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擴容至191家
中新網鹽城2月14日電 (記者 于從文)14日,在江蘇鹽城舉行的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第23屆大會暨UNESCO人與生物圈計劃發佈50週年紀念大會上,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等6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至此,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增至191個,中國生態類型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當天舉行的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第23屆大會暨UNESCO人與生物圈計劃發佈50週年紀念大會,以“推進高品質綠色發展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深入探討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的保護工作,共書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畫卷。來自國家相關部委及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單位的近200名嘉賓和代表參加會議。
“中國人與生物圈事業正迎來最佳的發展時期。”在大會開幕式上,中科院副院長、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張亞平院士在致辭時説,過去50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的核心理念與我國自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實踐深度融合,人與生物圈事業在我國成功實施並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馬克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前秘書長韓群力、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生態學學會秘書長鐘林生等作了主旨報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瀚教授在致辭時高度肯定了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的重要工作成績,尤其是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立和運作的重要經驗。他表示,生物圈保護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核心理念引領下建立的推動和實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學習場所和示範基地,是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提供本地解決方案的實踐地,目前正通過同步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
大會開幕式上,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6個2021年新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獲頒證書,同時,向1個野生動物智慧監測示範單位授牌、向2個人與生物圈自然教育基地試點授牌,為8名第二批青年創新小組成員頒發證書,為5名獲得2021年度綠色衛士獎的自然保護工作者頒獎。
本次大會的舉辦地江蘇鹽城兼具海洋、濕地、森林三大生態系統,建有珍禽和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長三角最大的綠肺、最好的空氣、最多的珍稀鳥類。2019年,核心地位於鹽城沿海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塊、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産。鹽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蔣巍在會上介紹了鹽城“綠色低碳發展”規劃。
“生態環境是鹽城的寶貴財富。”鹽城市人民政府市長周斌説,沿著582公里的鹽城海岸線,形成了濕地、海洋、森林三大互生共融的生態系統,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的重要“驛站”,以丹頂鶴和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黃海濕地是300多萬隻候鳥棲息天堂。鹽城一直以來積極參與“人與生物圈計劃”,實施條子泥濕地“生態島”等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讓綠色成為鹽城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據了解,本次大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江蘇省林業局、鹽城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承辦。大會將持續到2月16日,這期間,還將舉行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首批青年人才支援計劃項目獲得者座談會等活動,與會嘉賓、代表還將考察觀摩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丹頂鶴博物館、丹頂鶴繁育中心、生態眼等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