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來”+“走出去” 中國創新藥發展提速
生物醫藥産業是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産業正駛入發展“快車道”,以國産創新藥為代表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未來,中國生物醫藥産業創新發展還需從哪些方面進一步發力?就此,本報進行了採訪。
政策利好 迎來機遇
4月3日,在北京市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北京藥品醫療器械創新服務站”揭牌入駐。創新服務站將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搭建起定制諮詢平臺、資源共用平臺、人員培訓平臺,實現審批前置、服務前移,助推創新藥品和醫療器械研發成果轉化、快速上市。
像這樣為生物醫藥産業發展保駕護航的舉措,近年來,越來越頻繁地落地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經過20多年發展積澱,如今該園區已聚集了600余家創新型醫藥企業,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醫藥健康産業發展的創新引擎。
再將目光轉向上海市。4月10日,張江科學城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成立20週年主題大會舉行。據介紹,目前,園區已吸引超過1000家行業知名機構、企業落戶。今後,這裡將進一步加強創新策源的內核建設;加強前沿領域的佈局,聚焦臨床應用未被滿足的重大需求;進一步夯實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今年,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的張江基因島也將全新落成,吸引更多擁有細胞、基因等創新技術的企業落戶。
同樣在長三角地區,近日,第七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辦。當前,生物醫藥産業已成為蘇州市傾力培育的“一號産業”。
在西南地區,四川省成都市于2022年印發《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其中提出,“十四五”期間,生物經濟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到2025年,生物經濟總産值達到1.2萬億元,形成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産業集群等。
從北到南,由東至西,生物醫藥産業在各地蓬勃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地,已成為全國生物醫藥産業創新高地;多個省區市將醫藥製造業、生物産業列為優勢産業或優先發展産業。
採訪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生物醫藥産業的崛起,離不開近年來相關政策的持續扶持。
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拉開了中國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序幕。
如今,藥品醫療器械已基本實現按法定時限審評審批。2022年,全年批准上市藥品1279個,其中創新藥18個;批准2500個首次註冊的醫療器械産品,其中創新醫療器械55個。五年來,共有106個創新藥、192個創新醫療器械上市。
2020年,中國“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收官。該專項支援了3000多個課題,中央財政投入233億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了中國創新藥從以仿製為主逐漸轉變為以創制為主。同時,也帶動了一大批國內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這是中國首部生物經濟的五年規劃。規劃將“發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藥”列為生物經濟4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並提出“十四五”時期,生物藥物和醫療服務社會普及程度明顯提升的發展目標,為推動中國生物醫藥産業創新升級帶來新機遇。
“中國生物醫藥産業正走上高品質發展的軌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畢井泉認為,加快生物醫藥産業的發展是提高人類健康水準的根本途徑,也是促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畢井泉指出:“隨著中國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了13.6億人,很多上市的新藥,當年即可進入醫保報銷的目錄。這讓患者能夠及時用上最新的治療手段,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生物醫藥産業的創新發展。”
培育人才 帶動創新
而今,中國生物醫藥産業進入創新發展的新階段,必須實現從跟隨創新到源頭創新的轉型。創新藥研發正是其中典型代表。
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藥品市場增長的重要貢獻者。中國對全球醫藥研發管線産品數量的貢獻由2015年的4%躍升至2022年的20%;中國藥品市場佔全球藥品市場的20.3%,2022年藥品製造業營業收入達到4.2萬億元。
但與此同時,中國的新藥研發仍大多為跟隨創新,原始創新能力較為薄弱。該如何補齊發展短板?首先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培養更多專業人才。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就匯集了北京市級以上的高端人才300余人,其中國家級高端人才有80多人,兩院院士有20余位;入駐院士工作站7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10個、省部級研發中心16個。近日,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廳批復,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又被認定為“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豐富的創新資源,為入駐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援。
“生物醫藥産業離不開創新,創新一定離不開人才。”北京諾誠健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入駐企業之一。該公司傳播高級總監陸春華告訴記者,近幾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不僅有大量本土培養的高學歷人才加入,更是吸引了很多海外歸來的、具有豐富研發經驗的高層次人才。
2021年,諾誠健華研製的創新藥奧布替尼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極大減輕了國內淋巴瘤患者的治療負擔。陸春華説:“過去,患者使用進口藥品,價格高昂,現在使用加入醫保目錄的國産創新藥,費用大幅降低,這讓國內的患者受益很大。”
而在這款國産創新藥誕生背後,是一支專業人才隊伍。
“我們取得的一系列創新成果,得益於我們擁有一支國際一流的研發和科學顧問團隊。”北京諾誠健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崔霽松介紹,該公司研發團隊成員在這一領域擁有長期的研發經驗積累,公司的科學顧問委員會,則由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生命科學帶頭人,國內醫療專家和跨國公司的新藥研發專家組成。
“人才是公司最寶貴的資源,唯有團隊的良好配合才能發揮出更大競爭力。未來,我們也希望通過一系列新藥的研發,鍛鍊、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藥物研發人才。”崔霽松説。
剛成立兩年多的北京炎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立的初心,就是瞄準創新藥研發。“我們致力於開發治療炎症和腫瘤的革命性創新藥物,希望研製出全球首創的新藥,實現源頭創新。”北京炎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鄧天敬説。
這份底氣,同樣是因為有人才資源做堅實後盾。
炎明生物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邵峰。近年來,他在細胞焦亡(指機體一種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領域取得了重要原創科學發現。
“炎明生物所做的研發,就是直接將世界領先的原始創新成果,搬進企業做成果轉化。我們的研發核心不是針對已經被驗證的成熟靶點,而是針對最新科學發現的新靶點做原創性新藥開發。”鄧天敬説。
鄧天敬還告訴記者,炎明生物在成立之初選擇入駐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也是希望能借力於這裡的人才優勢。“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聚集了很多生物醫藥領域的科學家,對相關人才具有很強吸引力。所以入駐園區,能幫助企業獲得豐富的人才資源,有助於企業實現快速發展。”據介紹,目前,該公司多個首創新藥項目取得了重大進展,其中專注于腫瘤免疫的項目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
加強投入 走向國際
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往往需要長期投入。特別是新藥研發,風險大、週期長、成本高,一般要歷經多年攻關、投入大量資金,才可能成功。因此,除了技術、人才等要素的投入,發展生物醫藥産業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在資金上扶持生物醫藥産業創新發展,一方面可以“開源”。
近年來,生物醫藥企業獲得了更多金融政策支援。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允許處於研發階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業上市。去年6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實施《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7號——醫療器械企業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進一步鼓勵醫療器械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産品研發創新。
各地也亮出諸多實招。去年底,蘇州市發佈的《關於支援建設蘇州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的政策措施》,被稱為“蘇州生物醫藥十二條”。這是專門為生物醫藥企業量身定制的“金融工具箱”,重點圍繞“基金、債券、信貸、融資、貼息”等方面形成了詳細舉措,包括由國資金融機構牽頭設立100億元的生物醫藥專項基金;對生物醫藥企業科技貸款利息按給予最高100萬元利息補貼等,為蘇州市生物醫藥産業創新集群建設提供有效助力。成都市天府生命科技園則提出了“産業服務+産業投資”新模式,通過“股權基金+直投業務”並行等方式,幫助科學家、創業者快速對接資本,協助投資機構對接優質的創業團隊及項目。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技術更新實現“節流”。比如利用人工智慧等前沿新興技術,幫助生物醫藥企業降本增效。
近年來,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建成中關村人工智慧新藥研發平臺。平臺佔地面積近1200平方米,包含高性能計算中心、高通量自動化設備、藥物驗證實驗室等功能模組,可為園區提供研發服務。
“在研發抗體藥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依靠人工智慧,大幅提高研發效率,節約成本。”據諾誠健華相關科研人員介紹,過去,依靠人工篩選,可能需要花費幾個月才找到一個好的抗體,並且丟失很多潛在抗體。但現在,以小鼠的免疫細胞二代測序結合人工智慧演算法分析等技術,很快就能從成千上萬個抗體中找到最優的序列。
此外,生物醫藥産業創新還需“立足國內、面向世界”,通過深化生物醫藥全球創新合作,提升全産業鏈國際化水準。
“我們的目標是讓中國創新藥走向國際市場。”鄧天敬表示,炎明生物一直在與跨國藥企接觸、合作,並且已在美國聖地亞哥設立了研發中心,以便今後在海外進行臨床試驗。
“生物醫藥産業應該走國際化道路。”陸春華認為,國際化既包括加強研發領域的國際合作,也包括推動中國本土創新藥走出國門,在國外獲批上市。“去年底,奧布替尼已獲得新加坡衛生科學局(HSA)的批准,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成人患者。未來,我們希望能走進更多國際市場,為全世界患者開發及提供創新療法。”
“推動中國生物醫藥産業創新升級,需要積極融入全球生物醫藥創新體系。”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學恭指出,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深化生物醫藥全球創新合作。一方面,要立足國內醫藥大市場,吸引全球醫藥創新要素向國內聚集;支援海外高水準人才回國發展;引導國內企業通過合作開發、技術許可等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創新效率,縮小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國內創新藥進入國際市場;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産業鏈全球佈局,在境外建立研發中心、生産基地和行銷網路,提高國際市場運營能力等。
李 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