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個堅持了53年的宣講,秘訣何在

2022-07-08 10:43:00
來源:浙江宣傳
字號

  在基層理論宣講的熱潮中,有支隊伍有些特別:

  在隊伍結構上,一位75歲的“師父”帶領著一群正值青春的90後“徒弟”;

  在宣講時長上,它是一個53歲的宣講老字號,歷久彌堅、長興不衰;

  在傳播渠道上,廣播是它的主陣地,但在抖音和網易雲等新媒體社交平臺也有許多它的“粉絲”。

  這支隊伍,就是湖州市吳興區的“王金法廣播”。

  2008年,因為廣播員王金法退休,這一宣講品牌也曾停播,但在村民呼籲下,僅7天后,“王金法廣播”再度響起。

  這道“永不消逝的電波”,為什麼能得到群眾熱愛?

  一

  一種宣講中的迷思是,信奉“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移動通訊時代,在新媒體的煊赫熱度面前,連報刊和電視都遜色三分,遑論幾已成為“老黃歷”的廣播。

  “廣播無用説”是否屬實?

  從年齡上看,中老年人群依舊是廣播的忠實用戶,他們不善於擺弄各種新媒體設備,但樂於與街坊鄰居一起聽聽廣播。

  從職業上看,廣播在特定人群中依然可以大展拳腳。譬如司機和車間工人,他們雖然工作忙碌、佔手佔腳,但耳朵空閒,能聽得進。

  聽,也是理論宣講必須抓牢的一道戰線。

  “王金法廣播”推出的普通話欄目《織裏之聲車間好聲音》,就是通過政府安裝的1.3萬多只有線廣播,為織裏鎮的童裝車間送去了宣講之聲。

  從地域上看,在廣袤鄉村天地,廣播仍大有可為。

  高挂于村頭田壟上的大喇叭,搭配接地氣的鄉音鄉韻和順口溜,讓廣播變為聲入人心的“法寶”。

  以方言口語為特色的“王金法廣播”,起于農技宣教的實際需求,並隨著人民的生活需求不斷更新,從施肥種菜到國家政策無所不講。

  可見,宣講不是一味唯“新”的。

  做到因人施策、因材施教,廣播也能在鄉村宣教工作中展現“野性”的生命力。

  二

  話又説回來,僅僅依賴傳統廣播,在當下顯然獨木難支。

  1969年,王金法創新運用村頭大喇叭進行宣講,時至今日,“王金法廣播”已經從一個人擴大為一個團隊,他們依然用年輕開放的心態擁抱新的傳播態勢。

  內容上,“點對點”主打垂類。

  “王金法廣播”工作室已面向年輕群體開設《邀你説織裏》《織裏青年説》等欄目,並與公安合作《民警説防》、與醫院合作《吳興醫聲》、與團委合作《青年會客廳》、與工會合作《吳興匠心》,還在湖州傳媒集團支援下開設直播欄目《聲動織裏》,讓不同行業的人都能在廣播中找到共鳴、同頻共振。

  行動上,充分發揮互動性。

  多年前,“王金法熱線”開通了,打那以後,王金法平均每年都能接到1200多個電話,涉及環境衛生、違法搭建、鄰里糾紛等各種問題。無論大事小事,王金法總是耐心接聽並給出相應反饋。此後,“織裏城事”官方微信公眾號也開通,成為聽眾們反饋問題的新渠道。

  “織裏知禮”青年宣講團還走出廣播間,一方面“進村入企”,傳遞面對面的溫度;另一方面走上網路雲端,通過“青年會客廳”和“愛在織裏”等欄目,精準抵達Z世代用戶。

  基層理論宣講不能滿足於簡單的“我説你聽”,而是要更進一步,思考如何讓群眾在宣講中有所感、有所獲,把講道理同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相結合,這是宣講所追求的實效,也是“王金法廣播”長久以來得到群眾擁護的秘訣之一。

  三

  宣講工作是圍繞人開展的。“王金法廣播”受歡迎,關鍵還在於講到了群眾的心坎裏。

  政府方針政策、天氣預報、春耕秋收、家長裏短……跟百姓生活相關的,“王金法廣播”都會講。作為“農民的兒子”,王金法了解村民們需要什麼、愛聽什麼。

  拋棄官話、套話、空話,靈活運用民諺和口語,以濃郁的生活氣息拉近和群眾之間“心的距離”。“王金法廣播”為宣講農技知識和農村政策,曾創編了兩百多條農業諺語,用鄉音方言反覆播放,讓百姓聽得懂、記得住。

  宣講員不光要有“黃鸝嘴”,還得要有“螞蟻腿”。

  關切群眾的急難愁盼,是“王金法廣播”的根本出發點,也是這一品牌經久不衰的底層邏輯。王金法把織裏鎮34個行政村、232個自然村莊、95平方公里的土地跑了個遍,早上六點到茶館,傍晚六點到公園,人群在哪兒,哪兒就是他每天必去的打卡地。

  要向群眾講,首先得俯首聽。宣講員要擅做群眾的貼心人,從生活細節把握群眾脈搏、了解群眾的思想動態,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才能讓宣講富有感染力,入腦入心。“王金法廣播”正是以為民服務的恒心,換取了群眾的真心。

  四

  王金法曾説:“宣講必須要正確地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讓他們支援、參與到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去。”

  像王金法一樣活躍在基層的宣講工作者,正是在中國的基層社會中,發揮著協調作用的“中間層”。

  今天的基層宣講怎麼做,“王金法廣播”用50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善思考、有恒心、會創新,基層宣講工作也能成為“常青樹”,也能常常“開出花”。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