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讓網路“連心”更“聚心”

2024-08-29 20:56:00
來源:道中華
字號

  當下,網際網路成為促進各族人民交往交流、生産生活、獲取資訊的新空間,給民族工作、民族事務治理帶來了挑戰和變數。如何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在網路空間形成有利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正能量、好聲音,讓網際網路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是新時代民族工作面臨的時代課題和重大任務之一。

  新的文化使命,期待新的書寫。

  3位領導致辭,4位專家學者主旨發言,4位嘉賓進行圓桌對話……在8月28日舉辦的2024年中國網路文明大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主題展開深入交流探討,為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以人為本,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傳播主流聲音

  網路文明,始於心,成于行。

  建設什麼樣的網路文明,既事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8.0%。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需要充分發揮網路優勢,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加大網路宣傳引導力度,講好講明講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找準情感共同點、思想共識點、表達共鳴點,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中央網信辦副總工程師、秘書局局長吳東表示。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就要在網路空間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鞏固壯大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

  “我們把鏡頭對準基層,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推出一篇刷屏全網的爆款作品《會上,這位人大代表突然拿出兩張設計圖!》,講述了泥石流災害後當地政府為老百姓重建家園的感人故事;我們把筆墨用給人民。今年6月,‘鑄牢共同體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我們派出記者深入一線,走進群眾,以短視頻、圖文等方式采寫了多篇新媒體稿件。”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主任錢彤娓娓道來。

  通過“小故事”回應“大熱點”背後的價值主題,拉近宏大主題與微觀個體的距離,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才能更加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年來,“村BA”“村超”持續燃爆全網,被譽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窗口”,吸引了外國媒體和社交網路的關注,其原生態和接地氣,是外媒著墨最多的內容之一。

  “村賽”為何火爆,並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中國日報網副總編輯李欣看來,“村賽”呈現的民眾文化熱情既是脫貧攻堅戰勝利後群眾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又是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詮釋。李欣表示,“中國日報始終以‘小切口、有溫度、暖人心’敘事,讓千百萬普通百姓成為精彩中國故事的主人公,全面、真實、立體展現中國形象。”

  今年6月18日,青海西寧,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讀高一的尼東拉毛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在學校裏,為習近平總書記親口講述自己家鄉的變化。

  尼東拉毛出生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這裡海拔高,氣候惡劣,環境艱苦。2019年,果洛州借上海市對口支援的契機,在西寧建設了這所全日制寄宿制完全中學。

  2023年,尼東拉毛通過努力考入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正是這所學校的建立讓我有機會走出草原,來到省會城市讀書,能夠見到習爺爺,使我的眼界更加開闊、志向更加遠大。”尼東拉毛説。

  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還在延續,每一個人都是故事的主角,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畫卷,以深厚的愛國情感匯聚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精神力量,讓民族團結進步的根基更加牢固。

  向“新”而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近年來,從“考古盲盒”脫銷、三星堆遺址“上新”,到暑假期間的“考古旅遊熱”“博物館熱”……考古雖“曲高”,卻逐漸不再“和寡”。同時,作為各民族共有共用的文化符號和形象,一件件通過考古發現的文物自帶流量,吸引越來越多人主動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

  “考古學與文獻史學一道,書寫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脈絡和發展線索。”教育部“長江學者”、四川大學傑出教授霍巍説,考古學“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利用好考古學的最新成果,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研究和闡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成體系的,並非珍珠項鍊。”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教師、《百家講壇》主講人紀連海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影響全世界,我們應該講清楚其歷史脈絡、內涵外延、輝煌未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擁有一席之地,更好擁抱未來。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如今,越來越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正在“時尚變裝”中加速“破圈”,超越時空維度,給人以感動與震撼。

  幾個月前,一位中年大叔穿著皮鞋、西褲、Polo衫,和一群青年學生跳蒙古族舞蹈的視頻火了。很快56歲的姜鐵紅被認了出來,他是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院長。

  許多人説,這條視頻之所以火是因為反差,大家沒看到過一個50多歲的胖大叔還可以這樣跳舞,但姜鐵紅認為,火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奔騰》所傳達的勇往直前、奮發向上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自強不息的體現。”姜鐵紅表示,這支舞中蒙古族和朝鮮族等傳統舞蹈元素的融入,現代與傳統的有機結合,體現了中華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性。

  在西藏安多,“措香”是從海裏升起,手持扎念,彈唱歌舞的妙音天女。

  在浙江寧波,同樣有一位生長在大海邊的“措香”——“95後”漢族姑娘陳嘉瑋,“措香”是她的藏族名字。自2019年開始,她將自己彈唱傳統藏族音樂的視頻發佈網上,憑藉地道、精彩的扎念彈唱,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

  隨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一個想法在陳嘉瑋的心裏萌生:以文化為橋梁,以音樂為媒,促進兩地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讓大家心靈相貼。

  “我想用新生代年輕的視角,把古老的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來。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傳統的民族的,也可以是很潮的選擇。”她説。

  利用好各民族共有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為各族群眾構建起直觀、生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式,能更好觸發情緒共鳴、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在陳嘉瑋的歌聲中,沒有神秘,沒有隔閡,有的只是遼闊的雪域、無垠的草原,和同一片土地上耕耘幸福生活的人們……

  技術賦能,攜手構築網上共有精神家園

  “我們創新城市民族工作網路路徑,在全國首創‘兩標準一平臺’,有效提高各民族交往的頻度、交流的廣度、交融的深度。我們堅持網路賦能民族地區發展,創新推動民族地區數字鄉村建設,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三個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四川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趙俊民説。

  數字化建設成果,讓各族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讓各族群眾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近幾個月來,人們跟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的腳步行走219國道,在追尋“詩和遠方”中,感悟文化之美、厚植愛國情懷、築牢文化自信。

  “我們要怎樣才能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在行走‘國之大道’時,我直接化身為‘戰地記者’現場直播,營造身臨其境的現場感,讓大家切身參與其中。我們擺事實、講故事、做內容,就是想形成一個全民可以參與的網際網路時代,能讓所有人從中獲益,也讓所有人為其注入正能量,為營造健康的網路文明貢獻力量。”蒙曼引經據典,引得現場掌聲陣陣。

  “曼行國道219”的背後,是國家民委“道中華”文宣平臺。

  2022年,為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國家民委整合國家民委系統內外資源,重點打造了大型融媒體品牌——“道中華”。

  “國家民委始終秉持交流互鑒,立足中華文明豐厚的歷史底蘊,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對外講好中華民族故事、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不斷提升民族領域國際傳播效能,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國家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郭衛平表示。

  創立兩年多來,“道中華”微信公眾號累計粉絲總數突破600萬,200多條文章和短視頻閱讀量超過10萬+。舉辦“道中華大講堂”15場;“道中華邊疆行”累計開展10多場,話題閱讀量超2億人次;“曼行國道219”全網流量突破10億。

  此次論壇發佈的新書《道中華文萃》與《道中華訪談錄》,收錄“道中華”重要文章、訪談共100余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讓高深的理論變得親切可感,讓遙遠的歷史觸手可及,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和生動的教育素材。

  此外,論壇上啟動的“道中華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AIGC(人工智慧生成內容)作品創作大賽,也充分體現了技術進步成為內容生産的價值增量,切實提高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性。

  論壇發佈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部分優秀學術成果目錄,同樣令人矚目——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國家哲學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等20部著作,到《中華民族的“全民一體”屬性》等56篇論文,這批2021年至今部分高品質研究成果,為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網路空間,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傳播主流聲音,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內容深度,著力提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效能……論壇現場,與會嘉賓踴躍發言,真知灼見相互碰撞,如何更好在網路世界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也在大家心中明晰起來。

  “構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路空間大有可為,而且必須有更大作為,讓‘鑄牢’與網際網路雙向奔赴、有機融合,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盈網路、清氣盎然。”國家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郭衛平在致辭中希望,大家共同擔負起這一神聖職責,共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網路文明建設,使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數”變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相信未來,一場場生動的文化創新實踐將繼續上演,不斷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磅薄力量。(周宛霖)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