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考志願填報:最大的天坑到底是什麼

2023-07-07 09:4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高考填志願最大的天坑不是你選了新聞還是生化環材,而是你不知道在這次人生重大決策面前,如何理性作決策,而不是偏聽偏信、線性思維,被一些極端的説法所裹挾。

  ——————————

  最近正值高考報志願的時間,張雪峰關於“把孩子打暈了也不要報新聞專業”的段子在網上瘋傳,引發很大爭議。有人認為他説了大實話,是業界良心,應該保護這樣敢説實話的人。重慶大學新聞學專業教授張小強則發文“炮轟”,號召大家千萬別被張雪峰這樣的網紅“忽悠”了。張教授認為新聞專業能文能武,可以自主創業,可以到網際網路大廠,可以考公務員,也可以到國有企業,是個很能吸納就業的專業,還舉例説自己的學生畢業之後都發展得不錯。

  我們先不管新聞專業到底是不是天坑專業,這裡讓人非常疑惑的是,大家在討論報志願的時候,往往討論的都是外部環境怎麼樣,哪個專業冷門,哪個專業熱門,某個專業的就業率如何,卻很少有人關心孩子自己是怎麼想的,以及孩子自身的特點,喜歡什麼科目,擅長什麼科目。一個人最後要從事什麼專業和職業,難道不應該考慮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的因素嗎?哲學課上不是一直都在學,外部因素要通過內部因素起作用嗎?

  道理非常簡單,金融和電腦都是熱門專業,職位也很多,但是孩子也要能夠喜歡學,有動力學,能夠學得會吧?不然再熱門,對於某個不喜歡這個專業和行業的孩子來説,也是沒有意義的。概率不能直接推論到每個具體的個體身上。

  説到盲目追熱門,盲目追大概率,就像我們去商場購物一樣,一看到有個地方很多人在排隊,很容易頭腦發熱,買了一堆根本用不上,也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回家。或者是,穿了一雙很好看,很有面子,但是磨腳的鞋子。

  “高分詛咒”

  我們來看看2020年的兩位網紅考生杜青雲和鐘芳蓉的對比就知道了。

  2020年湖南省理科高考狀元杜青雲,高考總分718分。之所以成為網紅考生,是因為杜青雲在2016年第一次參加高考,以704分高分獲得湖南省理科第二名,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讀到大三選擇退學復讀。這次又考了一個非常高的分數,被大家驚呼“王者歸來”。

  經管專業非常熱門,當初讓杜青雲進光華管理學院也是父親的決定,“畢業出來隨便去哪個企業,那都是幾十萬元的年薪。”我想很多人會認為這是求之不得的“康莊大道”。

  説到這裡,要提一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周黎安根據身邊學生的情況,專門寫的文章《中國大學的“高分詛咒”:高考狀元扎堆經管學院》。所謂的“高分詛咒”就是在高考志願填報中,很多考生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志向愛好是什麼,越是高分的考生越有選擇權,越容易因為同輩的壓力,父母和老師的期待扎堆兒熱門的經管專業。越是扎堆兒,就一定意味著有相當多的人內心其實不喜歡或不適合這個專業(職業),這就是高考報志願的“高分詛咒”。

  來自湘西小鎮的杜青雲就是中了這個“高分詛咒”,他進入學校之後很快就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這個領域,在做了很多努力發現無效之後,他開始抑鬱,無休止地打遊戲,多門挂科,大三從北大退學。辦理手續的時候,老師問他原因,他説:“不喜歡這個專業。”

  2020年他又考了一個更高的分數,填報高考志願時,杜青雲依照興趣選擇了清華大學新雅書院。在人文學科的課堂上,他有了獲得感。有時靈光一閃,想到幾個歷史事件的相似性和關聯性,他覺得“非常有意思”。

  當年的另外一個網紅考生是鐘芳蓉,以總分676分的高分,位居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雖然不是狀元,但是也被熱議,是因為這個孩子可以在學校和專業任選的情況下,她選擇了北大相對冷門的考古專業。

  有人對她的選擇不理解,認為 “考這麼高分真浪費了”“農村孩子,家庭條件不好,為什麼不考熱門專業?還是沒有接受過社會的毒打”“夢想對於窮人來説,大多數情況下算是奢侈品。先把肚子填飽了,再去追逐夢想”“這個專業沒錢途”。顯然有這樣評論的人不知道前面杜青雲的例子。

  鐘芳蓉坦言,專業是她自己選的,很早她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她的偶像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先生。面對未來的就業情況,鐘芳蓉表示也有考慮過“因為是北大的考古係,未來就業基本生活應該能保障”“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

  鐘芳蓉的父母親對這個事情的觀點是這樣的:“我們不懂考古係究竟會幹什麼,也不懂什麼專業賺錢。我們只能尊重她的選擇,她有權利去選擇她自己喜歡的。她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她要去實現她的夢想”。“農村人最主要的擔心是錢的問題,但是她對金錢看得比較淡,我們也認為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開心。”

  後來北京大學通過官方微博回應此事:“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于實踐之中,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我在大學等你。”考古界的各位大咖則爭相表達著對她的支援,多家博物館更是直接給鐘芳蓉寄出了禮物,鐘芳蓉因此被稱為“考古界團寵”。

  對於自己未來是否能夠堅持下去,鐘芳蓉説:“我覺得能,一件事情就算不喜歡,我也能做下去,喜歡的話我會堅持得更久,我覺得每一次挖掘都是發現,都是驚喜。”

  入學之後,學院組織過一次考古活動,去了周原考古遺址,現實情況和她當時想得差不多,甚至沒有她想得那麼艱苦。她了解到考古是文科裏面的理工科,也是田野與城市的結合,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結合。鐘芳蓉覺得自己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滿山遍野跑的經歷讓她可以選擇田野考古。她想著“如果能讀研、讀博,讀到哪算哪,以後做田野考古或者當老師,應該都挺好。”

  鐘芳蓉有過一次和考古界大咖許宏教授會面的機會。許教授説:“我們之前也在考古群裏討論,覺得把孩子捧這麼高,今後要改行是非常尷尬的事。我就有個想法,什麼時候我要見到小鐘同學,一定跟她説,不要管別人怎麼説,要走自己的路。”

  一個農村孩子,她最大的資本不是考了這麼高的分,也不是上了北大,而是她敢於去選擇“我喜歡的”方向,肯定比完全聽大人的、選擇“好像有錢途”方向的孩子更有自信和自主性,未來不管有沒有後悔、決定走哪條路,大概率會發展得更自洽圓融。這裡的“大概率”難道不值得重視嗎?

  “認知吝嗇”

  高考填志願最大的天坑不是你選了新聞還是生化環材,也不是社會上流傳的 “勸人學法,千刀萬剮”“勸人學醫,天打雷劈”,而是你不知道在這次人生重大決策面前,如何理性作決策,而不是偏聽偏信、線性思維,被一些極端的説法所裹挾。

  其實説起來張雪峰之所以能夠這麼火,也是因為他的很多結論都是偏極端的,或者説偏極端的結論更容易讓人印象深刻,符合人們“認知吝嗇”的加工規律。這是人的天性。從這個角度上説,張雪峰對新聞傳播的規律掌握得真是好啊!

  那我們怎樣才能避免——既不了解外部世界也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而做出的“盲盒式”填報志願呢?答案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資訊充分,謹慎思考!

  首先,資訊搜索上不要偷懶。無論是高分還是低分的同學,這幾天,先別忙著聚餐和補覺,不要把志願填報的事情完全直接扔給父母,也不要聽七大姑八大姨你一嘴我一嘴的議論,要自己去搜索一些可靠的資訊。千萬不要以為考完了就完成任務了,今天在決策上偷的懶,未來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去彌補。這個時候要做好準備接收海量的資訊,甚至挑燈夜戰也是有必要的。

  其次,最可靠的資訊來源,就是你心儀學校的官方網站,通常都有學校的各種介紹、專業分佈、學校規模、培養模式等。這些資訊才是行業內最懂的人寫的。當然目前各個高校也都有招生辦的電話,確定學校之後,打個電話確認一些資訊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些細節對你可能很重要,比如入學以後還能轉專業嗎?什麼樣的政策才能轉?能不能讀雙學位或者輔修?如果是大類招生,入學之後分專業的具體條件是什麼?比如數學和地理就可能在一個大類進行招生,你能任選數學和地理嗎?如果不能任選,那這兩個專業的方向差別還是挺大的。

  第三,兼聽則明,不要偏聽偏信。如果以上資訊還不夠,可以去B站或者其他公共媒體上搜索,你想讀的大部分專業都可以找到在讀學長的“親測體驗”,還有各種避坑指南,只是這些材料往往是一些up主根據自己的經歷而發表的一家之言,你要做到兼聽,才能明辨是非。

  總體上,大多數學生畢業了之後還是要靠專業吃飯的,選擇合適的專業,才有利於進入自己熱愛的職業方向,也不會浪費寶貴的大學學習時間,而熱愛自己的職業方向才有助於獲得事業上的進步和成就,也有助於不斷積累行業資源。今天我們報志願所選的專業和職業,會成為我們畢業時的“敲門磚”,它的作用很關鍵,但是相對短暫。從長遠來看,實際工作當中的能力、熱愛、持續投入,和工作成就,以及關於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怎樣生活的思考才是影響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不是嗎?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副教授)

  高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