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職場你好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076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面臨哪些困難?還需要哪些支援?
在中國青年報社出品的新一期《參數》節目中,幾個來自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學歷的畢業生,講述了他們的求職歷程。
————————————
邁出第一步並不容易
00後大學生朱儀傑今年畢業,即將進入職場。由於備戰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他錯過了去年的秋招,直到考研失利後才真正開始找工作。他坦言,自己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遇到過一些困難,“一方面面臨著學歷門檻,比如有的企業在崗位需求上會明確註明招聘碩士及以上的學歷,另一方面也感覺到自己在求職上經驗不足,比如簡歷資訊如何匹配崗位要求,面試時如何回答覆雜難題等,都感覺比較難”。
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的碩士生邵媛媛曾在去年秋招時拿到一家網際網路大廠的offer(入職通知),但在今年卻遭到對方毀約,重新出發的她不得不再次加入找工作的大軍。“我比較擅長表達,所以如果能進入到面試,成功率還挺高的,但難題在於,有些大廠在簡歷階段就把我篩掉了,連面試的機會也拿不到”。
丟掉offer的那段時間,邵媛媛感到十分焦慮,“對於找到工作是有信心的,但想找一份行業方向、工作內容、工作氛圍、薪資待遇等方面都滿意的工作,卻沒什麼信心了”。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求職中遇到的困難,57.6%的受訪應屆生表示是求職技巧和經驗欠缺,50.6%的受訪應屆生坦言缺乏自我認知,不知什麼崗位適合自己。
提前規劃,作充分準備
武漢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碩士畢業生龐博早早確定了求職目標,併為此做了諸多準備。“我優先考慮在家鄉武漢就業,傾向去國企,所以在求職時,重點準備了武漢的車企、涉及通信和半導體行業的國企以及在武漢的科研院所,最後簽了一家和專業對口的國企”。
在龐博看來,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十分重要,所以在找工作前最好有明確的定位,“比如優先考慮工作地點還是工作企業,是優先選擇國企還是私企。通過對優先級的排序,找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企業,有針對性地進行準備”。
就讀于國外某高校的博士生謝辰菲今年畢業,選擇回國就業的她從去年10月就開始了求職之旅。“在國外我最擔心的是和國記憶體在資訊差,所以關注了不少國內的招聘網站、公眾號,還加了一些求職群,方便及時了解和交換最新的求職資訊”。
謝辰菲認為找工作其實考驗的是對資訊的篩選,“在準備筆試面試的過程中,我會去網上看一些有經驗的博主,或者名校的學長學姐分享的求職經驗,比如考點分析、面試流程及方法等,會比獨自摸索高效很多”。
龐博認為,求職的過程其實是不斷總結、查漏補缺的過程,要敢於嘗試,“面試的次數越多,積累的經驗也就越多,在求職時就會更加自信”。
希望學校和社會提供更多支援
面對更加激烈、戰線更長的就業形勢,邵媛媛希望學校能夠更早關注學生的就業問題,把工作做在前面,“其實很多大學生在入學的時候不太清楚未來能做什麼,對口的工作有哪些,也不知道該如何為畢業求職作準備,需要學校為學生答疑解惑。”邵媛媛覺得,雖然讀本科的時候上過職業規劃這門課程,但應該提前到大一大二來上,“而且最好找相關專業的業內人士來講,告訴大家在大學期間應該如何為就業作準備,提高針對性”。
龐博也希望學校能夠針對非畢業班的學生開展一些就業指導的活動和講座,讓學生提前形成就業意識,多去學習和積累,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不少企業的招聘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面對這種變化,朱儀傑更希望學校根據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的就業指導,“比如如何線上上求職、如何面試等,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作為第一批大學畢業的00後,朱儀傑也希望社會能對這一屆大學生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創造更多面向應屆生的就業崗位,“讓我們千禧一代也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價值,找到屬於自己的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