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對華政策不得人心 西方反思聲漸強

2023-06-17 10:1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6月16日電 (國際觀察)美國對華政策不得人心 西方反思聲漸強

  新華社記者

  美國政府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使用各種手段持續圍堵打壓中國,其所作所為正在美國國內以及美國的盟國引發越來越強的反對之聲。

  美企“用腳投票”

  美國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5月底到訪中國。與政府官員會面、探訪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不到兩天的中國之行,他的日程表排得滿滿噹噹。馬斯克明確表示,美中利益交融,如同連體嬰兒彼此密不可分。特斯拉公司反對“脫鉤斷鏈”,願繼續拓展在華業務,共用中國發展機遇。就在馬斯克抵達中國當天,特斯拉股價大漲,美國市場對中國機遇的看好程度可見一斑。

  馬斯克只是今年以來訪問中國的諸多美企高管之一。從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到星巴克全球首席執行官拉克斯曼納拉辛漢(中文名:納思瀚),眾多美國企業高管紛紛來到中國,以實際行動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投下“信任票”。美國商界釋放出清晰的信號:中國市場為美國企業帶來巨大機遇,與中國合作符合美國利益。

  對於美國政府執意推行反華政策,美國學界和諮詢機構也表達了擔憂。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説,美企多年來從對中國的投資中獲得提升效率和發掘市場的雙重好處,“但隨著我們將目光轉向安全問題,這些優勢正悄然消失”。美國戰略通路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戴維多德韋爾指出,美國把中國樹為敵人,但中國並沒有華盛頓所臆想的惡意動機。“在全球經濟已脆弱不堪之際,美國還在削弱全球經濟。”

  盟友拒絕盲從

  在美國的盟國中,也有不少人在反思。他們意識到,盲目追隨美國反華政策,只會淪為這位“全球最佳損友”的棋子,不僅會嚴重損害這些盟國自身利益,還會將世界推向分裂和對立的漩渦。

  法國總統馬克龍4月訪華時表示,歐洲不應在臺灣問題上追隨美國立場,否則將落入“為歐洲設置的陷阱”。歐洲人應該繼續加強戰略自主權,成為世界秩序的“第三極”。

  澳大利亞前總理保羅基廷最近在給現任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的信中指出,協同美國威懾中國有違澳大利亞自身利益,美國的決策多次損害其自身和盟友利益。“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是為了把澳美軍隊拉到一起威懾中國,按這一目標設計澳未來的國防力量有違澳自身利益,損害澳主權。

  不少歐洲經濟界人士也對美國執意推行“脫鉤”“去風險”等反華政策説“不”。在他們看來,中國是事關未來發展的重要生産基地和銷售市場,更是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

  德國梅賽德斯-賓士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強調,切斷與中國的經濟關係是不現實的,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脫鉤”對德國幾乎所有産業來説都不可想像。德國默克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貝倫加裏霍表示,“脫鉤”不僅不可行,而且會危及一個已經“帶來繁榮、更多創新、更多合作的世界”。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副主席基思貝內特説,中國是機遇而非風險,對華“脫鉤”“去風險”無益於增強西方國家的安全,“那是一種逆歷史潮流的思維方式”。

  美國“將變得孤立”

  美國近期在亞太地區不斷加強針對中國的軍事同盟關係,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引發美國國內輿論擔憂,一些有識之士敦促美國改變政策。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發表評論文章説,美國需要通過外交行動來給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降溫。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刊文指出,美國對“中國爭奪亞洲霸權”的擔憂是非理性的。浩瀚的海洋將美中兩國隔開,雙方共存不僅是可取的,而且是必然的。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美國“過度關注”自身利益,其外交政策如果無法平衡美國和全球的利益,美國“將變得孤立”。他認為,美中“目前的關係軌跡必須改變”。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