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推向前進(人民要論)

2022-07-26 10:21: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有領導中國人民前進的堅強力量,這個堅強力量就是中國共産黨。”100多年前,中華民族呈現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敗凋零的景象。今天,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歷史和現實都證明,沒有中國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在連綿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後,由於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統治腐敗,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

  英雄的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爭、一次次求索,展現了不畏強暴、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産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等的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由於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這些鬥爭並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1921年7月中國共産黨應運而生。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鬥爭從此有了主心骨,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中國共産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黨。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思想指引。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人民指明瞭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中國共産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軍閥混戰使國家陷入“四野蕭蕭風雨急,中原黯黯鬼神愁”的悲慘境地,資産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顯然無法解決中華民族出路問題。當人們意識到舊的道路走不通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讓人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讓中國的先進分子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解決中國問題的真理。因此,中國共産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掌握真理、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的先進政黨。

  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共産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把無産階級看作先進生産力的代表、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新社會制度的創造者,強調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産黨來自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中國共産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中國共産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黨。

  可見,中國共産黨成為推動中國歷史前進、領導中國人民前進的堅強力量不是自封的,我們黨能從當時各種政治力量中脫穎而出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過去100多年的歷史和事實表明,中國共産黨沒有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黨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不懈奮鬥史

  100多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踐行初心使命,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就是一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不懈奮鬥史。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奔向全面小康,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利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100多年來,中國從四分五裂、一盤散沙到高度統一、民族團結,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繁榮富強,從被動挨打、飽受欺淩到獨立自主、堅定自信;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我們黨科學分析和把握歷史大勢,善於抓住和用好各種歷史機遇,始終掌握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一步步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黨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鬥、不斷進取,成功開闢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科學理論引領偉大實踐;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勇於推進自我革命,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確保始終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領導核心。

  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更加嚴峻複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各種風險考驗也會越來越複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

  民族復興,關鍵在黨。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始終重視總結運用黨的歷史經驗,善於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和正確道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用“十個堅持”總結概括了黨的百年奮鬥歷史經驗。我們要傳承好、發揚好黨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增強歷史自覺、把握歷史規律、掌握歷史主動,進一步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確保黨始終團結帶領人民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

  黨的歷史告訴我們,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黨的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共産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麼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係,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凝聚著共産黨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知重負重、苦幹實幹、攻堅克難,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黨的歷史告訴我們,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歷來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把絕大多數人團結在中國共産黨周圍,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奪取事業勝利的強大力量源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全體中華兒女齊心協力、共同奮鬥。我們要始終高舉團結的旗幟,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廣聚天下英才,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形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生動局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産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産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6日 11 版)

[責任編輯:竇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