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人民立場

2023-04-08 19:48: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人類文明形態經歷了從落後到進步、從低級到高級的漫長演進過程,並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品質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體現出鮮明的人民立場。百餘年來,中國共産黨立足於社會主義文明與全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以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為基礎,創造了新的文明形態。作為這一壯舉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産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打破了人類文明交融的民族與地域隔閡,成功推動人類文明形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為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共用人類文明發展新成果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中國共産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關注人和人類解放,關切人的生存與發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人類的徹底解放。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認為,社會歷史從根本上説是物質生産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並強調無産階級的運動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從這一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無産階級政黨必然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中國共産黨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和成長起來的無産階級政黨,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過程中,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緊緊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載入史冊的答卷。中國共産黨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我們黨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揚人民首創精神、激發人民奮鬥動力的必然結果。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指導下,中國共産黨通過百餘年的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將自身塑造成為以人民性為價值內核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為中國共産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奠定了理論根基,指引了新時代中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使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過程展現了鮮明的人民性特質,彰顯出馬克思主義耀眼的理論光芒。

  創造“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和“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每一次文明形態的更替,都是由人民群眾的力量推動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由社會基本矛盾引起的,但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解決,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動的社會革命。中國共産黨在百餘年的奮鬥歷程中,科學把握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辯證揚棄西方現代化模式,始終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立場,充分激發中國人民的首創精神,凝聚起人民群眾在社會革命中的磅礡力量,探索出了一條獨具人民性特質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共産黨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憑藉的最大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改變中國人民生存和發展境遇的同時,也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新的道路指向。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體現在文明觀念、價值取向、發展模式等方面,賦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文明內涵,以中國式現代化開闢了人類現代化發展的新模式,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過程中,中國共産黨通過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和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訴求,並以物質、政治、精神、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建設的融合統一,極大地推動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使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實現高品質發展緊密交融。在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發揮出嶄新文明形態的持久動力作用,真正賦予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以高遠的人民性發展目標,指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人類文明新形態惠及世界,為世界人民追尋現代化貢獻了中國範例。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百餘年來,中國共産黨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奔向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始終心繫世界人民的生存境遇,關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憂思更多發展中國家的前途命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分子,中國的發展從來不是狹隘的關起門來“自我生長”,而是攜手世界人民共同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中國共産黨以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幫助更多發展中國家改變境遇為己任,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改變了世界人民對現代化的傳統認知,更以避免兩極分化、“有小康、求大同”的追求,倡導世界人民互助共濟、和諧共生。中國共産黨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承載著鮮明的勇於擔當的中國精神,即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一道,攜手助推將人類文明新形態轉化為造福世界的現實成果。它不僅使更多發展中國家真正參與到創造人類現代文明的行動中來,為世界人民共用人類文明新成果創造了更為平等的環境,輸送了難以替代的理論、制度和文化資源,更使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在精神上更加團結,在推動文明發展的行動上更加一致,同心協力為構築持續和平與發展的人類生存環境而不懈努力。

   (作者係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符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