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精心守護,讓孩子遠離燒燙隱患

2022-12-01 11:5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編者按

  燒燙傷,是我們身邊經常發生的意外傷害,傷者以嬰幼兒、低齡兒童居多。一杯五六十攝氏度的熱水,幾秒鐘就可能將孩子燙傷。這一危險源,卻常常被忽視。嚴重的燒燙傷,給孩子帶來哪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創傷?對於嬰幼兒及兒童燒燙傷,存在哪些認知誤區?如何讓孩子遠離燒燙傷隱患?本報記者走近燒燙傷孩童、家長和醫學專家,探尋造成燒燙傷的危險源,並就如何提高認識、科學防護、有效治療,提出建議。

  杯子裏的熱水、碗裏的熱湯、桌上的開水瓶……這些,都有可能毀掉一個人的美好童年,甚至一生。這並非危言聳聽。

  最近,網上一段視頻引發關注。視頻的主角是一名16歲少年,1歲時被開水燙傷,導致疤痕增生,十多年來一直在治療。“隔一兩年,就要把長出來的疤痕割掉,以免影響孩子發育。”少年母親很無助。從視頻可以看到,少年的胸部和背部因為嚴重的瘢痕攣縮而被擠壓變形。

  “太讓人心疼了,一輩子可能都毀了。”有網友留言。

  讓人心疼的還有更多。類似案例在日常生活中屢有發生,很多兒童甚至嬰幼兒深受其苦。

  “幼兒和兒童皮膚薄,一杯200毫升開水就會導致10%以上大面積燙傷,造成殘疾和毀容,嚴重的話危及生命。燒燙傷的高致殘率、毀容率導致的身心傷害,將伴隨患者一生。”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以下簡稱“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發起人、瘢痕醫學專家孫便友告訴記者。

  孫便友和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一直在為中小學勞動課烹飪課程的安全防護而呼籲。根據教育部發佈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烹飪與營養”被納入中小學勞動課。他們希望孩子們在學烹飪前,先學會預防燒燙傷。

  燒燙傷,尤其是燙傷,是嬰幼兒、兒童最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但其致傷隱患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孩子們離燙傷危險有多近?燙傷後果有多嚴重?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燙傷隱患?這些問題亟須正視。

  1、燒燙傷的危險離孩子很近

  “‘神獸’學烹飪,不怕燒穿鍋底,就怕燙傷自己”,今年5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發佈後,有媒體如此表達擔憂。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對中小學生勞動課程裏的烹飪任務作了明確設計和要求。比如,3至4年級要學會蒸、煮,會加熱饅頭、包子,煮雞蛋、水餃等;5至6年級能做兩三道家常菜,學會番茄炒雞蛋、煎雞蛋、燉骨頭湯等;7至9年級能獨立製作午餐或晚餐中的三四道菜。

  “當兒童進行烹飪課程訓練的時候,實際上已暴露在燒燙傷危險之中。”中華醫學會燒傷醫學分會前任主委、深圳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燒傷科主任吳軍直言。

  勞動課程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是其中的風險也不能忽視。對於兒童來説,廚房是一個充滿危險的地方。那裏有明火和易燃物,烹飪過程中的熱液(如開水、熱油)、熱蒸汽和高溫熱物(如熱鍋蓋)等,都可能燙傷他們。

  據媒體報道,今年元宵節當晚,哈爾濱市第五醫院接診了20余名燙傷患者,絕大部分是在煮元宵或炸元宵時被燙傷。如果作為“新手”的兒童進入廚房,後果會如何?

  “我們希望,燒燙傷預防和急救知識也能納入中小學勞動課程體系,作為烹飪課程的配套授課內容,盡可能避免燒燙傷事故的發生。”這是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另一位發起人胡亞捷對中小學開設烹飪課程的反應。

  8年前,胡亞捷與孫便友一起發起成立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呼籲全社會關注兒童燒燙傷問題,並在全國進行燒燙傷預防科普教育。他們希望所有人都能意識到,燒燙傷危險其實離孩子很近。無論是在廚房,還是其他地方。

  根據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提供的數據,我國每年約有2600萬人發生不同程度的燒燙傷,其中30%以上是兒童。從年齡看,尤以0至5歲低齡兒童高發。

  燒燙傷包括熱液燙傷、火焰燒傷、化學灼傷、接觸性灼傷、電灼傷、摩擦性灼傷、輻射性灼傷、凍傷或冷燒傷、吸入性呼吸道傷害,等等。其中,又以熱液燙傷最為常見。沸水、滾粥、熱油、熱蒸氣的燙傷,在我們身邊經常發生。

  2、燒燙傷帶來終身傷害

  兒童被燒燙傷後,皮膚損傷只是痛苦的開始。皮膚癒合以後,會面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瘢痕,俗稱疤痕,也就是皮膚癒合過程中慢慢長出的“新肉”。嚴重的瘢痕增生,可以造成身體的畸形和功能障礙。

  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分會副會長、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醫師劉林嶓解釋,燒燙傷首先會破壞皮膚屏障,導致體液丟失和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損害面部容貌、體表各暴露部位外形及器官功能。而且,還可能會對關節功能造成損傷。如髖關節的瘢痕攣縮,造成運動功能受損,影響關節運動,給行走及日常生活帶來障礙。

  6年前,劉紅星兩歲大的女兒被燙傷,輾轉換了三家醫院才得到救治。最後做了植皮手術,住院治療50天。

  “以為苦難就此結束了,然而,並沒有。”他説。

  孩子出院後,瘢痕進入增生期,生長迅速。如果抑制不住,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發育和肢體行動。為了不讓孩子留下終生遺憾,他們走上了“漫長且痛苦的康復之路”——“我和愛人需要輪流在家給孩子做康復,疤痕按壓、強迫拉伸、24小時穿著彈力衣、各種形體糾正。一天下來,孩子和我們都精疲力盡。”

  直到今天,劉紅星仍在為他的孩子尋找更好的康復方案。因為燙傷之痛,他成了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的一名志願者。他把孩子燙傷的事情講出來,分享燒燙傷防治和康復經驗,以避免更多的家庭受到傷害。

  劉林嶓介紹,燒燙傷的治療,大體包括創面的癒合過程、伴隨的預防瘢痕過度形成的過程、瘢痕形成後的治療過程,以及治療後的長期的康復過程。“燒燙傷程度較輕者可在半年左右時間內恢復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狀態。嚴重燒燙傷者治療過程會曠日持久,有些甚至可能需要終身治療。”

  與之相應的是,不菲的治療費用。根據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的調查,成人燒燙傷患者的治療費用超過100萬元;燒燙傷兒童的治療費用平均為12萬元,這還不包括未來需要繼續治療的費用,以及家屬陪同治療的支出。

  “燒燙傷的治療費用是比較高昂的,在治療過程中,我見過不少家庭因傷致貧、因傷返貧。”劉林嶓説。

  3、心理創傷影響深遠

  相對於生理上的創痛,燒燙傷給孩子心理上帶來的創傷,更難被看見、被關注到,然而同樣嚴重。

  原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燒傷整形科主任醫師賈曉明教授接診過許多燒燙傷患者。“當發生燒燙傷後,很多孩子根本就不願出門,不得不出門時也要戴面罩、穿長袖衣服把身體遮住。肉體的傷痛,對他們的心理影響非常大。”他説。

  “燒燙傷對個人來説是非常大的應激事件,會對人造成心理創傷,也就是二次創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奎強調。

  劉正奎與多名專家一起參與了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組織的一項針對燒燙傷患者的調查研究,調查對象主要包括燒燙傷成人和兒童患者及其家屬,最後形成了《燒燙傷患者心理狀況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相當驚人。”這是劉正奎對調查結果的評價。

  在調查過程中,他們對患者進行了心理測量分析。在被調查的124位成人燒燙傷患者當中,有56位檢出為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檢出率為45.2%。同時,通過DASS量表(抑鬱-焦慮-壓力量表,一種用於評價負性情緒的量表)測量,33.1%的患者被檢測出輕度或中度抑鬱,25.8%被檢出重度抑鬱,需要專業支援,如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才能調節情緒狀況。整體來看,出現抑鬱症狀的患者比例為58.9%。

  燒燙傷兒童的情況也不樂觀。對患兒的心理測量,主要考察他們是否在燒燙傷後出現行為問題。兒童的行為問題一般可分為3類:第一類為違紀行為,如撒謊、欺負別的孩子、偷東西等;第二類是神經症行為,表現為害怕新環境、拒絕上學、睡眠障礙等;第三類是既出現一定的違紀行為又出現一定的神經症行為,被稱為混合型行為。結果是,在81位被調查的燒燙傷兒童中,出現行為問題的有27位,佔總人數的33.3%。

  “這樣的問題檢出率和一般學齡兒童對比相對較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估計一般學齡兒童的問題檢出率為5%~10%。這説明燒燙傷會導致兒童出現行為問題,並提升了在兒童中行為問題的檢出率。”《報告》指出。

  根據分析,燒燙傷患者的心理創傷,主要來自自我形象的改變,特別是對於未成年人而言。受傷部位會留下不同程度的瘢痕,顏面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以及特殊的穿著(如彈力衣),會使他們在人群中顯得與眾不同,對自己的身體和形象不自信,甚至出現自我形象紊亂。同時,社會適應能力下降。一些永久性形體損毀和肢體功能受限,以及漫長的治療和康復期,使他們不敢面對未來的工作、家庭及社會關係等,對生活失去信心。

  “兒童燒燙傷如果涉及容貌傷害,更會帶來嚴重的情緒問題。我們收治的一些孩子,最嚴重的,甚至有輕生的傾向。”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醫師胡驍驊透露。

  在知乎平臺,有這樣一個話題:有大面積燙傷的姑娘們現在都怎麼樣了?回答者不少。一位2歲時被熱水燙傷的網友如此寫道:“很討厭夏天,因為大家都穿漂亮的裙子、短褲,但我沒法穿。我害怕別人的眼光,怕別人會因為醜陋的疤痕而討厭我”“現在總覺得自己不配和任何人在一起,註定孤獨一人”。在這個回答的下方,不少人點了“贊同”。

  《報告》指出,目前對燒燙傷人群的醫學治療主要集中在生理方面,呼籲醫療機構提升對燒燙傷人群心理健康的關注,積極地針對燒燙傷人群進行臨床心理治療和干預。

  “社會支援系統也很重要。”劉正奎説,家長一定要陪著孩子慢慢康復,讓他們跟周圍的親戚、朋友恢復正常的社會交往。

   4、提高認識,科學應對,讓孩子遠離燒燙傷

  多年的救助工作,使孫便友和同事們發現了“燒燙傷意外傷害的規律”——兒童燒燙傷80%以上都是在家長的陪伴下發生的,而且大部分是發生在家庭及家庭周邊。“一時的疏忽,就可能導致孩子被燒燙傷。”孫便友説。

  而且,家長還可能會被錯誤的急救知識——所謂的“偏方”誤導,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山西省太鋼總醫院(山西省燒傷救治中心)燒傷科主任段鵬發現,許多患兒的家長缺乏燒燙傷急救知識,“他們用所謂的‘土方法’,如用醬油、麻油、牙膏、紅藥水、紫藥水、燃燒後的草灰等有顏色的遮蓋物處理傷口,這些處理方法不僅對傷情沒有幫助,還會加重孩子的受傷程度,帶來二次傷害,也可能干擾醫生的判斷”。

  只有提高認識、科學應對,才能讓孩子遠離燒燙傷。

  為兒童提供安全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一定要樹立兒童傷害可防可控的意識。”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賀連輝提醒,意外傷害看似難以預防,但大量成功經驗告訴我們,通過採取有效的措施,可以預防和控制兒童傷害的發生。預防兒童燒燙傷,家裏要注意分隔熱源、讓孩子遠離火源等。“比如,北方一些農村住宅鍋連炕,孩子很容易被燒燙傷,只要鍋臺和火炕中間加一塊隔板,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預防燒燙傷事故發生。”

  一個安全的家居環境,除了遠離火源、分隔熱源,還需要排除用電隱患。“比如,把家裏的電線、插孔都加上保護措施,或者換成安全插板。還要配備滅火器、防火毯等消防用品,定期檢查、維護和更新,並掌握使用方法。”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研究員段蕾蕾補充道。

  設計和製造更安全的産品。各類産品,尤其是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的産品,應將防止燒燙隱患、提高安全系數寫入産品標準,並在設計、生産、更新迭代等全流程各環節嚴格落實。比如,兒童衣服布料不能使用過度易燃的材料,燃氣灶的打火按鈕應該有安全扣。有一位燒傷科醫生注意到,不少兒童在汽車燃燒事故中因使用安全座椅而被燒燙傷,於是向製造商反饋,推動修訂了兒童安全座椅標準,減少了因車禍導致的兒童燒燙傷。

  加大科普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孩子、家長、教師等各方預防意識和能力。“澳大利亞早在1992年便在全國開展預防兒童燒燙傷教育工作,此後燒燙傷人數大大減少。挪威實行預防燒燙傷科普教育七年後,燒燙傷減少了50%以上。”孫便友説。

  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也在行動。他們從2016年12月開始,走進全國29個省份的3000多所小學、幼兒園、社區、機關單位等,開展燒燙傷預防與急救知識宣教活動,還借鑒國外經驗,開發出兒童燒燙傷警示系統、視頻、歌舞、書籍以及“遠離燙燙小怪獸兒童友好安全體驗空間”等,寓教于樂地讓兒童學會遠離燒燙傷危險。

  要讓預防燒燙傷成為中小學正式課程的一部分,寫進中小學教材。“《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的頒布和實施,是一個同步傳播預防傷害意識和技能的好機會。”吳軍建議,把預防因勞動導致意外傷害的常識和急救技能寫入課程標準,在課堂上向孩子們普及。

  “應把提升學校管理者、教師乃至全體教職工的安全預防意識放在重要位置。”北京市石景山區某小學校長路彥芬認為,教育系統應組織專家給老師做培訓,老師學習和掌握了燒燙傷預防和急救知識,再教給學生,學生也會影響到家長。

  此外,在家庭中,家長要結合具體的家居環境、設施設備,及早教給孩子安全使用電器設備、火源熱源等常識與技能,適時重申、強化,幫助孩子養成自我防護、遠離隱患的思想意識與行為習慣。

  打破認知偏見,掌握正確的急救知識。孫便友認為,對於常見的熱液燙傷,要掌握科學的急救方法。“衝-脫-泡-蓋-送”,這五大步驟,在很多國家已經推廣並被證明行之有效。

  所謂“衝”,就是在燙傷後第一時間衝涼水,可用流動的、乾淨的自來水衝15到30分鐘。“脫”就是在沖水後脫掉衣服和鞋子,但一定要避免弄破傷口的水皰。“泡”是在沖水和脫衣後,將燙傷部位在15到20攝氏度的水裏浸泡15到30分鐘。“蓋”就是在泡水後,用乾淨的棉布或消毒紗布蓋住燙傷部位,防止傷口與細菌接觸。“送”就是在做完前面這些急救措施後,儘快將患者送醫院就醫。

  加強各級醫院燒燙傷科建設,強化專門針對兒童的燒燙傷醫療力量也刻不容緩。據了解,目前,三甲醫院等大醫院一般都設有獨立的燒傷科,成人、兒童均可就診。一些醫療條件較好的地區,兒童醫院中的燒傷科更具針對性。但在很多縣級醫院,尚沒有獨立的燒傷科,兒童燒燙傷往往只能在外科、急診科緊急處理,嚴重者再轉院診療,造成救治時機延誤,或限于醫療條件及水準,給孩子留下終生遺憾。應當通過專科建設、醫療資源共用、線上遠端會診等方式方法,加強各地特別是中西部偏遠落後地區兒童燒燙傷的醫療資源及建設。

  不過,段蕾蕾強調,對於只有幾歲大的兒童而言,預防燒燙傷,“任何手段都不能代替家長的有效看護”。“只有做到近距離、不分心、不間斷的有效看護,才能達到預防兒童傷害的目的。”她説。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