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新科技、新農人如何促農業開門穩?
春意暖、氣溫升,眼下,各地正在積極搶抓農時,加大力度做好春耕春管工作。讓我們一起探尋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力爭糧食産量繼續高位增産,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春耕農機提檔升級 訂單共用模式提升效率
在江西安義種糧大戶黃聲菊的農田裏,黃聲菊正指揮著四台新型大型旋耕機在水田作業,得益於國家對農機購買高達50%的補貼,今年,黃聲菊又買了高速插秧機,施肥機,秸稈打梱機等8台農用機械。
從普通機械到無人機械再到北斗導航播種,在江西安義的水稻種植合作社農機越來越先進,208台套各類農機具,能夠為2000余戶農民提供“耕種管收”一條龍服務,只要農戶一個電話,專業的服務隊半小時之內就可以趕到指定田塊進行作業。
統一種植管理:3.75萬畝土地已完成託管
江西安義的水稻合作社模式,既提供全過程託管的“全職田保姆”服務,也有購買單項或多項農業服務的“鐘點工田保姆”,購買社會化服務如同看著功能表點菜,非常方便種糧大戶選擇服務。而地處西部的青海,春耕工作這些天也都陸續展開。在青海都蘭,當地也在實施農村土地託管新模式,目前,全縣已完成土地託管面積3.75萬畝。
開展機械化備耕 各地進入待播狀態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要加緊研發大型智慧農機裝備、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支援北斗智慧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整合應用。完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探索與作業量掛鉤的補貼辦法,地方要履行法定支出責任。眼下,各地積極搶抓農時,加大力度做好春耕春管工作。
科技助農如何跑出春耕“加速度”?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堅持産業需求導向,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前沿技術突破。支援農業領域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加強農業基礎性長期性觀測實驗站(點)建設。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援機制。
隨著氣溫回升,眼下,浙江各地的春耕備耕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從育秧到播種,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投入讓當地的春耕工作更加便捷高效,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辭職回鄉 博士夫妻創辦經營數字化農田
鄉村振興既要留得住綠水青山,還要留得住青年人才。我們接下來要關注的“新農人”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莊稼漢不同,他們思想活躍、知識豐富、接受新事物快,他們願意返鄉創業。在江蘇省鎮江市鎮江新區姚橋鎮,魏巧和孫振中兩夫妻參與經營著一個萬畝農場。孫振中和魏巧,一個是農學博士,一個是土壤學碩士,6年前,兩人分別從北京大學和中科院辭職,一起回到魏巧的老家鎮江從事農業生産。
眼下,正是小麥田間管理和産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對於魏巧和孫振中來説,他們的主要工作卻不在田間地頭,而是在一個虛擬空間——數字化農田。那麼在數字化農田中他們是怎麼種田的?
學以致用 現代化手段落地農業生産
剛開始接手農場生産運營時,由於缺乏經驗,魏巧和孫振中遭遇了首季種植失敗之痛。這也讓他們開始反思,有知識和能幹成之間的距離到底在哪。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魏巧和孫振中發現農時最講效率,只有將自然地理資訊系統、無人駕駛、遙感數據等現代化手段落地農業生産,才能更加精準地評估氣候影響,精準用料用肥,對耕種管收做好提前統籌,他們積極同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大學、揚州大學等高校機構加強合作對接,逐步摸索出一套獨具特色的數字農業雛形。
産學合作 勞動實踐培育“新農人”
多年的親身實踐,魏巧深知人才對於農業發展的重要性。2022年,她被江蘇大學聘為産業教授,與江蘇大學農機學院共建培訓學校,將培訓課堂開進田間地頭。
目前,魏巧夫婦正計劃向省外擴大規模,培育更多“新農人”,促進農業産業化,農場也將發展多元化經營,從目前的稻麥輪作拓展到稻“油”輪作、種養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養殖業,提高農業生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