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五年增加51%、“小巨人”A股佔比27% 折射“組合拳”強信心新動能!
今年以來,各項支援政策持續落地生效,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形成有力支撐。據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消息,6月中小企業發展指數為89.1,比上月上升0.2點,結束連續3個月下降態勢。分項指數中,宏觀經濟感受指數、市場指數、成本指數和投入指數止跌回升,綜合經營指數由平轉升,勞動力指數連續兩個月上升。工業和建築業等分行業指數也實現大幅回升。
中小企業發展指數是反映中小企業經濟運作狀況的綜合指數,在當前國內外環境仍存諸多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綜合指數及分項指數的回升體現了中小企業強勁的創新活力與發展韌性。
作為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方面充當著生力軍、先鋒隊的角色。工業和資訊化部指出,當前,我國中小企業呈現“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截至2022年末,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5200萬戶,比2018年末增長51%。我國已培育近9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地方培育8萬餘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截至2023年5月底,已累計有142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佔A股上市企業總數的27%。
同時需要看到的是,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延續回升向好態勢,但恢復的基礎尚不穩固。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等直接影響我國經濟恢復的進程。中小企業處於疫後恢復期,仍面臨高成本、低利潤的經營壓力,以及“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的數字化轉型難點。
解燃眉之急,送企業所盼。各地各部門先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為中小企業紓困解難。據工信部介紹,僅去年一年,國家層面出臺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就達40多項,帶動地方出臺配套政策文件270多份。如今,從國家到地方,對中小企業的支援仍在不斷加碼、持續推進。
年初,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若干措施》,全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信心。今年4月,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於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品質的通知》,明確2023年總體繼續保持增量擴面態勢。今年5月,工業和資訊化部會同相關部門啟動的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和品質標準品牌賦值中小企業專項行動,以及前期已經開展的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這“三賦”專項行動,形成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組合拳”。6月底,央行發佈消息,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2000億元,進一步加大對“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金融支援力度,發揮精準滴灌作用,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促進擴大就業,支援經濟內生動力恢復。
今年以來,各地也紛紛出臺文件,為中小企業發展“加油助力”。例如,2月,深圳市工業和資訊化局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援中小微企業紓困及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3月,河南省財政梳理匯總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的10大類53條財政政策;4月,江西省出臺16條措施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增長、調結構、強能力;5月,江蘇省表示,今年將著力加強政銀企合作,深入實施省重點産業鏈優質中小企業上市培育計劃;山東省近日提出,全年新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0家以上,省級以上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00家左右。
政策支援強信心,“真金白銀”注動能,真招實效添活力。工業和資訊化部的最新數據顯示,當前,中小企業用電、採購等指標持續向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活力持續,中小企業生産經營保持恢復性增長態勢。相信隨著各項惠企政策的持續推進和成效顯現,以及廣大中小企業踔厲奮發、迎難而上,我國經濟持續向好態勢將更加明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支援專精特新企業發展”。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是黨和國家的長期發展戰略。未來,為應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仍需要各方深入調查研究,多渠道了解中小企業發展所面臨的難點痛點,提升支援政策的精準度和覆蓋面,提供務實管用的政策措施,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源動力和強支撐。同時,也需要中小企業堅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心無旁騖、堅守實業、苦練內功,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通過內外合力,賦能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央廣網評論員 黃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