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學者合作在非晶固體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合肥8月24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徐寧教授研究組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ndrea J. Liu教授和芝加哥大學Sidney R. Nagel教授合作,近日在非晶固體穩定性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非晶固體穩定性機理的研究對於非晶材料特性的理解和調控以及地震、泥石流、雪崩等自然災害的預測和防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是非晶固體基礎物理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據悉,相關成果近日線上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
固體在足夠大的外力載入情況下會由於力學失穩而發生斷裂等現象。晶體的失穩往往是由缺陷觸發的,然而,非晶固體結構無序、處處是缺陷,理解非晶固體的力學失穩機理,尤其是準確預言非晶固體發生結構破壞、重排的區域位置是非常困難的問題。
徐寧教授與Andrea J. Liu教授、Sidney R. Nagel教授合作,近年來開展了非晶固體穩定性機理及應用的研究,並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最終獲得了該怪異模式形成的清晰圖像。
在本次研究工作中,首次報道並表徵了這種新的非晶固體失穩模式。折疊不穩定模式的主要特徵是非晶固體在趨近力學失穩方向的勢壘高度逐漸減小並消失,對應于最低頻本徵振動模頻率的冪律減小並消失。然而,新模式在趨近失穩過程中,本徵振動模沒有任何徵兆,力學失穩是非連續、突然發生的,因此,該研究組將其命名為非連續不穩定(discontinuous instability)。
研究人員發現,非連續不穩定的産生源於非晶固體中一根鍵(粒子間的相互作用)的斷裂,然而,並不是所有鍵的斷裂都會造成力學失穩。該工作發現,穩定鍵在非晶固體中普遍存在,它的發現源於理解非晶固體新的失穩模式。然而,作為一個新的局域特徵量,相比于過去提出的其他微觀表徵量,穩定鍵的定義非常明確,它在表徵、預測和調控非晶固體不穩定性的研究中有潛在的應用、將産生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