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蔬菜之鄉上揚産業“微笑曲線”

2023-04-27 09:0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第二十四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4月20日拉開帷幕。嘗七色番茄,看長在空中的紅薯,賞比人還高的絲瓜……人們走進展館,感受蔬菜市場的新變化。新品種、新技術再次聚集壽光。

  山東壽光,中國蔬菜之鄉。

  行走在彌河兩岸,15.7萬座大棚鱗次櫛比,蔚為壯觀。30多年前,冬暖式蔬菜大棚從這裡推向全國,改變了北方冬季難以吃到新鮮蔬菜的歷史。今天,這裡的蔬菜“買全國、賣全國”,從東北黑土地到南方海島,全國各地的大棚中,不少都有“壽光元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設施農業大有可為”。

  新征程,新使命。

  壽光重新審視産業發展方向:根據經濟學“微笑曲線”理論,産業鏈前端的研發和後端的行銷,附加值高、門檻高,中間的生産環節往往處於價值鏈低端。靠拼資源不可持續,出路在於科技創新,做強産前、産後,搶佔産業制高點。

  錨定農業現代化,壽光蔬菜産業發展路徑明晰:咬定創新,做強兩端,提升中間,再造新優勢,從“一粒良種”到“一桌好菜”,一條上揚的産業“微笑曲線”,令蔬菜産業不斷增強競爭力,發展成近千億元級産業集群。

  發力前端:攥牢中國種子,強化標準引領,拎穩“菜籃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

  走進壽光市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産示範園展廳,仿佛置身蔬菜“奇妙世界”:蘋果苦瓜、水果彩椒、香蕉西葫蘆,光是番茄就有紅、黃、綠、白、紫等10多個顏色。“在這裡,小番茄就有200多個新品種,大多是我們自主智慧財産權産品。攥牢中國種子,才有主動權。”壽光蔬菜種業集團董事長劉欣慶説。

  長期依賴進口種子,壽光蔬菜一度遭遇“瓶頸”。“10多年前,進口種子佔了約七成市場份額。像番茄進口種子,平均每畝成本要800—1000元,是國內種子的3到5倍。”劉欣慶坦言。

  突出重圍!“打贏種業翻身仗,我們從來沒有動搖過。”壽光市委書記趙緒春説。壽光打響“種子工程攻堅行動”,以建設濰坊國家農綜區壽光蔬菜種業創新示範區為契機,12家種業“國字號”研發平臺落戶,15家本土育種企業日益壯大,打造全省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保護中心。産學研擰成一股繩,立志攻克“卡脖子”難題。

  一批批專家聚集壽光。“這裡是蔬菜産業的風向標,壽光農民的需求,是我們種業科研的方向之一。”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黃瓜課題組副研究員苗晗2019年來到壽光,目前課題組已有9個黃瓜新品種申請了品種權及品種登記。

  實驗室在田間,科研緊連市場。“每年我都拿出兩壟地,試種五六個新品種,哪個好,來年就種哪個。”古城街道西范村菜農范慶軍説,“像今年我選的小番茄品種,坐果實、賣相好,糖度能到13,而且價格比進口的便宜一半。”

  創新要素不斷積聚。十年攻堅,壽光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達178個,國産種子市場佔有率提升到70%以上,越來越多的壽光蔬菜“裝”上了優質“中國芯”。到2025年,壽光自主研發蔬菜品種將達200個以上、突破性品種達10個以上。

  良種還需配良法。

  什麼技術適用?有哪些操作規範?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的壽光人意識到:“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話語權。”

  今年3月,《農産品産地冷鏈物流服務規範》國家標準發佈,參與這項標準制定的,就有坐落在壽光的全國蔬菜品質標準中心。

  “中心成立5年來,整合2369條蔬菜産業鏈相關標準,形成十四大類、182個品類的蔬菜標準數據庫,編制完成了37種蔬菜的54項生産技術規程,6項全産業鏈行業標準獲農業農村部發佈實施,填補了國內空白,一個個壽游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全國蔬菜品質標準中心主任付樂啟介紹。

  走進稻田鎮崔嶺西村眾旺果蔬專業合作社,展廳墻上8個大字格外醒目:“品質蔬菜 一路向北”。

  “有了標準,就有了品質保證。”合作社理事長崔玉祿介紹,在全國蔬菜品質標準中心指導下,他們制定了番茄生産技術規程。“按照標準種的‘崔西一品’番茄,銷路好,價錢也好。”崔玉祿話語中透著自豪。

  “種菜標準化,農民得實惠。”村民崔江元掏出手機,打開智慧農業APP,給記者演示:“提前設定施肥量、給水量、溫度等數據,物聯網可以全方位監測,遇到問題會自動報警。以前靠經驗種菜,現在照著標準幹,種出來的菜賣得更俏。”

  在壽光,已有80%以上的農戶開展標準化蔬菜生産。

  “以前我們輸出産品和技術,現在更看重輸出標準和體系。”壽光市副市長鞠洪剛介紹,遍佈全國的8000多名壽光技術人員,已向26個省份提供了大棚蔬菜整合解決方案。

  攥牢中國種子,強化標準引領,壽光蔬菜錨定目標、行穩致遠。

  提升中間:培育經營主體,提升組織化水準,種好“菜棚子”

  良種、良法如何落戶田間,背後連著“誰來種地、怎麼種地”這道必答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足小農數量眾多的基本農情,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堅持統分結合,廣泛開展面向小農的社會化服務,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中國特色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古城街道前疃村,1400多口人,2000多畝地,典型的人多地少。“我們村是壽光最早種植番茄的村子之一,種了20多年,老大棚、老辦法,番茄産量上不去。曾經最讓大夥兒揪心的是地頭價,商販説啥價就是啥價。”村黨支部書記殷鳳海坦言。

  村民們意識到,種大棚必須換個種法。

  種什麼、誰來種?村裏“土專家”不少,“棚二代”躍躍欲試,村裏因勢利導,改變一家一戶單打獨鬥的局面,成立旺民蔬菜專業合作社聯社,村社互動、協同發展。

  帶動老棚升級。2016年,合作社流轉土地,規劃100畝的農業園區,建起10座150米長的高標準大棚,新大棚年均收入超20萬元,村民掀起大棚換代潮。

  合作社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賺。合作社實行統一生産、品質檢測、市場對接,與商超建立長期合作,日銷量超過1.5萬斤。“有資金支援,又不愁銷路,我辭掉超市工作,借了20多萬元,幹起大棚。如今每座大棚兩季能收25萬元。”村民楊曉麗説。

  如今,70後、80後、90後成了種大棚的主力軍。殷鳳海説:“‘棚二代’有知識有思路,‘棚一代’有經驗懂技術,兩者互補,讓蔬菜産業不斷發展壯大。”去年,全村蔬菜交易額達1億元,帶動村集體增收30多萬元。

  家庭農場是另一種模式。

  走進孫家集街道瑞航家庭農場,運輸車一輛接著一輛,通過冷鏈物流,這裡的鮮菜將直銷上海、遼寧等地大型商超。

  “一個大棚年收入超40萬元。”農場負責人鄭景渠算起賬,農場還建起了苦瓜片、苦瓜茶深加工生産線,打通産加銷,去年利潤460余萬元。

  別看瑞航只是個家庭農場,高科技元素卻隨處可見。11個高標準智慧化溫室大棚裏,智慧數控設備一應俱全。在農場工作的員工王國偉説:“生産效率和蔬菜品質都大幅提高,管理起來也省勁。”

  “瑞航家庭農場探索了‘網際網路管理+家庭農場+高素質農民’的組織模式,帶動200多位農戶種植茄子、苦瓜。”孫家集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曉東説。

  著力機制創新,提升組織化、科技化水準,壽光蔬菜産業的現代經營體系初步成形。

  ——壯大産業龍頭,塑造先進技術“領跑者”。

  在壽光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佔地120畝的“壽光型智慧玻璃溫室”引人注目。“這兒的資訊化、智慧化水準在國際上都領先。”壽光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李光聚如數家珍:溫室使用了120多項專利技術,配置了精準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氣象等先進裝備,20多臺作業機器人各司其職,全程智慧生産管理,能耗降低50%以上,大大提升了生産效率。

  示範帶動,打通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一項項新技術新裝備走出展示區、試驗田,走進農戶大棚,讓種菜更高效。

  臨近中午,前疃村農民殷玉龍來到棚內,按下水肥一體機按鈕,1個小時就澆完了1個大棚,“不僅省力,還可以節水節肥40%左右,一年一個棚可以省出兩三千塊錢。以前同樣澆個大棚,我們夫妻倆需要幹3個鐘頭。”

  ——提升新型經營主體,壯大標準化“生産者”。

  “全市蔬菜大棚智慧化裝備普及率、物聯網應用率、標準化生産推廣率都超過了80%,以往一個家庭兩口人只能種植2個70米長的大棚,現在可以管理3個100多米長的大棚,生産效率提高了不止1倍。”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介紹。

  目前壽光有果蔬類合作社2149家、果蔬類家庭農場1047家,他們充分運用新技術,大力發展標準化生産,帶動全市85%以上的農戶進入産業化經營體系。

  ——創新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專業生産“服務隊”。

  “只要想幹,一年到頭都有活。”一大早,村民尹漢芳帶著3名同伴在洛城街道東斟灌村孫振興的大棚裏采收彩椒,“各種大棚裏的活,我們都熟練,誰家有活,一個電話我們就去幹。”

  在壽光,社會化服務覆蓋了蔬菜全産業鏈。只要農民有需要,就可以享受到種苗栽種、田間管理、蔬菜採摘、農機裝備、加工運輸等全流程服務。

  依託現代經營體系,一項項新技術賦能廣袤田野,壽光農民種好“菜棚子”的底氣十足。

  做強後端:把好品質關,提升價值鏈,端好“菜盤子”

  種好“菜棚子”,更要賣上好價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産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守牢品質安全“生命線”,增強市場競爭力。

  正是彩椒上市旺季,東斟灌村農戶李永采收完畢,拉著滿滿一車彩椒來到村裏的農産品檢測站。監管員尹成友快速取樣,在儀器上完成一項項檢查後,打開手機上的農産品品質安全資訊平臺,上傳結果。

  在30公里外,壽光市農業農村局的供應鏈綜合管理服務平臺上,一條條資訊不斷匯集。

  工作人員打開平臺,點開連結,大棚種植戶、農資店等資訊一目了然。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生産有記錄、資訊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的蔬菜品質全程智慧追溯。

  “守護蔬菜品質安全,在壽光已經成為行動自覺。”壽光市農業農村局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科負責人陳永波説,市裏組建3級監管員隊伍,全域網格化管理,每個蔬菜大棚、每處交易市場、每家農資門店全部納入監管。“我們年抽檢蔬菜樣品15萬批次以上,合格率穩定在99.6%以上。”陳永波説。

  ——擦亮金字招牌,邁向産業品牌化。

  “從産業化邁向品牌化,是發展的方向。”看準蔬菜産業發展機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齊炳林畢業後回鄉創業。

  “好口感是打造品牌的著力點。”齊炳林追尋“小時候的味道”,悉心培育了番茄新品種,推向市場後供不應求。

  瞄準市場端,發力供給側,壽光大力推進蔬菜品牌建設。“壽光蔬菜”註冊為地理標誌集體商標,全市擁有“樂義蔬菜”“七彩莊園”兩個中國馳名商標,認證“三品一標”農産品390個。計劃到2025年認定區域公用品牌5個以上,建立壽光蔬菜品牌聯盟,進行品牌行銷。

  品牌效應凸顯。目前,壽光蔬菜銷往300多個大中城市,出口25個國家和地區。“我們的番茄註冊了‘古碩’‘吉星坡’品牌,供應大城市商超,價格提升了50%還多。”前疃村黨支部書記殷鳳海説。

  ——延鏈補鏈強鏈,塑造發展新優勢。

  搶佔風口,端牢“菜盤子”。在金投禦達祥加工車間內,剛從基地收割下來的芹菜,通過流水線分切,變成均勻的芹菜段,再經過冰水洗、噴淋洗、氣泡清洗、臭氧滅菌4道工序後打包,由冷鏈物流車送到學校食堂、商超賣場。

  “我們採取訂單生産模式,對30多個品種的蔬菜進行凈菜加工配送,提高了蔬菜附加值。”金投禦達祥公司辦公室主任陳雲瑞説。

  融合發展不斷提速。“今年以來,我們推進33個預製菜項目建設,培育更多讓‘菜籃子’提質增效的新業態。”壽光市發改局局長溫海濤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預製菜全産業鏈經營主體1525家,産業規模近250億元。

  蔬菜産業“接二連三”,做出一桌桌好菜。“新農人”王建文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和幾個志同道合者組成團隊,入駐鮮馥電商小院直播帶貨。

  6小時售出63萬公斤“羊角蜜”甜瓜、一天賣出10萬公斤無刺黃瓜、單月銷售38萬公斤“貝貝南瓜”……王建文和他的團隊,屢創銷量佳績。去年企業帶動周邊村民戶均增收逾2萬元。

  “近年來,電商産業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速發展,為蔬菜産業注入了強勁動能。”壽光市商務局局長張春榮介紹,今年1—3月,全市完成電商網路零售額14.3億元,同比增長41.8%。目前全市有5000多種蔬菜網上銷售,銷往30多個省份。

  新征程再出發。對標農業現代化,壽光決策者很冷靜:深加工鏈條有待拉長,高端人才仍然不足、新型經營主體發育不完善、品牌體系建設尚需提高……短板也是高品質發展的“潛力板”。壽光正在積蓄力量,補短板強弱項,推動蔬菜産業高品質發展。

  彌河兩岸,多姿多彩的蔬菜茂盛生長,正如壽光蔬菜整體上揚的産業“微笑曲線”,多麼動人,多麼充滿希望!

  本報記者 顧仲陽 肖家鑫 王 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