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國糧策】江蘇耐鹽鹼水稻插秧陸續展開

2022-06-20 21:48:00
來源: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
字號

  江蘇沿海地區灘塗資源面積超1000萬畝,約佔全國灘塗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被譽為我國東部地區最具潛力且最有開發價值的後備土地資源。昔日的荒灘怎樣才能更好利用?夏種時節,我們一起去看看。

  江蘇臺記者胡於棋説:“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南通市如東縣栟茶鎮方淩墾區耐鹽水稻示範種植基地。剛收完了小麥和油菜,村民們又忙著夏種。他們正在將耐鹽水稻秧苗移載到我身旁稻田裏。”

  一季水稻、一季小麥或油菜。看到眼前的場景,你很難想像這裡多年前還是片不毛之地,土壤鹽分達千分之十五以上。2016年開始,當地探索鹽鹼地改良,摸索出一套完整的耐鹽水稻穩定高産栽培技術。土壤平均鹽分下降到千分之六以下,水稻畝産也從最初的250公斤增加到去年的590多公斤。産量雖然上去了,但科研人員發現此前種植的耐鹽水稻品種生育期偏長,且米質偏硬,不太適合江蘇種植和推廣。因此,今年夏種時節,科研團隊計劃示範種植更適合本地稻麥輪作,且具有軟米屬性的耐鹽水稻新品種。

  南通市如東縣作物栽培指導站副站長於永傑説:“我們今年栽種的品種是‘袁米4號’和‘鹽申稻8006’。技術上,關鍵點是科學水間管理。主要是日灌夜排、保苗、早發棵降鹽,努力提高淡水灌溉能力。”

  鹽鹼地上種水稻,科學育種很重要。在連雲港青口鹽場的耐鹽鹼水稻試驗基地,這兩天,三十多名工人正在田裏栽插來自全國各地的近萬份水稻材料。為了互相之間不混淆,55畝田的插秧工作必須人工完成。等到所有水稻秧苗對號入座後,科研人員就可以進行耐鹽性鑒定,利用雜交育種和分子標記技術,精準定位水稻材料中的耐鹽鹼基因,將相關基因成功轉入適合當地稻區種植的水稻品種中。

  連雲港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室副主任劉艷説:“挖掘能夠提高水稻耐鹽性的一些特殊的、有利的基因,研發適應于鹽鹼地的栽培技術措施。這樣的話,為我們鹽鹼地開發提供一個從品種到資源,到栽培技術的一個完整的技術保障。為我們沿海灘塗土地的利用復墾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和支撐。”

  據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省水稻栽插進度超過七成。氣象部門預測,未來10天,江蘇將經歷一波降水過程,最高氣溫波動較大。農業農村部門建議,土壤墑情不足地區要及時引水提墑確保夏種、夏管用水;墑情適宜地區要及時播種,並做好已播栽作物的田間管理。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郝朦 胡於棋 楊文斌 吳剛 南通中心站 供片臺/連雲港臺 編輯/張萌)

[責任編輯:徐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