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
今天是第八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夯實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的社會基礎。”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為契機,能夠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並且用專章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這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上都是第一次。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前進道路上,如何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靠什麼來化解和戰勝風險和挑戰,怎樣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關係,是我們面臨的新考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統攬全局的戰略思維和寬廣的世界眼光深刻把握國家安全問題,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謀劃國家安全工作,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擘畫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整體佈局,為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總體國家安全觀第一次提出了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第一次構建了維護國家安全的總體佈局,第一次系統回答了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如何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實現了我們黨在國家安全理論上的歷史性飛躍,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教研部主任 馬寶成:2014年4月15日,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黨的十九大明確把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也開闢專章,明確要求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換句話説,國家安全內涵豐富,既指國家處於安全狀態,又指國家維持這種安全狀態的能力。
總體國家安全觀關鍵在於“總體”。談到國家安全,人們容易聯想到國土安全、軍事安全、反姦防諜、維穩處突等方面,覺得離自己太遙遠,也沒有多大關係。實際上,新時代的國家安全早已不局限于傳統習以為常的“小安全”,而是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網路等多個領域,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大安全”。進一步説,國家安全關乎每個人的切實利益,與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馮維江:總書記提出五大要素五對關係,這是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要義。從五大要素來講,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五對關係是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
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從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到把“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作為總體國家安全觀“十個堅持”中的其中一條;從提出“統籌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到強調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10年來,我們黨面對國際局勢急劇變化,深刻把握髮展與安全辯證統一關係,既要抓好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又要辦好保證國家安全這件“頭等大事”,在鬥爭中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我國發展和安全的主動權。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教研部主任 馬寶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這裡面蘊含著統籌發展和安全關係的重要戰略思想,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打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安全格局。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的良性互動,把發展建立在更安全、更可靠的基礎之上。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我國有14億多人口,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而根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數據,自2015年起,我國糧食産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每人平均糧食産量達到483.5公斤,超過國際上公認的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全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劃定了10.58億畝的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現在糧食要想穩産增産,除了會種地,更要靠科技。有一群東北小夥兒,他們在田地裏玩起高科技,讓原本白花花的鹽鹼地長出了好糧,他們喝著咖啡幹農活,把智慧農場搞得風生水起。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同樣作為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命脈的能源的飯碗,也必須端在自己手裏。能源安全是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10年來我國年産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煤礦産量佔比超80%,風電光伏並網裝機合計6.35億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全國原油産量10年間連續保持在2億噸左右,而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還顯示,我國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有力應對了國際能源價格動蕩對我國發展的傳導影響。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教研部主任 馬寶成:在2014年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關於能源安全的四個革命和一個合作,就是能源的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和體製革命。全方位加強能源安全的國際合作,以此來實現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這是進入新時代之後能源安全的一個重要戰略。
安全問題事關各國人民的福祉、事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事關人類的前途命運。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社會正經歷罕見的多重風險挑戰。地區安全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疊加。
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倡導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共贏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黃大慧: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一些西方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安全,不斷犧牲他國利益。面對這樣一種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安全倡議,這個安全倡議是基於綜合、共同、合作和可持續的新安全觀。不僅要重視我們自身的安全,還要重視全球共同的安全。
全球安全倡議所體現的“全球安全觀”是新安全格局的對外呈現,是總體國家安全觀著眼統籌本國安全與他國安全、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大理論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門提出要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塑造是更高層次、更具前瞻性的維護,要充分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願望。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的若干重大關係作出深刻闡釋、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和重點領域安全”。有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引,必將匯聚起護航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強大力量,必將形成一體推進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的強大合力,讓新時代每一個中國人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