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何以中國運載韆鞦|大運河十年換新顏,未來更可期

2024-06-22 09:00:00
來源:現代快報
字號

  2024年6月22日,這個一年之中的“最長日”,恰逢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的時間節點。

  十年一瞬,但大運河已是今非昔比。在滄海桑田的歷史感之外,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運河畫卷,更加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在江蘇這個運河“原點”省份,蘇州古城、無錫清名橋、揚州三灣等文化遺産點,成為大運河保護和傳承的典範之作。

  “天下轉漕,仰此一渠”,古人的話,精準概括了大運河的價值。大運河之美,既在於厚重的歷史人文內涵,也在於實用功能的運用和提升。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時強調,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裏傳承好。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兩次講話,遙相呼應,激蕩人心。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帶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以深刻啟示。這一重要講話清楚地表明,物質傳承和精神傳承、保護利用和文化弘揚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書寫“千年運河”新篇章,唯有以此為科學指引。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古人的浪漫映照著歷史的長河,在今日更顯出人與河流的相互依存、相互成全的內在聯繫。“汲古潤今”成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最大亮點,大運河從歷史深處蜿蜒而來的河道,成為我們賴以昇華的精神“原點”。

  換言之,對現實實用功能和精神圖譜的雙重涵育,是大運河這十年之間煥發新生機,展現恢弘氣勢的內在原因。

  千年運河,澎湃如昨。790公里的大運河江蘇段,至今千里賴通波。行船為遠方,飛鳥為詩畫,這是水運暢通的直觀場景。2022年4月28日,借助南水北調工程供水,京杭大運河實現近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這個標誌性事件,讓千里大運河再次成為一個牢不可分的整體,“君住運河北,我住運河南”不僅在精神空間完成一場共鳴,亦在物理層面實現多線融通。而這一事件,是十年來系統治理、呵護大運河的一個縮影。此間,江蘇圍繞大運河率先編制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法規,出臺江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1+1+6+11”規劃體系;常州深入開掘大運河沿岸工業遺産“文化富礦”;揚州推動三灣古運河生態保護,將一片瘡痍變為滿目秀麗……堪稱範例。

  千年運河,文運雋永今勝昔。如果説,古大運河就是一部充滿文化氣息的璀璨大書的話,那麼,在今天,大運河這一“流動的文化”正在進入“豐水季”“爆發季”。例如,近期,為致敬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大運河全流域考古成果首次集中亮相,呈現出大運河文脈的深厚枝蔓。近年來,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隋煬帝陵遺址博物館、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等一批博物館次第建成開放,大型交響組歌《大運河》、歌劇《運之河》、舞劇《運河》《千年運河》、美術精品創作《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從不同角度展現運河之美,印證著“讓古運河重生”的種種努力。

  歸根結底,大運河正在進行一場全方位、全時空的“脫胎換骨”。這項前所未有的工程,源於歷史,面向未來。這是大運河的幸事,也是人民群眾的幸事。

  過去的“十年”已是新的出發點。

  大運河奔騰不休,大運河裏的榮光和希望生生不息。期待新的十年,通過水運和文運的雙線發展,通過“只爭朝夕”的科學治理,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更多的幸福、進入更多的佳境。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