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自媒體亂象 七成受訪者期待黑名單機制
製造噱頭、造謠傳謠、打擦邊球……近年來,各種自媒體亂象消耗了大眾情緒,影響了網路環境,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如何精準有效治理自媒體亂象?
67.0%受訪者感到自媒體亂象嚴重干擾了網路環境
今年23歲的盧熙民,就讀于武漢一所高校。他曾在自媒體平臺上遭受到網友的言語暴力,這讓他切身感受到了自媒體亂象的影響。“自媒體帶有商業化屬性,一些賬號為了追逐流量、吸引眼球,罔顧社會責任,煽動社會群體對立,娛樂化解讀公共事件。”盧熙民認為,這會引發爭議,影響社會和諧,也會擾亂網友的關注重點,影響了理性、正確、權威聲音的傳播,降低人們思考的深度。
重慶的何婉婷在工作之餘,運營著一個自媒體賬號。她認為,自媒體亂象影響了網路風氣。“自媒體有很強的模倣性,一個賬號通過誇張、胡編亂造的手段火了,很快就會出現類似的內容,大家都想分一杯流量的羹,長此以往會擾亂網路秩序,降低人們對網路內容的信任度。”
何婉婷的本職工作也與媒體傳播有關,她感受到自媒體明顯“年輕化”的特點,但她也擔心自媒體亂象會不利於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前兩天公司邀請了一個專門運營直播賬號的00後來授課,他手裏的十幾個賬號都做到了直播間人數破10萬。但聽下來發現,他的重點不是打造好的內容,而是投機取巧。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想做網紅、想火,可能也受到了自媒體的影響。”
何婉婷表示,有些用戶沒有較強的判斷能力,當一些謠言故意挑起男女對立、貧富對立時,難以理性看待,容易盲目跟風,甚至參與罵戰。她認為這會直接影響未成年人價值觀的建立。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進行的一項有1333名受訪者參與的調查顯示,自媒體亂象長期存在,67.0%的受訪者感到嚴重干擾了網路環境,66.9%的受訪者指出影響了權威、真實、理性聲音的傳播,52.8%的受訪者指出影響自媒體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46.3%的受訪者認為容易引發社會輿論混亂。
治理自媒體亂象,對有社會責任心的自媒體也應給予更多生存空間
“引導自媒體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盧熙民期待,下一步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與完善,強化自媒體的正向引導,從源頭堵住自媒體亂象。“優化演算法推薦機制,從用戶找優質內容變成讓優質的內容尋找用戶。用戶也要提高網路資訊辨別能力和演算法素養,面對複雜多變的資訊做到不盲從、不輕信,注意核查內容的真實性。”
何婉婷目前在運營一個生活分享類賬號。作為自媒體創作者,何婉婷認為運營者應該潔身自好,傳播正能量,在社會環境中起到正向引導作用。
何婉婷明顯感到,有些直播賬號以低俗博人眼球,流量反而更好。“平臺的不作為甚至默許,對遵規守紀的自媒體非常不公平,會加劇‘流量為王’現象。”她認為,整頓自媒體亂象,平臺的作用非常關鍵。“平臺要建立成熟完善的內容審核機制,從賬號註冊到運營,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對獵奇低俗、惡意引導、被舉報多次的賬號加大處理力度,不給流量或直接關閉賬號。”
管理規範自媒體,69.9%的受訪者期待建立黑名單機制,造成惡劣影響的一律納入黑名單,66.5%的受訪者期待對轉發謠言的採取清粉、禁言、關閉等處置措施,57.1%的受訪者建議對頻繁蹭炒社會熱點的永久禁止新增粉絲或清空全量粉絲,46.2%的受訪者建議取消或不賦予惡意行銷自媒體營利許可權,45.2%的受訪者認同要求自媒體準確標注資訊來源,33.8%的受訪者建議對文明守信自媒體給予充分肯定與支援。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堂發表示,就自媒體監管的手段和方式而言,行政監管方式具有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及時性、便捷性及高效率的優勢。同時,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目標下,還需要提升司法在自媒體治理中的地位,將行政執法作為輔助形式。
他認為,對“亂象纏身”的自媒體加強管理的同時,也應當給予有社會責任心、有正義感的自媒體更多生存空間。他指出,《通知》重在壓實網站平臺的主體責任。要檢驗網站平臺主體責任落實程度,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鼓勵網路用戶或社會民眾舉報,對於有效的舉報給予相應的獎勵。二是倡導行政公益訴訟或民事公益訴訟。針對網站平臺在構建清朗網路空間方面的不作為,發起行政公益訴訟,對網站平臺因對自媒體管理明顯不力而損害民事權益的,發起民事公益訴訟。
受訪者中,00後佔21.2%,90後佔41.8%,80後佔30.2%,70後佔5.3%。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佔33.6%,二線城市的佔40.1%,三四線城市的佔20.0%,城鎮或縣城的佔5.0%。
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楊萬淑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