全線使用多項新技術,保證隧洞施工高效推進。

  加快渝昆高鐵、西(寧)成(都)鐵路等重大工程規劃建設;打通斷頭路、瓶頸路,加強出海、扶貧通道和旅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航空口岸和樞紐建設,積極發展通用航空……一系列助推西部發展的基礎設施穩步推進,有效彌補西部短板,帶動人民生活水準穩步提高。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培育農業優勢特色産業。

  持續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重慶實施動態調整防止返貧監測範圍,由2021年度的每人平均純收入6000元以下逐步調整為2023年的8000元以下;優化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臺,強化部門數據比對和動態管理,累計識別監測對象3.5萬戶10.6萬人,戶均享受相關幫扶措施4.9個。

  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貴州發揮鄉村振興雲系統作用,加強跨部門數據交換、整合、共用,用好“一鍵報貧”資訊手段,完善農戶自主申報、部門線索預警、幹部走訪排查等方式,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困難農戶納入監測範圍。對遭遇大災重災的農戶建立“綠色通道”,先幫扶再完善手續,及時化解因災返貧致貧風險。探索推動全省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並軌。

  

  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農民在收穫青稞(2024年9月10日攝) 晉美多吉攝/ 本刊

  做強農業優勢特色産業。武陵山區,重慶石柱縣橋頭鎮,當地鄉村産業正在從各村“單打獨鬥”,悄然變為全鎮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抱團發展”,並成立了鎮級“強村公司”。如今,全市這樣的“強村公司”已達4300多家,一年可為鄉村産業帶來11.6億元經營性收入。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劉貴忠説,通過不斷搭建更多促進城鄉要素融合的制度“基礎設施”,讓資本、技術下鄉更順暢,盤活更多鄉村資源,帶動農業做強、農民增收。

  地處黃土高原的延安市安塞區南溝村,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打電話要到山頂上找信號,村裏幾乎沒有像樣的産業。近年來,南溝村推動現代農業、生態觀光、鄉村旅遊融合發展,環境好了,百姓富了。

  “種蘋果一年能收入9萬元,我還給別的果園剪枝、壓條,現在成了村裏的技術工人。”村民趙永東細細算著賬,“我老伴現在在村裏的景區工作,一年也能收入3萬元。”

  甘肅臨夏的百益億農國際鮮花港日産鮮花18萬枝走出國門,帶動當地就業;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是銀川市最大的生態移民安置區,當地生産的鮮切花暢銷國內外市場……縣域特色産業不斷壯大,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産業的變化最喜人,人的變化最生動。如今的西部,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各民族和諧共融、安居樂業。從雪山到草原,清澈而熱烈的愛,只為中國。

  2022年7月,西藏實施雙湖縣第二批高海拔牧民生態搬遷,南部4個鄉鎮牧民告別苦寒高遠的藏北前往新家。從海拔5000多米的雙湖縣多瑪鄉,搬遷到海拔3600多米的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42歲的村民桑珠一連用幾個“更好”形容新生活:“氣候更好了、房子更好了、日子也更好了。”

  西部是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家園,為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各地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持續推動各民族攜手奮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內蒙古自治區推動民營企業進邊疆,帶動邊境地區産業發展,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雲南省在全省沿邊行政村(社區)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推動邊境村寨成為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範、守邊的屏障;西藏自治區發展邊境鄉村旅遊,打造生態文明示範村鎮新名片,引得遊客流連忘返。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西部未來可期、大有可為。一個更具活力、更加開放、更加美麗的西部,正在新起點上乘勢譜寫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

  (記者:沈虹冰 劉書云 石志勇 張斌 雷肖霄 李曉婷 李力可 潘德鑫 王澤昊 高晗)

  (《瞭望》2024年第39期 )

  

[責任編輯:肖麗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