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進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貢獻(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週年)
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珍視生命,援外醫療就是生動的體現。目前,中國援外醫療隊在全球56個國家的115個醫療點工作,大部分都在偏遠艱苦地區。在那裏,中國援外醫療專家們不僅救死扶傷,還傳授經驗、培訓醫生,為當地人民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他們的故事詮釋著中國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所作的努力和貢獻。
自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援外醫療隊以來,中國累計向非洲、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隊員3萬人次,診治患者2.9億人次
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同全球180個國家、1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分享疫情防控和診療方案,同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舉行疫情防控視頻交流會議,先後向34個國家派出37支抗疫醫療專家組,向150多個國家和15個國際組織提供急需的抗疫物資援助
中國醫療隊已先後在非洲、東南亞、中北美以及加勒比地區的30多個國家開展“光明行”活動,免費為萬餘名白內障患者進行白內障復明手術
廣大援外醫療隊隊員以高度負責的態度、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評價。全部醫療隊累計榮獲受援國表彰授勳2300余人次
數據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華社
“感謝他們將寶貴經驗傳授給我們”
“自中國向烏干達派遣醫療隊以來,已有成千上萬烏干達人從中受益。”不久前,烏干達《新景報》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這樣寫道。這篇題為《心連心的合作:中國醫療隊的貢獻挽救生命》的文章,提到了今年1月底中烏友好醫院開展的一場歷時3個多小時的手術,這場手術成功地幫助一名38歲的女性甲亢患者摘除了頸部的巨大腫塊。
不止這名38歲的患者。中國醫療隊的到來,給許多當地病患帶來了希望。記者來到中烏友好醫院採訪時,43歲的卡蘭德正坐在病床上,心情忐忑地等待中國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來醫院前,他在自己頸部發現了一個腫塊,最近也經常感到呼吸不暢,晚上需要右側臥位才能短暫入睡。
中國援烏干達醫療隊醫生張輝在仔細檢查後,發現卡蘭德頸部偏左側的腫塊較大,並伴有呼吸道壓迫症狀。醫療隊迅速組織了多學科術前討論,評估了手術和麻醉風險,決定為其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在中烏兩國醫生共同努力下,手術圓滿成功。
“非常榮幸能與中國醫生共同手術。手術過程中,我感受到中國甲狀腺專科醫生嫺熟的技巧。張輝醫生還特意提醒我在進行頸部手術時需要注意的手術技巧和重要器官的保護方法。”參與手術的當地外科醫生羅伯特説,中國醫療隊到來以後,醫院的醫療服務品質得到了很大改善,“感謝他們將寶貴經驗傳授給我們!”
手術後,卡蘭德恢復得很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動。他的呼吸道壓迫症狀明顯改善,也沒有出現並發癥。卡蘭德激動地説,“我聽朋友説中國醫生水準高、手術技術好,果真如此。中國醫生讓我重獲健康,我內心充滿感激!”
自1983年中國向烏干達派出第一支援烏醫療隊以來,已有22批醫療隊共200多名中國醫生和專家來到烏干達,同當地醫生協同開展患者救治工作,為當地社區提供醫療衛生服務。40年來,一批批醫療隊員在東非高原書寫著救死扶傷的故事。目前,醫療隊正在幫助中烏友好醫院完成創傷中心改擴建項目,進一步提升醫院外科診療水準。
中國援烏第二十二批醫療隊隊長郭致平介紹,該醫療隊于去年6月赴任。截至今年2月底,醫療隊已在中烏友好醫院累計接診患者超過6000人次,完成手術825台次,搶救危重病患者38人次。“我們還和中烏友好醫院的當地醫生共同實施了該院首例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的手術治療、首例雙側頸淺叢神經阻滯術以及首例腹腔鏡下精索靜脈曲張高位結紮術等,填補了該院相關手術及麻醉的空白。”郭致平説。
在援烏醫療隊的駐地,墻壁上“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16個大字分外醒目,這也是中國醫療隊造福當地民眾的真實寫照。“非常感謝中國醫療隊,他們為守護烏干達人民生命健康付出了不懈努力。”中烏友好醫院外科主任愛德華説。
《新景報》網站文章評論,中國有句諺語“患難見真情”,這正是烏中兩國關係的最佳寫照,描繪了雙方互惠互利和盡顯兄弟情誼的合作,“非中在各個方面的合作都基於現實,不是冠冕堂皇的空話,體現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
“我們每週都來這裡看中醫”
考斯瑪中柬友誼醫院位於柬埔寨首都金邊的鬧市區,醫院主體是一棟中國援建的綜合性醫療大樓。走進大樓,醫院諮詢處的柬埔寨小姑娘見到記者是中國面孔,又背著相機,便熱情地打招呼:“您是去中醫門診吧?電梯上三樓,出來左手邊。不過醫生們都很忙,採訪可能還得等一會兒。”
去年3月,中國援柬中醫抗疫專家組抵達柬埔寨,依託于考斯瑪中柬友誼醫院工作,並在此開設中醫門診。兩個月後,專家組大部分成員轉為中國援柬中醫抗疫醫療隊隊員。一年來,中國醫生協助柬方防疫抗疫,以中醫藥療法治病救人,並在當地推廣中醫藥文化,成為醫院的“明星醫生”。
在中醫科門診候診室裏,30多個座位上坐滿了排隊等候就診的患者。診室裏,醫療隊隊長、呼吸科醫生樊茂蓉正為柬埔寨患者提爾把脈診斷。
“平時是不是睡眠不太好?舌苔很厚,喝水也少吧?”
“是的,我起夜次數多,睡眠確實不好,老覺得累。平時喝咖啡多,很少喝水。”
聽著樊茂蓉的診斷,提爾頻頻點頭。
柬埔寨當地醫療條件有限,曾在澳大利亞工作的提爾過去常帶家人去國外就醫。“中國醫療隊來後,就不用總是去國外了,我們每週都來這裡看中醫。”提爾告訴記者,他80歲的母親正在隔壁診室接受治療,老人每週都來中醫科做針灸、推拿以治療風濕關節炎。
據了解,中醫門診開設以來,每日問診量超過60人次,居考斯瑪中柬友誼醫院各科首位,且復診率穩步提升,目前已達到41%。
考斯瑪中柬友誼醫院院長譚索坤表示,中國援柬醫療隊根據柬埔寨當地氣候、民眾習慣等梳理出10多種多發疾病,並聯合中國國內專家研擬診療方案,明顯提高了療效,給柬埔寨民眾提供了更優質的就醫選擇。中國醫生用中醫藥技術服務於柬埔寨社會,從金邊至柬埔寨全國美名遠揚,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
中國援柬中醫抗疫醫療隊是中國對外派出的首支國家級中醫抗疫醫療隊,目前共有16名成員,分別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與安徽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樊茂蓉介紹,除門診外,醫療隊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在柬埔寨全國各地開展義診活動。截至目前,除金邊外,醫療隊足跡遍佈暹粒、茶膠、磅士卑、戈公、西哈努克等省份,開展義診94次,門診和義診接診人數累計近1.2萬人次。
此外,醫療隊還應邀去柬埔寨參議院、王家軍陸軍學院、柬華理事總會等機構進行科普專題講座,與柬埔寨皇家科學院孔子學院、亞歐大學聯合舉辦主題活動,為當地民眾講解簡單實用的中醫基礎知識及養生方法。2022年11月,醫療隊主辦了首屆“中柬越三國中西醫結合國際論壇”,增進了東南亞醫學界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理解。
“在柬埔寨工作一年多來,我們協助柬方開展抗疫工作,並積極推廣中醫藥療法和理念,努力為柬埔寨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中醫醫療隊’。”醫療隊領隊徐峰説。
柬埔寨首相洪森表示,中醫藥在柬埔寨抗疫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醫療隊把中醫技術帶過來、留下來,為促進柬埔寨當地醫療水準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未來兩國增強在醫療領域的合作,促進民眾醫療健康水準提升。
“中國的白衣天使讓生育不再那麼痛苦”
在距盧安達首都基加利約15公里的馬薩卡鎮有一座馬薩卡醫院。遠遠看去,幾棟紅磚紅瓦的建築一字排開,建築上碩大的紅十字標誌在藍天映襯下格外奪目。這座由中國政府援建的醫院是中國第二十三批援盧安達醫療隊的駐地之一,為周邊32萬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在馬薩卡醫院,婦産科的患者總是絡繹不絕。平均每天有30—50個孕産婦在這裡就診,每月新生兒分娩量超過200例。
今年“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這天,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産婦烏依瑪娜在這裡迎來了她的第二個孩子。與之前不同,這一次她沒有遭受分娩時難忍的疼痛。在醫療隊麻醉醫生蘇楠、婦産科醫生王輝的全程監護下,中盧兩國醫生共同幫助烏依瑪娜實施了馬薩卡醫院首例無痛分娩,該院也成為盧安達第二家開展無痛分娩的醫院。“中國的白衣天使讓生育不再那麼痛苦,真是太好了!”烏依瑪娜緊緊握著中國醫生的手,充滿感激。
受醫療設備不足、醫療資源緊張等因素限制,盧安達公共衛生發展水準不高。如何幫助當地提升婦幼健康服務水準,既是護佑非洲人民生命健康的題中之義,也是新時代援非醫療隊的職責所在。醫療隊引入新技術、新理念,為當地婦女生育健康提供了更好的選擇。“我們希望讓更多盧安達婦女體驗更加舒適、更有尊嚴的生育時刻。”蘇楠説。
最近,醫療隊還在馬薩卡醫院開展了一次以無痛分娩技術為主題的醫療培訓,向當地醫生介紹中國相關設備、技術特點以及舒適化醫療理念,並進行了手術演示及現場教學。“中國醫生不僅幫助了患者,還教會我們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參加了這次培訓的當地醫生奧涅説,通過培訓,他更加意識到手術中減輕婦女疼痛、提升舒適度的重要意義。
中國第二十三批援盧安達醫療隊共15名隊員,于2022年12月底抵達盧安達。截至今年3月底,醫療隊已累計接待患者超過1600人次。除了婦産科,醫療隊還在骨科、外科、內科、中醫針灸科、口腔科等科室為當地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根治7歲患兒的六指畸形、成功為91歲高齡的患者完成右大腿中段截肢手術……一次次精心的治療,一例例成功的手術,讓中國醫療隊收穫了當地民眾的讚揚和認可,為援盧醫療合作寫下生動注腳。
1982年,中國政府啟動了每年向盧安達派出援助醫療隊的項目。40多年來,中國累計派出23批援盧安達醫療隊超285人次,接診當地患者數十萬例,完成各類手術近萬台。從降低病死率到提高康復率,從授之以魚到魚漁兼授,中國醫療隊促進了當地整體醫療水準提升、醫療觀念更新,為發展中盧兩國人民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
盧安達衛生部常秘扎切 伊亞卡雷米表示,40多年來,中國援盧醫療隊幫助盧提升醫療衛生水準,獲得民眾好評,盧方對此深表感謝。“我們要繼續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大力弘揚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人民。”醫療隊隊長趙尚軍説。
“感謝中國醫生讓我重見光明”
在位於多米尼克首都羅索的中多友誼醫院裏,80多歲的愛德華女士在家裏人的攙扶下,磕磕絆絆地走進中國醫生的診室。老人一坐下來就焦急地對第五批中國援多醫療隊隊長劉瓊説:“我的左眼已經失明瞭,現在右眼也看不見了。醫生,我請求您幫我做手術。”
多米尼剋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度大,長期在戶外從事農業活動的居民眼病發病率較高,尤其是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愛德華説,在多米尼克治療眼病很難,以前預約就診需要等兩三個月,排期等待做手術的時間更長,有時需要等上兩三年。隨著中國醫療隊的到來,手術量大幅增加,像愛德華一樣的患者等待手術的時間明顯縮短了。
在詳細檢查後,劉瓊為愛德華做了白內障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手術。術後揭開紗布的一瞬間,老人高興地直呼:“我看見了!謝謝您,醫生!”術後一個月,視力恢復的她再次來到劉瓊的診室時,已不需要拐杖和家人的陪同。她興奮地告訴劉瓊,“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遠處的山、天上的白雲和花園裏的花草了,感謝中國醫生讓我重見光明,重新看見這些美好的風景。”
除了眼疾,心血管疾病也是多米尼克高發疾病。曾經,由於醫院沒有心血管專科,當地人一旦罹患疑難雜症或需要進行動態心電圖和動態血壓監測檢查,就只能到國外就醫。近年來,在中國醫療隊的幫助下,當地逐步建立起心血管內科的人才隊伍,中國國家衛健委還向多米尼克捐贈了相關的心血管醫療設備,大大提高了多米尼克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水準,改善了當地人民的就醫條件。
自2009年以來,中國已累計向多米尼克派遣了5批醫療隊,共有28名中國醫生先後在中多友誼醫院為當地民眾提供醫療服務。以去年10月歸國的第四批援多米尼克醫療隊為例,醫療隊醫生在多米尼克開展了當地醫療史上最大體積的前列腺剜除術、首例人工晶體雙攀固定術以及首例選擇性電復律治療等,在不少領域填補了當地技術空白。
由中國援建的中多友誼醫院是多米尼克唯一的綜合性醫院,由原瑪格麗特公主醫院改擴建而成。多米尼克政府將之更名為“中多友誼醫院”,以表達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衷心感謝。目前,該醫院已配備先進的“海扶刀”、核磁共振、現代化手術室、眼科手術室等。汎美衛生組織主任艾蒂安在參觀該醫院時曾表示,該醫院的設施和服務是世界級的,很多服務超過加勒比地區平均水準。
在中國醫療隊幫助多米尼克建立起全國首個心血管內科後,多米尼克總理斯凱里特在其個人社交賬號上表示,“我們向建立設備齊全的心內科邁出重要一步。”多米尼克時任衛生部長麥金泰爾稱,“這是多米尼克醫療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多中兩國心內科專家積極主動、盡心敬業的精神將永遠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