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速度更快、動力更強、日子更好——從京廣高鐵10年變化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2022-12-27 09:4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速度更快、動力更強、日子更好——從京廣高鐵10年變化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

  新華社記者丁靜、樊曦

  全長2298公里,縱貫中國南北,跨越長江與黃河,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京廣高鐵,26日迎來運營10週年。

  交通運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作為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四縱四橫”高速鐵路的重要“一縱”,京廣高鐵連接南北、承東啟西,已成為我國最繁忙的高鐵線路之一。10年來,京廣高鐵發送旅客16.9億人次,促使沿線區域發展動力更強,老百姓日子越過越好!

  京廣高鐵的“創新力”:速度更快,讓時空更“小”

  “G71次列車請關門。”26日上午7點05分,隨著值乘列車長孫夢楠結束電臺呼叫,G71次復興號智慧動車組駛出北京西站,經由京廣高鐵,奔向千里之外的昆明。

  2012年12月26日,19歲的孫夢楠是京廣高鐵首發列車G801次的乘務員。當天,北京西站邁入高鐵時代,我國一條全新的南北客運通道建立。

  作為我國“四縱四橫”高速鐵路的重要“一縱”,京廣高鐵的“骨幹線路”地位非常突出。它與石太、石濟、徐蘭、鄭渝等12條高鐵線路聯通,形成了我國跨越南北、貫通東西的客運大通道。

  速度更快,讓時空更“小”。京廣高鐵貫通後,北京至廣州旅程由40多小時壓縮到約8小時。今年6月20日,北京至武漢段常態化按時速350公里高標運營,京漢間最短運作時間縮短至3小時48分,比原來快了約30分鐘。京穗、京渝、京石之間的運作時間也進一步壓縮。

  高速運作的基礎是安全。京廣高鐵開通運營後,鐵路部門積極構建安全風險防控體系,採用高速綜合檢測列車,構建軌道結構、路基沉降、列控等監測系統,完善安全防災監測體系,強化應急救援能力等。京廣高鐵京武段還率先建成了安全標準示範線。

  “時速350公里意味著列車每秒前進約97米,這對司機的心理素質、作業標準、業務水準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司機劉靜雅説,必須防微杜漸,讓作業標準成為“肌肉記憶”。

  服務品質決定著人民群眾的滿意度。電子客票、WIFI信號、網上訂餐、靜音車廂等服務,讓乘客不僅能夠“説走就走”,而且能夠走得舒適、愜意,“人享其行”的期盼逐步成為現實。

  “北京西站始發的京廣高鐵列車從最初的60對增加到107.5對,成為首都北京最繁忙的鐵路樞紐之一。”北京西站黨委宣傳助理袁旭冉説。

  京廣高鐵的“輸送力”:促進新城崛起、區域發展

  京廣高鐵開通10年來,廣鐵集團管內共開行60多萬趟動車組,最短髮車間隔僅5分鐘。武漢站單日發送旅客由幾千人次增長到最高逾14萬人次,坐高鐵可直達全國100多個地級市。

  “從武漢出發,坐高鐵3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北上廣,我也過上了‘雙城生活’。”家在武漢,在北京工作的彭先生説。10年前,他坐火車到北京要10個小時左右,現在不僅時間短了,旅途也更舒適了。

  “10年來,武漢一步步站在了‘米’字形高鐵網的中心。依託樞紐地位,武漢站周邊打造現代化商務區,目前已吸引了多個開發商入駐。”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運輸部副主任易欣説。

  京廣高鐵沿線城市規劃紛紛與高鐵對接,不少高鐵車站已成為所在城市的新地標。

  “京廣高鐵在國土空間開發、産業梯度轉移、城鎮佈局優化、經濟貿易交流中起到了先導作用。”北京工業大學城建學部交通運輸所副所長韓艷説。

  “京廣高鐵串起了不同資源優勢的經濟板塊,輻射大量歷史文化名城,實現了我國南北方向綜合交通運輸網路的升級,生動體現了‘鋼鐵動脈’的作用。”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運輸及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懷相説。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到中部崛起,再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京廣高鐵在涌動的客流中播撒共同發展的種子,促使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

  京廣高鐵的“牽引力”:助力人享其途、貨暢其流

  臨近元旦、春節,京廣線廣鐵集團管內貨運車間繁忙中井然有序,這與10年前的情況截然不同。

  “京廣鐵路是百年老線,過去每逢春運等重要運輸時期,鐵路運能頻頻告急,武昌、廣州等大站頻犯‘大肚子病’,列車開不出去,只能集中運力保客運,貨運受到嚴重影響。”廣鐵集團貨運部副主任楊文曦説,2012年京廣高鐵開通後,客貨分流極大地提高了鐵路綜合運輸能力,10年間武廣段增運貨物約7億噸。

  得益於京廣鐵路幹線運能日益充足,湖南長沙、懷化、株洲,廣東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相繼開通中歐班列。

  “現在在各地超市不僅可以買全國的商品,還可以買國外的物品,非常方便,這也與鐵路貨運能力提升有關係。”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執行會長馬仁洪説。

  道路通,百業興。京廣高鐵壓縮了旅行時間,串聯起沿線景點,餐飲、住宿、購物等收入不斷增長,沿線旅遊産業逐步從“門票經濟”向“綜合經濟”轉型發展。

  “我要把經驗傳授給新人,帶動更多人在平凡崗位上為鐵路發展貢獻力量。”孫夢楠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