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 新基建 5G:賦能千行百業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引領性産業。而新基建,則成為近年來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新基建,就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資訊網路為基礎,面向高品質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它涵蓋但不限于5G、雲計算、數據中心等眾多新科技。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召開的中央財經委第十一次會議提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水準”。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推動新基建?新基建又會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從今天起,《焦點訪談》推出《新科技 新基建》系列節目。我們先來看看被列為新基建的重要領域——5G。
上午9時多,一艘巨大的貨輪停靠在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集裝箱碼頭,準備裝載貨物,一排排高大的橋吊將集裝箱從卡車上抓起,依次放進貨輪。每個操作都很精準,橋吊的駕駛室裏並沒有駕駛員,指揮這些操作只需要在遠距離的操控機房裏進行。而保證它順利運作的關鍵,是一套穩定的5G網路。
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集裝箱碼頭橋吊司機錢斌説:“橋吊上佈置了19個攝像頭,可以360度無死角觀察作業的現場狀態,穩定的5G網路讓所有攝像頭的畫面實時從遠方傳到我們這邊,讓我們觀察。”
完成這項工作並不容易,要精準地把集裝箱吊起,就需要把這些攝像頭拍攝的高清畫面,以幾乎沒有延時的速度,傳輸到操作室。這就需要5G系統非常強大、穩定。
錢斌説:“5G流暢運作的穩定程度是擺在第一位的,延時小于0.1秒,網路一旦出現延遲,我們在畫面上面看到吊具離箱子比如説還有3米,但實際上現場的情況吊具離箱子可能就只有20釐米了,會導致安全隱患存在。”
延時不到0.1秒,也就是説,從視頻採集、傳輸,整個過程比我們眨一下眼睛的時間還短,5G就是這樣神奇。那麼,什麼是5G呢?
什麼是5G?
5G全稱是“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是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的新一代寬頻行動通訊技術。相比之前的幾代通信技術,5G最重要的一個進步就是能實現“人機物互聯”。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産業網際網路研究部主任黃穎説:“從2G、3G到4G,行動通訊網路一開始都是面向公眾,就是面向人的。到5G的時候,它除了對人的這種頻寬不斷增加之外,又增加了低時延、高可靠、大連接,這種實際上都是對物的一些要求,包括工業裝備、各種物聯網的一些採集設備都可以接入,可以做到萬物互聯。”
做到“萬物互聯”,就意味著5G技術不僅能應用於我們的生活,還能在工業生産、大型項目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就依託5G技術,進行了智慧化升級改造。在這裡,許多大型設備都已經實現了遠端化、智慧化操控。
通過應用5G技術,不僅能夠提高作業安全性、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還能提升工作效率。而這正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港口向數字化、現代化轉型的發展趨勢。
推動港口的轉型發展,是5G發揮作用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5G發展,將5G、人工智慧等列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並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作出部署。那麼,為什麼5G會被列入新基建?發展5G又有什麼重要意義呢?
5G為什麼被列入新基建?
新基建,“新”就新在智慧化上。5G網路相當於資訊數據的高速公路,眾多的高速公路就會織就一張四通八達的網路。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進行建設,以及在各民生領域提高服務品質,都必須要建起一個先進、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網路。
而要發展5G,就需要建設足夠支撐起這張網路的5G基站。幾年來,國家持續加快5G網路規模化部署,現在,我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185.4萬個。
5G建設、發展如火如荼。然而,回首往昔,從最初的1G,也就是第一代行動通訊技術到5G,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通信技術水準遠遠落後於一些發達國家。
技術水準低、缺乏産業配套,這就使得我國在1G、2G時代處在落後的位置。通信技術薄弱,也一度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在各方努力下,2000年7月,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TD-SCDMA被批准為國際電信聯盟的正式3G標準。2009年1月,3G牌照發放,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3G時代,而在這個過程中搭建起的産業鏈,為此後我國的4G乃至5G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面對挑戰,自立自強,啃下技術“硬骨頭”是唯一途徑。經過艱難地追趕、跨越,我國5G發展走上了一條快車道。資訊通信從最初制約國民經濟發展,成長為帶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和推動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關鍵支撐。
黃穎説:“因為5G作為基礎設施,絕對不是只在某一個行業來用,設施一旦建成,各個行業都圍繞著自己的需求,可以有更多的應用出來。”
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有著“一業帶百業”、加速傳統企業快速升級、推動創新創造的加持效果。一起來看一下,5G都能帶來哪些改變。
5G能帶來哪些改變?
在青島海爾5G智慧工廠,檢測人員戴的眼鏡可不一般,它叫5G+AR眼鏡。只要用它掃描生産線上的産品,所有要檢測的數據就能直接上傳到後臺數據中心,同時進行分析計算,檢測既高效,又準確。不僅會計算、能檢測,通過5G技術對人、機、物、系統等全面連接,為工業乃至産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實現途徑。5G與工業網際網路的融合將加速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加速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説:“大概2019年的時候,全球工業生産網路95%以上都是有線網路,很少用無線。為什麼用得不多?沒有很好的技術可以匹配生産高可靠性的需求。其實大家對5G給予了很高期望,某種程度上工業現場裏面,如果能用無線技術的話,意味著生産線調整非常靈活,而且成本也會下來,所以它會是一個大的變化。5G是一個賦能技術,這個技術和每個行業結合以後,帶動、推動每個行業的變革和創新。”
5G不僅能助力企業降本、提質、增效,還能改變農業傳統的勞作方式。
河南尉氏縣沈家村,有了智慧型的農田5G基站,可以每天對空氣水量、雨量、土壤溫度、濕度,以及風向、日照等作精準分析,村民通過手機就可以實時監看,種地變得容易許多。
農業的智慧轉型基於5G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截至5月底,5G網路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縣城城區和92%的鄉鎮鎮區。這樣的大力投入和建設決心,增加著“中國飯碗”的成色,也有助於消除城鄉差別、助力鄉村振興。
而不落下任何一個,真正增進百姓福祉,是新基建從啟動伊始就承載的願景。5G網路連接下,偏遠地區也能享受到專家的遠端診療與指導、老人的照顧與關懷等等,5G代表的不僅是發展的速度,更是發展的溫度。
現在,5G已經應用於工業、醫療、教育、交通等許多領域,覆蓋國民經濟40個大類。無論是高新企業的蓬勃而出,還是應用場景的快速擴展,5G産業鏈上這一個個微觀個體的發展壯大,都為我國實現高品質發展和綜合國力提升,提供著強大韌性和後勁。
儘管5G商用落地只有3年多的時間,還面臨著一些需要集中精力破解的難題,然而,值得期待的是,通過3年多的應用,5G讓行動通訊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逐漸從願景走入了現實。加快推進新基建,通過築牢“硬體基礎”給創新加把勁、添把火,涌現更多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也是為中國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增添澎湃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