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一直關心新疆的建設發展”——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

2022-07-17 20:1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披著朝霞出門、踏著星辰返程,為的是多看一看新疆的發展變化,多聽一聽新疆幹部群眾的心聲,深入調研新時代治疆方略的貫徹落實。

  7月12日-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調研。

  雄踞祖國西北,佔陸地國土面積約六分之一的廣袤疆域,古往今來在中國的戰略位置舉足輕重。

  “説起來和新疆的聯繫,在浙江工作期間,我曾就浙江對口支援和田地區建設、推進浙江和新疆兩省區經濟合作同新疆的同志多次交流和探討。2003年8月,我帶領浙江省黨政代表團在新疆考察了8天,那次走的地方比較多。”

  “到中央工作後,我也一直關心新疆的建設和發展,2009年、2014年先後兩次來新疆考察調研。”

  “石榴籽”的比喻,正是在2014年考察期間聽一位維吾爾族鄉親説起的。這句源自生活的質樸感言,觸動了總書記的心弦。

  8年時間過去了,一個細節令人感慨。此次考察,當習近平總書記對師生、對村民、對社區居民們講起“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話音未落,現場千百個聲音不約而同地響亮回答:“緊緊抱在一起。”

  在發展的關鍵時刻,一次次舉旗定向,為新疆發展領航。2014年、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今年4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新疆工作。

  “黨中央關於新疆各項工作的要求是十分明確的,關鍵是要完整準確理解、堅持不懈推動、不折不扣落實。我多次講,從戰略上審視和謀劃新疆工作,首先要看清新疆發展大勢,看清做好新疆工作在全黨全國大局中的影響,看清新疆工作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的地位。”

  “經過各方面艱苦努力,現在新疆大局穩定,這個成績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總書記語重心長,“看到天山南北一派安定祥和、蓬勃發展的新氣象,我感到由衷的高興。”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新疆考察的第一站,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和鮮明辦學特色的新疆大學。

  大學校史館,留存了塑造未來的一段段珍貴史料。《覺醒年代》裏的俞秀松曾在這裡擔任校長,“團結、緊張、質樸、活潑”的校訓來源於延安抗大校訓。校史館也正是王震將軍帶領年輕的戰士們一磚一瓦建起來的。

  總書記站在校歌的陳列板前,逐字端詳。

  “民族的命運,擔在雙肩。努力莫遲延……”國與家的休戚與共,在學校初創時就鐫刻于血脈。

  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態度鮮明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之綱。

  青蔥校園裏,總書記走進位於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師生們正在討論,熱烈分享著外出調研的經歷:

  哈密刺繡從零散的小作坊辦起了合作社;克拉瑪依那些在草原上和牛羊打交道的牧民,也走進了現代企業……習近平總書記聽得仔細。

  “每年的調研實踐,形成什麼樣的成果?”總書記親切詢問大家。

  “萬方樂奏有于闐。”師生們紛紛回答。牧場的氈房、鄉村的晾房、城鎮拔地而起的樓房,思想觀念、文化理念、生産生活方式,共同向現代化邁進。再偏遠的山村,也在感知祖國變化的脈動。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徵。所以我特別用了‘石榴籽’來形容。”

  回顧黨的百年曆程,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迎著師生們的目光,習近平總書記娓娓道來:

  “通過調研我們要建立一種自信。我們的民族理論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都是壓不倒的。各民族大團結的中國一定是無往而不勝的,一定是有著光明未來的。我們一定要格外珍惜現在這樣的一種大好形勢。”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

  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翻看一本本教材、一篇篇史學著作,語重心長:

  “必須強調,各民族命運始終同中華民族整體命運緊密相連,中華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講清楚這些,不是個簡單的認識問題,而是事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政治問題。”

  “立德立什麼?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增進師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我到任何一個地方都關心青年。同學們生逢盛世,身在其中,好好努力,好好幹,真正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

  7月1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漢代的“司禾府印”,見證西域屯田戍邊的開拓;唐代的“過所文書”,印證西域同中原的往來;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碑,斑駁的文字鐫刻了不容置疑的事實。總書記一件件、一幅幅端詳思索。

  中華文明璀璨浩瀚,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潤疆”,“就是要從根本上切實解決政治認同、人心向背的問題”。

  “開展文化潤疆首先要解決向東看還是向西看的問題。”

  向東看,五千多年文明瑰寶,鋪展了大開大闔的宏大敘事。展廳內,習近平總書記深受觸動:“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由各民族優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我們要好好研究新疆歷史,真正認識到新疆歷史是中華民族交往中形成的歷史,從而也更有力地證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

  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博物館內,民族史詩《瑪納斯》説唱展示。樂曲聲起,雄渾激昂。代代相傳的《瑪納斯》,是同《格薩(斯)爾》《江格爾》齊名的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禮讚英雄的經典之作。

  坐在正中的《瑪納斯》傳承人,是57歲的牧民江努爾。

  “可以唱多久?”總書記觀看了綿綿不絕的史詩,笑著問他。

  “一天一夜都唱不完。”

  聽到江努爾的答案,3歲起就學藝的徒弟在一旁自愧不如:“我只能唱60分鐘。”

  “也不簡單了!”總書記親切望著這個14歲少年,“年輕一代要很好培養,更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把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你們還遇到什麼困難沒有?”

  “我想讓全世界了解認識《瑪納斯》。”江努爾目光裏滿是憧憬。

  “是要傳播到全世界。它們既屬於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寶貴財富。中華文化要和世界文化更好地開展交流互鑒。黨中央重視和支援這項工作。”

  交河故城,唐代初期管轄西域的最高機構安西都護府所在地,是“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區”的有力見證。

  14日下午,40攝氏度高溫下,習近平總書記沿著中央大道,進門闕,入城池。城垛、街巷、廟宇、市井、官署、作坊、民居,殘垣斷壁,聳立於藍天黃土之間,歷史的滄桑撲面而來。

  “城中的水從何而來?”

  “先挖井再挖房,水井就在房子裏。”講解員從水講起,向總書記講述了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生土結構古代建築城市的遺址保護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故城腳下偶遇一群遊客。

  一名遊客感慨此情此景:“火熱的天氣,火熱的心,走再遠的路也不累。”

  總書記笑著説:“中華文明是幾千年來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我們要把它梳理清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做好這項工作能夠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做一個中國人那是了不起的事情,我們不僅有輝煌歷史,未來也會更加光明。”

  56個民族擰成一股繩

  一個社區,一個村莊。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新疆城鄉的兩個基層單元,一葉知秋。

  “在新疆不能簡單就發展談發展,而是要深刻認識發展和穩定、發展和民生、發展和人心的緊密聯繫。”

  13日上午,烏魯木齊天山區固原巷社區。習近平總書記此行看的一個重點,是民生的關切話題“一老一小”:“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沉到基層,一定要接地氣,緊貼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

  黨群服務中心,一群銀發耄耋老人載歌載舞,朝氣蓬勃。他們自豪地向總書記道出了各自的年齡:“74”,“73”,“80”。

  總書記祝福他們:“幸福生活日久天長!”

  隔壁房間,一群垂髫少兒正背誦古詩詞。看到習爺爺,孩子們聲情並茂地將看家本領都拿了出來。《憫農》《三字經》《二十四節氣歌》,最後還要唱一首《我愛北京天安門》。

  總書記微笑傾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為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於夯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

  維吾爾族居民阿布來提吐爾遜一家老少,熱情將總書記迎進家門。客廳裏嘮家常,問醫療、談教育,説收入、話變遷。頭疼腦熱就在家門口的社區醫院,老人社保也解決了大問題,孩子上學個個有奔頭。

  “這一個樓裏頭各民族的都有吧?”

  “都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塔塔爾族……都是熟人,一起嘮嘮嗑、走走路、唱唱歌,還跳廣場舞,都好得很。”

  街坊鄰居有9個民族。總書記笑著説,能感受到社區裏各民族其樂融融。

  小區街巷,社區居民們簇擁著總書記,依依不捨。

  “我們都是腳踏實地,實現一個又一個目標,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積小勝為大勝。我們有定力、有韌性。56個民族擰成一股繩,同心協力,踔厲奮發,這樣努力下去一定會更好。”

  14日下午,在吐魯番調研期間,總書記到了高昌區亞爾鎮新城片區新城西門村,看了農産品加工企業。

  鄉村振興如火如荼,産業振興是其中的關鍵一環。對於祖祖輩輩靠種植葡萄為生的村民們來説,企業入駐村子,不僅解決了家門口就業,也破解了銷路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廠房。篩選區,村民們靈巧地將葡萄幹篩出優劣。葡萄幹裝箱待發,即將運往大江南北。同總書記交談時,談到未來的日子,她們眼裏充滿希望。

  “要面向未來謀發展,通過發展更好增進團結、凝聚人心。”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託。

  村廣場上,一場籃球賽正激烈進行。總書記一來,村民們歡呼著涌過來。

  “鄉村振興是我們繼脫貧之後又一個農村奮鬥目標,看到你們這個村的變化,我為你們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中國的農村這十年經歷了一個很不平凡的歷程。我們接續奮鬥,把中國絕對貧困問題解決了,這在全世界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這證明了中國共産黨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證明了我們各民族人民群眾是好樣的!”

  習近平總書記娓娓道來:“56個民族,一個也不能少。過去脫貧攻堅奔小康是這樣,我們奔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也是這樣。在農村,在城市,在田間,在工廠,在每一個崗位上,靠大家一起努力,我們一定會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枝杈上更加枝繁葉茂

  12日下午,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一張巨大的地圖前,久久凝視。

  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連接兩個大市場,鐵路縱橫、公路交錯、航線密布。

  曾幾何時,新疆是“路到頭、人到頭、水到頭、電到頭、田到頭”的邊境之地,是“駱駝電報,驢馬郵政”的荒蕪之所。

  “鋼鐵駝隊”中歐班列,沿著昔日張騫鑿空之路,過荒漠、闖戈壁,將西北邊陲變成開放前沿。

  這裡的人們,對總書記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那場重要演講,如數家珍。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來新疆考察,正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半年之後。回首當時總書記的擘畫,字裏行間高瞻遠矚:“如果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起來,新疆將可能成為繁華的中心。不要説別的,烏魯木齊現在是方圓1500公里最大的城市,到那時,將是一個怎樣的景象?”

  近一個月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著力打造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8年過去了,滄桑之變。今天,經新疆霍爾果斯、阿拉山口口岸過境的中歐班列,佔全國開行總量的一半以上。

  大螢幕上,霍爾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的作業區實時畫面同步傳來。寬準軌有序轉換,或立足新疆走進來,或借助新疆走出去,詮釋著新疆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和機遇。聽陸港區負責同志介紹到産自新疆的番茄醬貿易,總書記饒有興致。

  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復蘇,大廳裏有不少前來辦事的企業辦事人員。

  “業務忙嗎?”

  “線上的活多了,線下的少了。”

  一名重慶人,因為有貨物要從海南運到中東,專門趕到這裡洽談路線。

  習近平總書記聽了前面的介紹頗有感觸:“確實得有個演算法,看看怎麼走最合算。”

  此次考察,站在第二個百年新征程的起點上,總書記思慮長遠:“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碩果纍纍。‘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過去是內陸的一個省份,現在有了‘一帶一路’就不同了。這裡不再是邊遠地帶,而是成為一個核心地帶,成為一個樞紐地帶。你們在做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三道嶺,一碗泉,七角井,鹽池,鄯善,勝金口,吐魯番,白楊溝,達坂城,柴窩堡……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14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吐魯番葡萄溝。葡萄品種紛繁,琳瑯滿目。“多麼富饒的一個地方,瓜果飄香。這是大自然的饋贈。”總書記風趣地説,“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但有掉葡萄的事。”

  像沙漠胡楊把根深深地紮下去

  這裡被譽為“共和國軍墾第一城”。當年就是在荒灘戈壁上,兵團人喝鹽鹼水、睡地窩子,人拉肩扛、爬冰臥雪。

  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八師石河子市。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再現那段篳路藍縷的歲月。

  滿是補丁的軍大衣、銹跡斑駁的坎土曼,總書記在一個名為《一雙眼》的雕塑前駐足。勞動強度大、營養又跟不上,不少人得了夜盲症。每個班就把蔬菜省下來給一個人,能保證下工後攙扶著找到回家的路。

  博物館一層大廳,兵團老中青三代建設者代表,一個個精神抖擻地向總書記彙報:

  “我叫曹運銘,一紮根就是60年,無怨無悔。”

  “我叫孫本霞,是50年代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來到這裡的,我不後悔,一輩子就跟黨走,黨叫我幹啥就幹啥。”

  “您今年多大歲數了?”“從哪邊過來的?”總書記親切地詢問。

  這片光榮的土地凝結了多少情感、多少心血汗水。從“挖井探水,無水不建城”的勘探建城,到八一鋼鐵廠、六道灣煤礦、葦湖梁發電廠、七一棉紡廠、十月汽車修配廠、八一麵粉廠、躍進鋼鐵廠……每一天都在創造奇跡。

  總書記飽含深情地對大家説:“你們是從艱苦奮鬥中走過來的,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兵團人鑄就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這些寶貴財富。”

  到石河子,要看田。

  農一連棉花種植基地,習近平總書記頂著烈日走進田間。棉花正處花鈴期,從犁地、播種,到灌溉、滅蟲,到棉花打頂、收穫,全部是機械化、自動化操作。

  不遠處是九連蟠桃種植園,總書記走進桃園深處。

  “你家承包了多少畝地?”

  “包了15畝地種桃,一年收入二十來萬。在鎮上買了房,也買了車。”老兩口笑容憨厚。

  “地都承包到職工了吧,確權到位了吧?”總書記牽掛的是正在推進的兵團改革。兵團負責同志介紹説,農牧一線職工收入較改革前增長32.2%。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兵團改革以後,承包確權發證,給兵團人吃定心丸,讓大家能夠有長遠打算,能夠舍下本來謀發展。”

  前往一四三團花園鎮的路上,總書記透過車窗望向窗外。

  湛藍蒼穹之下,樓房掩映在綠意盎然之間,一個田園般的美麗家園。

  花園鎮廣場,氣氛熱情如火。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對大家説:“從鑄劍為犁開始,確實不容易啊,在一片荒涼的地方建起這麼一座美麗的令人嚮往的城市。底子打得好,變化也越來越大,靠的是黨中央的關心,靠的是幾代兵團人的接續奮鬥。”

  “兵團的建設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最初建兵團是為什麼?保家衛國,屯墾建設。要深化兵地融合,建設一個美好幸福家園,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

  新城西門村,房前屋後的墻壁也是畫板,描繪了村民的所思所盼。考察時,一幅湘西十八洞村的壁畫映入眼簾。

  兩個村是民族團結鄉村振興結對共建村。3000多公里的距離,擋不住他們像親戚般常來常往。

  湖南省對口幫扶的,正是村所在的吐魯番市。村裏的醫務室也是援建的,當地負責同志告訴總書記,援疆項目裏,醫療和教育最受鄉親們歡迎。

  1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先後會見接見了7批次新疆有關方面代表併合影,其中一場是援疆幹部代表。

  當總書記走進接見廳,掌聲如雷。從隊列一端,他一邊揮手問候,一邊緩步走向另一端。

  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同一個目標,走到一起、幹在一起。望著為這片熱土奉獻心血的援疆幹部,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回憶在地方工作時,“福建對口昌吉,浙江對口和田”:“這個事業很有意義,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協作精神,舉全國之力,解決一些重大任務。參加過援疆任務的同志,受到了精神的、實踐的洗禮和鍛鍊,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期望你們在這裡扎紮實實作出應有的貢獻,也是一生值得自豪的貢獻。”

  在隨後召開的彙報會上,總書記再一次談到援疆工作。考量的視角,彰顯新疆之於國家的分量:“做好新疆工作事關大局,是全黨全國的大事。全黨都要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認識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對口援疆工作力度。”

  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新疆的發展也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全局之中。“一帶一路”的新機遇,高品質發展的新動向,雙迴圈的新優勢……樁樁件件,新疆乘勢而上。

  自治區相關負責同志在彙報會上,深有感觸地談道:“新疆工作的實踐證明,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非常英明、完全正確,是指引新疆工作在錯綜複雜中守正創新、在矛盾風險中勝利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綱和魂。”

  新時代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對新疆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奮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

  善弈者謀勢。新疆保持長期穩定,最重要的在人心。

  “要堅持團結一致向前看,最大限度發揮廣大幹部群眾在保穩定、謀發展、促改革中的積極作用,注意傾聽社會各界意見。只要是有利於改進工作、有利於長治久安的建議都要充分吸收,只要是反映民生困難、關係群眾利益的聲音都要及時回應。”

  4天考察,走到哪兒,哪兒是沸騰的海洋。掌聲、笑聲、歡呼聲激蕩久遠,很多群眾激動得熱淚盈眶。一位維吾爾族老人淚眼婆娑地擠到隊伍前,緊緊握住總書記的手。

  在學校、在社區、在村莊、在兵團,身著民族服裝的各族幹部群眾簇擁著總書記,送了一程又一程。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