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東北邊陲:旅遊興市 産業富民

2022-06-19 13:2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大美邊疆】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任爽 張士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雄踞“雞首”,是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糧食主産區。隨著新一輪東北振興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東北三省爬坡過坎、滾石上山,一幅幅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畫卷正在東北大地徐徐展開。

  江水悠悠,沿長白山余脈順勢而下,幾番折緩,在遼東南的群山中徜徉流出,沿城而過,匯入黃海浪濤。

  黑龍江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水稻喜獲豐收,稻農在晾曬場工作。王志軍攝

  在吉林省長白縣八道溝鎮十一道溝村草莓基地,村民採摘草莓。王嘉軍攝

  鴨綠江,遼寧丹東人的“母親河”,抗美援朝,讓紅色邊城因此而聞名四方,生態旅遊,讓秀麗風景在此大放光彩。

  作為全國最大的邊境城市,近年來,丹東充分利用沿江、沿邊、沿海的生態資源,一方面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林産業,一方面深入實施全域旅遊,逐步形成邊境、紅色、生態、溫泉、江海五大旅遊集群。

  黑龍江雙鴨山饒河縣小南河村村民向遊客展示特色麵食。冷菊貞攝

  遼寧丹東寬甸青山溝景區青山飛瀑。 劉海東攝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丹東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努力使綠色成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鮮明的特質和最持久的優勢。通過一系列的治理與保護,丹東市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地表水環境品質狀況位列東北地區首位,空氣品質、林地面積位列遼寧省首位,生態環保理念已然深入人心。

  鄉村要振興,産業興旺是關鍵。吉林省集安市清河鎮自古以來就是“百草之王”人參的主産區之一,人參應用歷史已有1700多年,人工栽培歷史已近500年。

  2007年,集安新開河邊條參栽培技藝被吉林省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清河鎮作為邊條參的主産區,目前,全鎮80%的人口都從事與人參及其相關産業的工作,百姓收入的80%以上都直接或間接來源於人參産業。清河鎮以種植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引導農民科學發展人參種植産業,探索下山入田,大力發展平地種參,藏參與林,有序推進林參兼作。目前,全鎮平地人參面積穩定在3000畝左右,林下參留存面積達2.6萬畝。

  初冬時節在吉林長白山天池拍攝到的狐狸。張彪攝

  黑龍江伊春伊美區湯旺河翱翔的中華秋沙鴨。 王志富攝

  而在吉林省白山市長白縣寶泉山鎮八盤道村,五味子種植成為該村的主要經濟作物。近年來,寶泉山鎮響應國家林地政策,逐步擺脫對林地作物的過度依賴,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中藥材産業,積極創建中藥材産業園區,加大扶貧産業化建設力度,探索出了一條依靠中藥材産業發展,為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奔小康謀出路的道路。

  東經123度17分、北緯53度33分,地處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鎮的北紅村,被稱作“中國最北村莊”。青山環繞,黑龍江自西向東從村北穿流而過。近年來,北紅村把發展鄉村生態旅遊作為興邊富民的主導産業,這座位於大興安嶺深處的中俄邊境小村,由昔日的貧困村變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原來這個村叫‘大草甸子’,既偏遠又貧困。”村民趙銀華記得變化是從2017年開始的。“駐村工作隊來了以後,幫著村裏研究脫貧致富的辦法。”

  黑龍江佳木斯是一座位於松花江畔的美麗城市。莊艷平攝

  吉林通化集安評劇團的演員在鴨綠江畔表演朝鮮族特色舞蹈。包洋攝

  北紅村相繼實現了通郵、通信、通網際網路、通硬化路面、通自來水,一步跨入了新時代。村裏大力發展“找北遊”,對主街進行了民族風情改造,打造了套娃廣場、俄羅斯麵包房、俄羅斯風情家庭賓館等景點。

  如今,趙銀華經營的俄式麵包房,趕上旅遊旺季時,一天能賣出200多個麵包。靠著經營麵包房和家庭旅館,年收入達到四五萬元。“不只是我家,村裏家家戶戶都吃上了‘旅遊飯’。”

  截至2021年底,全村家庭賓館民宿共70余家,年收入均在5萬元左右,46戶村民經營馬拉爬犁項目,全村366人中有半數村民直接從事旅遊業。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