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熱評丨熟悉的“感覺良好” 彰顯中國航太硬實力

2022-09-18 08:57: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今天下午,神舟十四號航太員蔡旭哲、陳冬先後出艙,在約5個小時的時間裏,圓滿完成艙外助力手柄安裝、艙外救援驗證等各項工作。這是航太員蔡旭哲首次出艙活動,也是神舟十四號乘組在軌期間的第二次出艙。熟悉的“感覺良好”令無數關注中國航太的網友也感覺非常良好,中國空間站成為此刻太空中最亮的星!

  就在約半個月前,神舟十四號乘組完成了第一次出艙。短期內兩次出艙,創造了間隔時間的最短記錄。

  與前次一樣,此次出艙活動也是兩名航太員出艙,一名航太員在艙內提供支援。除了“乘組一心”,出艙活動的順利開展也離不開“天地一體”。事實上,早在飛行器發射之前,在地面就開展了為期近一個月的空間模擬測試:模擬真空、冷黑、太陽輻射等太空環境,保障航太器在這些條件下正常運作。在開展出艙活動前,航太員也需要與地面飛控人員開展多次演習演練、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確保出艙時配合默契、萬無一失。可見,每一次順利出艙,背後都有無數航太科技人員在默默付出、保駕護航,都離不開艙內外、天地間的高效協同配合。

  從2008年神舟七號航太員翟志剛完成首次太空出艙活動,到神舟十四號乘組第二次出艙,短短十數年時間,我國已成功實施7次航太員出艙活動。從19分鐘到最長約7個小時,出艙的時間長了,任務也重了;隨著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的發射,進入空間站階段後,出艙的各項保障更加精細完備、空間更加寬裕。點點滴滴的變化,映照著我國航太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除了航太員乘組的在軌輪換和出艙活動日趨常態化,從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過春節、吃餃子,到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過中秋、吃月餅,太空裏的“中國節”也日漸成為常態;從航太員在太空拍攝Vlog,到航太員乘組騎行自行車、在太空跑臺跑步,越來越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地面場景不斷在太空出現。這是航太科技不斷發展進步的結果,也顯示出我們探索太空的心態更加自信從容,持續激揚著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不斷拓展著我們的想像空間,讓科學夢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按計劃,夢天實驗艙也將在今年發射,屆時,將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我們的“太空之家”將變得更大更寬敞。而到年底,3名中國航太員將乘坐神舟十五號與神舟十四號航太員會合,實現6名航太員同時駐留,不斷刷新中國航太的記錄。  

  “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嫦娥”攬月、“天和”遨遊星辰……這些年來,中國航太不斷向前、捷報頻傳。“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航太”,説出了無數國人的共同心聲。星空浩瀚、征途漫漫,奮進的中國航太人一定能書寫更多精彩華章、帶來更多驚喜,我們探索太空的腳步也必定會邁得更遠!

  (文丨鐘于)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