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齡前兒童“觸網”呈現低齡化趨勢 如何科學應對

2023-04-13 10:0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孩子“觸網”低齡化,如何科學應對

  ——學齡前兒童移動終端使用現狀與干預措施調查

  編者按

  作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許多學齡前兒童(3—6歲)早早接觸、使用或擁有了手機、平板電腦、兒童手錶等移動終端,在享受愉悅便利的同時,更面臨著視力下降、網路依賴與不良資訊侵蝕等問題。當前,我國學齡前兒童手機等移動終端使用現狀如何?家長對孩子使用移動終端的管理與干預是否到位?對此,光明日報記者聯合有關專家,面向全國31個省區市學齡前兒童家庭展開抽樣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5020份;此外,又對北京、浙江、重慶等多地學齡前兒童及家長進行訪談,深入了解當前學齡前兒童移動終端使用狀況及家長隱憂,在此基礎上提出科學應對這一問題的對策建議。

  1.現狀:學齡前兒童“觸網”呈現低齡化趨勢

  一根稚嫩的手指,在手機螢幕上嫺熟地劃過一道道弧線,一則則短視頻隨之閃現,一雙童真的眼睛緊緊盯著這五光十色的畫面,而螢幕前的這個孩子,還是個正在上幼兒園的3歲小朋友……

  隨著我國網際網路的發展與移動終端的普及,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齡前兒童的家庭裏。

  “我女兒4歲了,每次拿著手機刷短視頻、玩遊戲,一玩就是2小時。我想要拿下手機,她就大哭大鬧拒絕。”北京市民王麗十分苦惱,很希望有什麼辦法能讓女兒放下手機……

  平板電腦、手機玩得早、放不下,這成為許多學齡前兒童家庭共同的煩惱。調查顯示,學齡前兒童移動終端使用情況呈現以下特點:

  “觸網”呈現明顯低齡化趨勢。調查顯示,70.4%的學齡前兒童已經開始接觸並主動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在這七成已經使用移動終端的學齡前兒童中,最早接觸移動終端的時間集中在3周歲,佔到34.53%;4周歲開始接觸並使用的,佔到21.13%。

  另外,在“觸網”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專屬設備。其中,擁有率最高的是平板電腦(18.7%),其次是兒童手錶(18.25%),再次是手機(14.39%),擁有其他設備的佔4.77%。

  一位媽媽説起自己5歲兒子結識手機這個“玩伴”的過程:孩子的第一次遠距離爬行,是從大床的一個角爬到另一個對角,吸引他的是一部播放著兒歌視頻的手機;當他能自己坐在寶寶椅上吃飯了,手機內的短視頻就成了老人們喂娃的超級幫手,小胖手滑動螢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孩子從小就對手機非常熟悉,使用起來也是自然而然。

  看動畫、刷短視頻是最主要需求。調查顯示,學齡前兒童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參與的活動項目較為豐富。在已經“觸網”的孩子中,有68.47%會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看動畫片,位居首位;緊隨其後,有41.18%的孩子會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刷短視頻;再次是拍照、拍視頻(25.7%)。此外,上線上課(19.54%)、學習手工製作(18.84%)、打遊戲(17.6%)等也是兒童使用移動終端的重要內容。可以看出,手機等移動終端為學齡前兒童的娛樂生活提供了便利。

  在北京一家遊樂場,記者看到一個男孩正在用手機刷短視頻。20分鐘過去了,男孩的眼睛還緊緊盯著手機螢幕。向家長詢問孩子的年齡時,他説:“孩子5歲多了,正上幼兒園大班,平時一抓到手機就要看,一看就停不下來。”説到這裡,家長一臉無奈。

  移動終端使用時長總體可控。在訪談中,不少家長談及孩子使用手機時間過長的問題。從數據來看,在已“觸網”的孩子中,各類移動終端每天使用總時長能控制在30分鐘以內的佔到59.31%,30~60分鐘的佔到30.79%,超過60分鐘的佔到9.9%。在單次使用時長的調查中,40.68%的孩子單次使用時長控制在15分鐘以內,42.45%的單次使用時長在15~30分鐘,16.86%的單次使用時長超過30分鐘。超過半數的孩子能在與家長約定的時間立刻停止使用移動終端,近四成孩子大部分時候能如約停止使用,僅有1.81%的孩子基本無法照辦。

  在管理孩子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方面,很多家長反映,靠著“軟硬兼施”,可以把手機從孩子手裏拿下來。比如,在看動畫片時,先跟孩子説好能看幾集、多長時間,定好規矩,一旦到時間了,無論孩子怎麼哭鬧都不妥協。跟家裏老人也講好,做到行動一致。幾次下來,孩子即使噘嘴也會照辦,再之後就成了習慣,也就不哭鬧了。

  2.成因:兒童成長環境變化,家長高品質陪伴不足

  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帶來兒童成長環境的巨大變化。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67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5.6%,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10.6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8%。當下,移動網際網路與移動終端的應用,幾乎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齡前兒童自出生起,便很難避免與手機等移動終端有著或被動或主動的接觸。

  “過去老人擰開收音機給孩子聽故事,打開電視給孩子放動畫片,現在通通可以用手機、平板替代了。”國務院婦兒工委兒童工作智庫專家宗春山説。相比圖書、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移動終端能為孩子提供聲光電影音的強烈刺激,同時各類資源方便易得,無論是兒歌音樂、動畫片還是早教課,都一應俱全。加之操作簡單上手、適應場景豐富,自然而然成為家庭育兒的重要工具。

  父母在兒童成長早期缺少高品質陪伴。調查顯示,有12.6%的家長會經常主動用手機“陪伴”孩子,有68.75%的家長偶爾用手機“陪伴”孩子,僅有18.66%的家長從來不用手機“陪伴”孩子;有六成多家長會讓孩子瀏覽自己的手機。此外,還有30.43%的家長選擇讓孩子用手機等移動終端伴聽入睡,代替傳統的父母講故事哄睡。

  不少父母因為忙於工作,習慣用手機替代自己“陪伴”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缺少高品質的陪伴、缺乏親情與溝通,對電子設備越來越依賴。這種替代性“陪伴”,實質上阻礙了孩子的身心發展。

  宗春山説:“國際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孩子對父母早期依戀關係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依戀關係,第一能給孩子安全感,第二會刺激孩子大腦神經的發育,第三也會培養孩子的社會性。”而用手機“代替陪伴”,不利於依戀關係的培養。

  家庭成員缺乏對孩子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的科學管理。“孩子從3歲就開始使用手機。最開始是大人主動拿給孩子玩,為了哄孩子,也為了給家長騰出一些時間,這一玩就停不下來了,很快變成了孩子主動找手機、要手機。”不少家長在孩子接觸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最初階段,沒有堅持做好使用強度的管理,導致孩子養成了不良習慣。

  此外,很多父母和長輩在孩子使用手機等行為的管理尺度上存在明顯分歧。例如,一些父母覺得孩子玩了半小時,該停下來了,但老人往往愛孫心切,覺得“再玩會兒也沒關係”。父母試圖説服孩子交出手機的過程中,家裏的老人往往出面阻攔,甚至雙方産生爭吵。“每每這個時候,孩子更要執意玩個夠。”一位家長説。

  3.困擾:過早“觸網”,多維度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調查顯示,對於學齡前兒童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家長有著諸多擔憂。

  擔心影響視力。調查顯示,對於孩子過早接觸手機等移動終端,有91.09%的家長擔心孩子的視力受到影響。採訪中,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孩子現在4歲半,每天去戶外運動兩個小時,體檢時卻被告知遠視儲備消失。”這位家長在震驚之餘,回想了可能導致孩子視力下降的原因,就是家裏老人經常給孩子玩手機,對於孩子刷短視頻、看動畫片,沒有嚴格控制。這樣的情況在學齡前兒童中並非個例。根據國家衛健委2021年公佈的數據,2020年各地6歲兒童近視率均超過9%,最高可達19.1%;在幼兒園6歲兒童中,有1.5%為高度近視。

  擔憂陷入網路依賴。調查中,有62.09%的家長對於孩子使用移動終端可能導致網路依賴表示了擔憂。在訪談中,不少家長反映,孩子總是見縫插針地玩手機。“吃飯之前要玩,大人一不留神沒看好,就偷偷拿著手機刷短視頻、玩遊戲,甚至上廁所時都提出要玩。”專家表示,面對孩子過度依賴手機,家長如果缺乏科學引導,一味批評、指責甚至生硬阻撓,很容易激化親子矛盾,導致親子關係惡化,適得其反。

  接觸不良資訊。調查中,有42.02%的家長表示擔心孩子接觸不良資訊。一位5歲孩子的外公告訴記者,他在和孩子一起刷短視頻時遭遇過“措手不及”的情況:“有一次,我給外孫看越野車爬陡坡短視頻,一分多鐘的長度,在最後車輛接近坡頂的時候,視頻中現場圍觀的人卻爆出粗口。這讓我驚出一身冷汗。”此外,不少孩子刷短視頻時使用的是大人的手機,演算法推薦視頻內容時難免出現一些不適合少兒觀看的內容,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

  專注力下降。調查數據顯示,34.47%的家長擔心孩子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會導致專注力下降。“手機上的視頻、動畫刺激是非常強烈的,變換快,色彩豐富,並伴隨音樂節奏,長期接受這樣刺激的孩子,等上了小學,再面對教室裏老師的授課時,不容易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就像一個吃慣了添加多、味道重飯菜的人,再讓他適應清淡健康的食物,難度可就大多了。”宗春山表示。

  4.求解:網路時代,引導孩子與電子設備和諧共處

  “21世紀是網路和科技的時代,所有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孩子,都是網路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從出生伊始就面臨著挑戰——既要用好這些網路設備,又要能夠在網路的叢林中保持獨立的自我,不能迷失方向。”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黃翯青表示。

  家長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將家庭教育促進法落到實處。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楨説:“家庭教育促進法將育兒這件傳統‘家事’從法律層面上升為‘國家大事’,需要每一個家庭認真學習落實。科學認識、有效處理兒童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問題,涉及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則。家長要樹立‘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起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要不斷提高認識,強化學習。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提供的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可為家長提供參考,比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個人資訊,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等原則和‘相機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潛移默化,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等具體方法。”父母應主動學習科學育兒知識,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合理安排學齡前兒童鍛鍊、休息、學習和娛樂的時間。在合理的使用中,讓孩子科學認識移動終端的利弊。父母應作好表率,避免在家中過度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在選擇兒童課外興趣課程時,更多采用現場學習方式,減少對線上使用的依賴。

  家長要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帶領他們親近自然,減少對於移動終端的陪伴依賴。每天儘量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聆聽孩子的心裏話,陪伴其閱讀、玩耍。利用休息時間,帶孩子走出家門,在奔跑嬉戲中融入自然山水,沐浴陽光健康成長。設計豐富多樣的兒童遊戲,讓孩子更多體驗美好、快樂、真實的生活場景,以此抵消對手機和虛擬世界的過度迷戀。

  科學對待移動終端,“管控使用”與“合理利用”相結合。一方面,家長對學齡前兒童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既不能放任失管,也要避免方法粗暴。不建議家長通過強制搶奪、物理遮罩的方式,完全斷絕孩子與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接觸。應通過溝通、商議、引導,與孩子訂立“使用規則約定”,鍛鍊孩子從小養成守約、自律的好習慣。另一方面,移動終端裏的動畫片、遊戲、短視頻等內容,可成為家長開展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抓手、助手,而不是對手、敵手。家長要自覺學習相關知識,並結闔家庭、孩子的具體情況付諸實踐。

  可從時間和內容兩個關鍵點,對學齡前兒童使用手機等移動終端進行管理。時間,指的是每天總使用時長和每次使用時長,建議總時長控制在15~30分鐘以內,單次時長5~15分鐘以內。內容,即孩子通常使用手機觀看、參與的內容,如動畫片、短視頻、網課等。其中動畫片建議轉到電視或投影儀上觀看,更有利於視力保護;短視頻的觀看要抓住“一限一供一看一聽”:一限,限單次時長;一供,主動提供科學健康的內容;一看,經常查看孩子正在觀看的內容;一聽,多聽孩子聊看過的短視頻等內容。如此一來,孩子可以建立起用時上限的概念,家長也對孩子使用移動終端的內容心裏有底。

  幼兒園作為學齡前兒童的教育主體之一,要做到科學引導。一方面,通過遊戲、課程、活動,幫助孩子科學認識手機等移動終端。在幼兒園教學中,要自覺減少螢幕的使用強度,減少各類作業對手機的使用。另一方面,通過家長會、家長沙龍、家長個案諮詢指導等途徑,指導家長處理好孩子與手機的關係,遵循“可控不可怕、放開不放任”的原則,依據兒童發展發育的科學原理,幫助家長和孩子一起解決難題。

  社區作為家庭生活的棲息地,要為家庭教育提供支援。社區應發揮貼近性、經常性、熟悉性、多樣性等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鄰里專題研究、社群論壇分享、親子情景遊戲等活動,形成家長多陪伴孩子、孩子與手機健康相處的良好氛圍。對個別家庭學齡前兒童教育存在的特殊困難,社區要本著兒童保護的原則,給予適度、必要的幫助和干預。

  社會層面,群團組織要為家庭教育提供保障,早教機構等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教育、衛生、婦聯、關工委等部門應投入足夠的力量,高度重視學齡前孩子使用移動終端的現象與趨勢,注重調查研究,幫助家長更新理念、提升能力。社會各界應科學、客觀、全面地看待學齡前兒童的手機使用,切忌全面否定,不以極端個案替代社會整體情況,而是應嚴謹分析、科學論證。市場監管機構要加強有效監管,督促各類早教幼教産品的生産者、經營者切實履行社會責任,不能只為盈利,生産、銷售不利於學齡前兒童身心健康的電子産品。

  (本調查的問卷設計、發放及數據分析由北京協和醫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朱煦與本報記者唐芊爾共同完成)(光明日報 記者 唐芊爾)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