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
一年春作首,百業農為先。在山東濟寧,千畝制種田精心呵護,綠油油的麥田一派生機;在安徽南陵,插秧機、無人機、收割機依次排開,水稻生産實現全程機械化;在遼寧新民,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快推廣,黑土地在陽光下泛著油光……時值春耕備耕農忙時節,全國各地搶抓有利時機、促進增産增收,多措並舉保障糧食生産安全。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説,糧食生産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産能力。這就意味著,必須要守住耕地紅線,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好,把農田水利搞上去,把現代種業、農業機械等技術裝備水準提上來,把糧食生産功能區劃好建設好,真正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
有好種子,才有好收成。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雖然總體有保障、風險可管控,但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抓緊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優良品種,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好、打贏種業翻身仗。
萬物土中生。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清理整治大棚房、違建別墅、亂佔耕地建房和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持續改善農田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才能養好土地、養肥土地,把增産潛力轉化為現實産量。
耕地就那麼多,穩産增産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須認識到,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向、提高農業生産力的重要基礎。從抓緊抓實糧食生産關鍵環節機械化,到深入推進農田農藝品種與農機相適應相匹配,再到持續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我國農業機械化、智慧化水準顯著提高。面向未來,既要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資訊技術發展智慧農業,也要加快補上烘乾倉儲、冷鏈保鮮、農業機械等現代農業物質裝備短板,為糧食豐收更好保駕護航。
當前,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保障糧食生産安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關係全局的重大問題。在藏糧于地上想辦法,在藏糧于技上找出路,始終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産,我們就能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為實現更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