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見證中國發展變化 搭建交流溝通橋梁(新時代我在中國)

2022-10-30 16:1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學習中國傳統曲藝,拍攝中國梯田風光,重新填詞翻唱中文歌曲……接受本報採訪的多位外國友人分享了他們在中國工作、生活期間的所見所聞,暢談對中國各領域發展變化的感受和體會。

  “學習相聲加深了我們對中文的理解”

  本報記者 劉 歌

  “打竹板,走慌忙,轉身我來到了同仁堂……”驕陽似火的盛夏,非洲青年瑪米蘇阿拉庫圖阿裏烏尼在天津鼓樓城墻下,揚起雙臂,打著快板。快板上的紅綢帶,伴著他字正腔圓的天津快板《同仁堂》在空中飛揚。

  “嘿,這非洲小哥快板説得真溜!”路過的天津市民駐足觀看,豎起大拇指點讚。記者的採訪就在這裡開始,一同接受採訪的還有瑪米蘇阿的相聲搭檔愛凱基蒂利。

  “我是逗哏瑪米蘇阿,來自馬達加斯加。”“我是捧哏愛凱,來自肯亞。”這對相聲搭檔于2016年來華留學,後來都就讀于天津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兩個同齡的非洲年輕人,因漢語在中國相識,又在曲藝之鄉天津與中國傳統藝術結緣。

  瑪米蘇阿活潑健談,愛凱沉穩安靜,兩人一動一靜,相得益彰。一對搭檔在臺上説起相聲時,臺下的觀眾若是閉著眼睛聽,哪聽得出是外國人?那標準的中文發音、乾淨利落的抖包袱,以及不時蹦出的俏皮天津話,讓臺下觀眾開懷大笑、讚不絕口。

  2019年,兩個非洲青年偶然間接觸到相聲,覺得很有意思,就開始跟著老師學習。“語言是一道難關。剛開始練習時,經常遇到不熟悉的中文表達方式和成語,學習相聲加深了我們對中文的理解。”瑪米蘇阿回憶,起初兩人配合缺乏默契,只能慢慢從説詞、表情、動作開始練習。

  現在,他們只需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的想法。兩人表演過不少相聲作品,其中《五官爭功》獲得了第二屆“馬季杯”全國大學生相聲展演的“傳承才俊”獎,《非比尋常》則在第十二屆北京青年相聲節新作品比賽中榮獲三等獎。

  相聲創作源於生活。在天津生活6年,他們見證了天津的城市發展,也逐漸地琢磨出其中的“天津味”。原本就天性樂觀、陽光的兩個非洲青年,對這裡的人們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

  今年,兩個人又開始學習天津快板。“你一米,我一米,大家拉開小距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志願者防護服裹得嚴實,也不妨礙快板打得有力。“我看到有‘大白’用説快板的方式通知大家做核酸,受到啟發,就想結合一些熱點,用我們擅長的方式,記錄在這裡的所見所聞。”瑪米蘇阿説。

  除了深入系統地學習鑽研相聲藝術,瑪米蘇阿和愛凱還身體力行做起了中非文化傳播交流的使者。“中國的相聲作為一門語言藝術獨具特色,在我的家鄉馬達加斯加流行脫口秀,希望未來我在表演相聲時可以加入一些自己文化的特色。”瑪米蘇阿説。而在愛凱看來,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如果只會語言,不懂文化,就會鬧出笑話,甚至引起誤會。”

  愛凱介紹,隨著肯亞和中國的合作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肯亞工作、旅遊。為此,蒙內鐵路運營公司為員工開設“中文+鐵路”的專業漢語課,以更好服務中國遊客,愛凱的碩士論文就與此相關。

  在這篇題為《肯亞蒙內鐵路運營公司專門用途漢語教學調查》的論文中,愛凱對蒙內鐵路運營公司員工和肯亞當地的漢語教師進行訪談,調研該公司的專門用途漢語教學情況,“我想利用我的專長,研究如何能夠更好地開展專業漢語培訓,為鐵路運營公司的員工們提高漢語水準出謀劃策。”

  在為論文寫作進行的調研中,愛凱注意到,“中文+鐵路”的漢語培訓,不僅教漢語,還向學員普及兩國不同文化禮儀。通過問卷調查,他還發現學員們普遍希望在學習期間能夠到中國鐵路運輸部門參觀學習,“這類課外學習方式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專業知識以及漢語水準。”他總結道。

  和不少在中國生活多年的外國人一樣,瑪米蘇阿和愛凱對中國的了解隨著時間的積累越來越深。“來這裡之前,一説到中國,我們想到的就是中國功夫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愛凱説。後來,他們發現中國遠不止於此——藍天白雲空氣清新,綠色低碳出行隨處可見,物流服務便捷高效……在中國生活的時間愈久,中國在他們心中的形象愈發立體和生動。

  “中國人民真的太了不起了!”這是瑪米蘇阿時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疫情發生後,中國各地醫務工作者迅速集結馳援。看到新聞報道,我心裏感到非常震撼。”瑪米蘇阿説,在中國的這些年裏,他總是能感受到中國人民的關懷和溫暖,“中國在第一時間向很多非洲國家伸出援手。在同心抗疫精神的感染下,我決定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疫情防控期間,瑪米蘇阿主動請纓成為一名校園“快遞小哥”,每天為校園內的國際留學生代取送快遞,直到復課,從未間斷。

  採訪結束時,已是深夜時分,夜色下的天津城格外美麗。兩個非洲青年要回學校了,大家有點依依不捨。

  交談中,計程車來了,看著兩個非洲青年,司機問記者:“他們要去哪?”

  “去天津師大。”

  “怎麼走?”

  “讓他倆自己跟您説吧!”我們笑著告訴司機,“師傅,他們的中文好著呢,路上還能給您説一段相聲呢!”

  “用鏡頭記錄中國之美”

  本報記者 樊 帆

  法國人蒂埃裏博爾尼耶已經在雲南昆明生活了10多年,他既是一位攝影師,也是一位巧克力甜品師。蒂埃裏出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在美國工作多年後被公司派至上海擔任財務總監。2004年,一次雲南之行讓蒂埃裏邂逅了元陽梯田的美麗風景,也將他內心的藝術追求喚醒。“在見到梯田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從此決定成為一名攝影師。”蒂埃裏回憶道。

  此後,蒂埃裏開始學習攝影。為了呈現絕佳的光線,他可以在寒夜中等幾個小時,只為捕捉破曉的一瞬,也會為了拍攝某個時節連續等待數年。他向記者展示他的攝影作品:“這些都是我拍過的元陽梯田。在不同的時間,梯田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非常迷人。”通過這一組組照片,蒂埃裏把元陽梯田介紹給世界,吸引了大批外國遊客和攝影師慕名而來。他的作品也獲得多個世界風光攝影大獎,刊登在多本知名雜誌上。

  當收到回紐約工作的調令,蒂埃裏才發現數字和財務報表再也不能滿足他對生活的追求,他選擇留在昆明,成為一名專職攝影師。當人們驚嘆于他人生跨度之大時,他總是微笑著説:“你可以給生活加入一點詩意。”如今,每天早上,他都會去菜市場買菜,然後像個地道的昆明人一樣,熟練地烹飪幹巴菌等當地美味。

  在雲南生活的日子裏,蒂埃裏去過許多不同的山村拍攝,他感受到山野間發生的諸多變化:瀝青路修到了大山裏的偏遠村莊,村民們學會了網路直播和電商帶貨,見到外國人也不再拘謹陌生,這讓他的創作擴展到了新的領域——肖像攝影。那些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農民,成了他鏡頭裏的主角。“光線、情緒和故事是成就一張好照片最重要的三個因素。”蒂埃裏説。透過他的鏡頭,勤奮質樸的中國人民為理想生活而奮鬥的畫面被定格下來,呈現出一份詩意的厚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蒂埃裏放慢了旅行拍攝的腳步,但他對生活和事業的熱情卻絲毫未受影響。烘焙是蒂埃裏閒暇時的愛好,他尤其喜愛製作巧克力。在他看來,攝影是視覺藝術,精美的巧克力是視覺和味覺的雙重藝術。“來嘗嘗我們做的巧克力。”蒂埃裏從他位於昆明金鼎1919文化創意園區的巧克力工廠廚房拿出兩排精美的半球狀巧克力,每顆巧克力表面都涂著華麗的老虎花紋,“今年是虎年,我希望通過製作帶有老虎元素的巧克力,來表達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蒂埃裏發現,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消費者更加關注品質,手工巧克力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同時,由於當地政府這些年大力推廣種植熱帶作物,可可樹在雲南、海南等地生長良好,讓蒂埃裏的巧克力工廠能夠直接從當地採購優質的原材料。蒂埃裏説:“我們不僅把普洱茶、烏龍茶、綠茶等口味融入巧克力中,賦予手工巧克力獨特的中國口味,還希望把藝術創作也加入到巧克力的製作中,這些創新都是為了做出有中國元素的高品質巧克力。”

  最近,蒂埃里正忙著在一家酒店裏設立手工巧克力貨架。他高興地説:“我在這裡找到了我的熱情、愛好和事業,我相信沒有比在中國生活更讓我開心的事了,我很享受在昆明的每一天。”蒂埃裏表示,未來還將繼續拿起相機,“用鏡頭記錄中國之美”。

  “用音樂傳播中國文化”

  本報記者 張矜若

  一邊按動琴鍵一邊修改樂譜,然後打開電腦用混音軟體製作音樂,仔細琢磨如何加入不同的音色譜曲;累了就出去散散步,思考用什麼英文單詞可以更準確地展現中文歌曲的意境……這是在中國從事音樂創作的英國青年肖恩吉布森的日常。肖恩畢業于英國利物浦大學,“一個喜歡中國音樂的英國人”是他最喜歡的自我介紹。

  肖恩與中國音樂的緣分由來已久。“我曾在利物浦街頭路過一個東方文化展,聽到用中國傳統樂器演奏的音樂,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覺得十分悅耳。”那是他第一次聽到中國音樂,當時的肖恩並未想到此後會與它結下不解之緣。“我以為這些樂器只在中國古代演奏,來到中國後,才發現它們沿用至今。”在肖恩看來,中國音樂十分有特色,一些傳統樂器能夠模倣自然之聲,比如笛聲可以逼真地還原鳥叫聲。“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樂器總能給我帶來別樣的創作靈感。”

  打開肖恩的社交媒體主頁,可以看到數十首歌曲的連結。其中,不僅有經他重新填詞的中文歌曲的英文翻唱,還有他原創的“中國風”歌曲。談起用英文為中國音樂填詞,肖恩認為,中國音樂總能展現出詩意且抽象的畫面,填詞的重點在於如何呈現音樂中的畫面感,只有充分理解歌詞背後的中國文化內涵,才能用英語講好其中的中國故事。

  肖恩以《青花瓷》一曲為例,“這首歌曲曲風溫柔細膩、婉轉悠揚,讓人不禁聯想到青山細雨的詩意畫面。”填詞時,肖恩和他的中國朋友反覆推敲細節,了解中文歌詞的具體含義和應用場景。“我試圖像原作者一樣思考,感受其創作心境。之後,我會根據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來翻譯歌詞。”隨著肖恩對歌詞背後中國文化內涵了解的加深,他也有了一些創作壓力。“在改編國風音樂時,這種感受尤為強烈。國風音樂中的字、詩、詞更要精心打磨,歷經多道工序,才能呈現出更好的作品。”肖恩説。

  中國是肖恩實現音樂夢想的熱土。為了更好地創作音樂,肖恩遊歷中國各地,深度體驗本土文化,以獲得更多啟發與靈感。目前,肖恩已經完成多個使用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樂器配樂的作品,“中國的56個民族各有特色,不同民族的音樂就像調色盤中的顏料一樣,獨具特色又可以相互融合,這種和西方截然不同的音樂表達方式讓我有機會嘗試新的音樂風格。”他還同記者分享了旅行中的感悟,“在雲南普洱,我接觸到葫蘆絲。後來,我自學了這種樂器,並將其加入音樂專輯的製作中。我希望我的改編和演繹能讓英國等西方國家更多聽眾了解中國音樂和中國文化。”

  “《青花藍》這首歌曲中用於混聲的音色來自中國哪個樂器?”“看得出歌詞真的很用心!”……在肖恩的努力下,他的作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他的海外社交媒體賬號裏,能看到許多來自粉絲的留言。接受採訪時,肖恩正在琴房查看來自中國網友的留言,“有些中國粉絲告訴我,他們的英語老師在課堂上用我填詞的音樂教他們背單詞,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最近,肖恩報名了中文進修課程,打算進一步提升自己的中文水準,“我期待創作出更加優秀的音樂作品,繼續用音樂傳播中國文化,用音樂搭建中國和世界溝通的橋梁。”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