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疆多彩濕地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尚傑 趙明昊
日前舉辦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取得豐碩成果,會議呼籲各方以強烈意願和實際行動,促進各類濕地的保護、修復、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中國將在濕地保護中採取的一系列新舉措和新部署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連日來,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境內的博斯騰湖南岸迎來百餘只天鵝,而北疆的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也迎來了首批遷徙候鳥。近年來,新疆濕地保護效果如何?如何讓保護成果更可持續?記者日前對此進行了採訪。
濕地景觀盡現綠色之美
清晨,薄霧籠罩著一望無際的博斯騰湖,陽光穿透雲層,在湖面灑下點點金光。新疆博斯騰湖國家濕地公園管護站站長烏立傑 巴特啟動巡邏車,開始了一天的巡邏。
行駛大約50分鐘後,他到達濕地公園的核心區域。踏上洲灘,烏立傑 巴特和管護人員繼續步行。“看,這些白天鵝是前幾天從巴音布魯克濕地飛來的,有120多只!”烏立傑 巴特邊走邊仔細查看天鵝的狀況。
“隨著濕地保護力度的加大,水質和生態越來越好,每年9月到11月,都有天鵝、麻鴨、野鴨、鸕鶿等近200種鳥類遷徙路過這裡,最多的時候有30多萬隻。”烏立傑 巴特告訴記者。
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烏立傑 巴特對這片水域有著深厚感情,也見證著這片濕地生態的持續好轉。“博斯騰湖是我們巴州的母親湖。”烏立傑 巴特説,這幾年,湖區水質持續改善,已經達到飲用水標準。
新疆的大山冰川孕育萬千濕地。崑崙山、天山和阿爾泰山三大山脈阻擋了北冰洋和大西洋水汽,冰川融水形成的570多條河流奔騰而下,在廣袤大地形成珍珠般的濕地和綠洲。
據統計,新疆濕地總面積394.82萬公頃,居全國第五位。新疆濕地是草原上的“血液循環系統”,它們或是奔騰的激流,或是遺落草原的柔腸灣,或是深不可測的堰塞湖,或是廣袤無邊的沼澤湖泊,成為繪就美麗新疆的靈魂畫筆。
“近年來,新疆在烏倫古湖、博斯騰湖、伊犁河、多浪河、鞏乃斯河、開都河等重點濕地實施保護修復工程,不斷修復自然退化引起的濕地萎縮問題,濕地生態狀況得到較好改善,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增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草局濕地管理處二級主任科員阿爾達克 阿慶説。
濕地公園迎來美麗“蝶變”
天山雪融水混著雨水、河水奔涌而下,途經阿克蘇多浪河國家濕地公園,在21個沉澱池、生態池的過濾降解下,黃泥水最終變成清澈的三類水注入多浪河中。在乾旱少雨的南疆,這是首家正式掛牌的國家濕地公園,也是新疆為數不多穿城而過的國家濕地公園之一。
“十年前,我們誰都不會想到環境能變成今天這般模樣。”阿克蘇多浪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蔣峰回憶起當初的情形: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樹木濫伐,眼前只有砂石料場留下的一個個大坑,還有附近農民插縫種的稻田。
2011年3月,阿克蘇啟動了多浪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的一期建設工程。建設者們清走了垃圾,關停了砂石料場,疏通了河渠,埋下污水管道,種下花草樹木,用了5年時間,讓淤塞許久的河渠連成了網,終於讓水動起來、景美起來。
多浪河國家濕地公園2016年正式掛牌後,阿克蘇又以更大的魄力,放棄公園周邊數千畝土地的開發收益,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理念,相繼啟動了二期、三期建設,持續為濕地公園“增綠”“擴容”,濕地公園佔地超過7000畝。
環境改善了,各種野生動植物紛紛來這裡“落戶”。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多浪河國家濕地公園分佈著檉柳、甘草、梭梭等10余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棲息著紅腿娘子、新疆大頭魚等7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及白鷺、蒼鷺等20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各種綠化植被達140余種,野生動物達上百種。
這裡還成了候鳥棲息地。從2017年開始,每年都有超過10萬隻候鳥和水禽來此棲息、越冬和繁殖。就連對環境挑剔的白天鵝,也成群結隊到此過冬,吸引了無數攝影愛好者和中小學生到此觀賞。
受益最多的是阿克蘇市民。多浪河濕地公園已成為阿克蘇地區乃至南疆最大的城市花園,面向群眾免費開放。近年來每年接待遊客達150萬人次,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會客廳”。
“我們將堅持‘保護優先特色修復’的原則,更充分發揮多浪河濕地公園涵養水源、調節蓄水的作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推進可持續發展、增加科普宣教功能上下功夫、再提升。”阿克蘇地區林草局副局長李志剛告訴記者。
精心呵護讓濕地“青春”常駐
初冬的清晨,伊犁州昭蘇縣特克斯河國家濕地公園水草豐茂、飛鳥成群,健壯的伊犁馬自由地在河畔覓食,寬廣的特克斯河流奔騰向東。濕地公園、水簾洞、玉湖、阿合牙孜大峽谷……如今,這些名氣響噹噹的景區,正變得越來越美麗。
這美麗源自各族農牧民群眾不斷深化對生態環境保護意義的認識,繼而外化成行動,讓綠水青山底色愈加鮮亮。
精心呵護、定期“體檢”是昭蘇濕地生態改善的法寶。今年,昭蘇縣每個月都舉行一次聯席會,由縣環境保護局、農業農村局、水利局、林業和草原局等多家單位對環境品質監測數據進行“把脈會診”,全縣動態監管環境品質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能力顯著增強。“以問題為導向,及時搜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並不斷在解決問題上下功夫。”昭蘇縣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許銳説。
“我們同時爭取項目資金,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現在已實現了‘人工+科技’全方位的監測與巡護,並通過宣傳讓老百姓自覺加入愛護濕地的行列中來。”昭蘇縣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幹部王曉燕説。
碧水映藍天,不僅繪就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更繪就綠色、低碳和高品質發展的致富畫卷。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大海子國家濕地公園和百泉湖濕地,隨著水生態環境治理紅利不斷釋放,開農家樂、漁家樂的多了,到濕地公園旅遊的人多了,周邊更多群眾吃上了旅遊飯。
“我們的農家樂生意紅火,一到週末和節假日人特別多,每天能接待五六百人甚至上千人。”呼圖壁縣五工臺鎮大泉村村民楊世強告訴記者。
“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做到保護優先、合理髮展,同時也要做到統籌兼顧,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多贏。”呼圖壁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曉亮説,大海子國家濕地公園是濕地保護科普宣教區,帶動了毗鄰的五工臺鎮百泉湖濕地發展度假、養生休閒産業,使區域産業經濟聯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