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築夢深藍,奏響“人海和諧美麗海洋”新樂章
2018年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發表講話時指出,海洋是高品質發展戰略要地,要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3個月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後考察山東。
沿著習近平的考察路線可以發現,多個考察點位於黃海之濱,關乎海洋戰略。在他心中,海洋兩字,重有千鈞。在山東省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煙臺基地考察時,總書記殷殷囑託——
“基礎的、核心的東西是討不來、買不來的,要靠我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來實現。我看你們有這個信心,希望你們迎難而上、再接再厲。”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走在前、開新局。山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海洋”出現30處之多,成為高頻詞彙。觀過去,山東海洋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二,國家級海洋牧場佔全國近40%;眺未來,山東向海圖強,以自主創新為筆,為打造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建設“人海和諧美麗海洋”不斷譜寫新的篇章。
亞洲最大的深海智慧網箱“經海001號”。 中集來福士供圖
深耕碧海、牧漁未來:“藍色糧倉”點亮萬家漁火
6月2日清晨,山東長島南隍城島碼頭不遠處的灣區,漁民們的小型網箱鱗次櫛比,海面上不時有漁船穿梭其間。
63歲的王茂義正在為他養殖的黑鲪魚喂食,高高揚起的餌料在藍天下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噴灑在他腳下的網箱內,一群孵化不久體長約4~5釐米的幼魚烏雲般聚集在水面歡快搶食。
幾個月後,這一箱3萬尾黑鲪幼魚就會進入由煙臺中集來福士自主研發的 “經海001號”深遠海智慧網箱內,開啟它們的深遠海之旅。
自南隍城島乘快艇出發,挺向深藍處,遠遠看到巍然挺立的“經海001號”。作為亞洲單體最大裝備型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實施主體,經海系列網箱堪稱赫赫有名。
這些長寬達68 68米、深度40米、有效養殖容積達7萬立方米的龐然大物,搭載了5G通信、海洋數據監測以及水下監控等多種系統,實現了網箱平臺養殖的自動化、智慧化,單體網箱年産漁獲600噸以上。
漁業産業鏈中,網箱是現代化養殖模式的一個“橋頭堡”。如此巨大的網箱平臺,工作人員只需4人,就可通過自動投喂、水下監測、水下洗網等設備,完成過去要三四十人才能完成的1000余噸的漁業養殖任務。
“我們的網箱之所以叫深遠海網箱,第一是水深達到31米,流速達到1米/秒,網箱基本上2分鐘之內水就可以交換一次,海水自凈能力強;其次是距離海岸線船程4~5個小時,處於渤海灣的核心位置。”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家瑜説。
借助外海水深流大、餌料資源豐富的優勢,經海系列網箱以人工和天然雙重餌料配以清潔水質,真正實現深遠海智慧裝備化“類野生”養殖。
海洋是高品質發展的戰略要地,海洋牧場建設是促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作為山東經略海洋、建設海洋經濟的重要舉措,“百箱計劃”將建造100座深遠海智慧化養殖網箱平臺,通過“百箱”帶動“千箱萬箱”,觸發萬億級海洋經濟産業鏈。
目前,位於北緯38度黃渤海交匯處的南隍城海域已有“長漁一號”“國鮑一號”“經海001—004”共6座大型智慧網箱平臺。一條魚帶動一個産業鏈,海洋牧場初步構建了“網箱養殖共用接力”模式,打通深遠海産業鏈,囤起一座座“藍色糧倉”。
山東長島南隍城村漁民王茂義正在給他養殖的黑鲪魚喂食。 顧玉雪攝
兩周前,王茂義將近2萬斤黑鲪魚幼魚賣給了經海公司,收益達40余萬元。這位上世紀90年代就以出海捕撈為生、歷經風霜的老漁民,看到了“大漁帶小漁”帶來的真金白銀,也見證了山東漁業從原始捕撈到科技養殖,從被動粗放到精緻發展的歷程。
“我以前養黑鲪魚得兩年半才能養到1斤以上,很多養魚戶得3年。成魚後還要到處找銷路,碰上疫情就更愁了。”王茂義説,他現在只需要養大半年魚苗,就可以賣給經海公司,投入海洋牧場網箱中繼續養殖。
“黑鲪在內灣養殖發病率和風險高,很多養魚散戶各自為戰,即使養到成魚後,規模小于四五千斤以及1斤以下的魚都很難賣得出去,稍有閃失就全爛在海裏、砸在手裏了。”
如今,“經海001號”已經與島上的漁業合作社100多戶漁民簽訂了“大漁帶小漁”的合作養殖協議,每年可以收購魚苗60多萬斤。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漁戶+科研單位”的模式,煙臺當地有效整合16萬畝海域,實現了全省最大規模的海域使用權流轉,輻射帶動2萬多戶漁民增産增收。
海洋需要休養生息,每年5月到9月為休漁期。對於漁民來説,通過這種養殖模式向深遠海要資源,不僅拓寬了收入渠道,也為中國深遠海養殖提供了示範。
“從海工裝備到漁業裝備建造,再到漁業養殖,每一次跨界都是挑戰。”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助理總裁、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福元説。
向海而生、因海而興:生態保護賦能“海上牧歌”
海洋牧場作為山東海洋強省戰略的重要載體,在讓蔚藍海洋變成“海上糧倉”“海上銀行”的同時,也讓現代化漁業養殖模式走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齊飛的道路。
山東長島南隍城島俯瞰。 李鵬供圖
不久前,在南隍城島海洋牧場國家示範區,首批“經海系列”深水智慧網箱裏的黑鲪魚、花鱸已開始收穫。在膠東半島,黑鲪魚的味道經常被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鮮”。
“黑鲪魚肉質鮮美緊實,蛋白質非常豐富,膠東半島都拿它當月子湯用。”
煙臺經海海洋漁業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李鑫説,這種魚的習性就是戀礁,“我們在網箱周邊投放礁石,幾個月起就開始附著藻類海帶,魚糞被海藻吸收,引來一些魚蝦蟹貝殼,這些生物又成為黑鲪魚的食物,形成一個自然迴圈的生態圈,海參、鮑魚等也逐漸在這兒生長。”
彼時,近岸海域連片的養殖設施和粗放的餌料投喂導致養殖産出大,污染也重。如今,每一個礁體都仿佛一個“生態銀行”,表面富集了大量的牡蠣、脈紅螺等貝類,礁區聚集大量斑石鯛、梭魚、大口蝦虎魚、黑鯛等野生魚類。投礁區全年生物資源量是未投礁區的2.6倍到6.4倍。
“通過海洋牧場建設,建立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篩選適宜的生物修復種類開展規模化增養殖,可對水質和底質起到有效的調控和修復作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説。
“雖然我們這個海島遠離大陸,但可以自豪地説,在這裡吃的才是真正的海鮮,在其他地方吃的只能叫做海産品。”南隍城鄉黨委書記、鄉長葛猛介紹,這裡自然生長的海參、鮑魚、海膽、蝦夷扇貝等海珍品達100余種,持有長島海珍、長島鮑魚、長島海膽等多項國家地理標誌,是皺紋盤鮑原種地,素有“中國鮑魚島”之稱。
南隍城島已是青山綠水、紅瓦粉墻、桅桿林立、魚蝦滿倉,宛如《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
這樣的生態畫卷自然離不開海洋牧場的功勞。近年來,長島海域海洋牧場累計投放各類人工魚礁超過130余萬空方,增殖放流超過3000余萬尾,持續改善長島周邊海域生態環境。
不僅如此,海洋牧場平臺效應還催生了文旅項目。如今,南隍城島正在依託海洋牧場平臺創建國家A級旅遊景區,進一步推進海洋牧場海釣船、海釣碼頭、遊客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開展休閒海釣俱樂部運營試點,打造海上“田園綜合體”。
為推動海洋牧場多元融合發展,山東編制出臺了《山東省海洋牧場建設規劃》,確立了“一體兩帶三區四園多點”的空間佈局,按照投礁型、底播型、裝備型、田園型、遊釣型等5類特色海洋牧場,實行差異化發展。2019年以來,按照“立足山東、引領全國”的目標定位,穩步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工作。
從淺藍到深藍,養殖換了底色,漁民換了人間。從靠海吃海資源衰退,到修復海洋愛海護海,在海洋牧場的加持下,“向海而生因海而興”被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內涵。
經略海洋、挺進深藍:自主創新譜寫“藍色樂章”
2018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煙臺基地。
在廠區碼頭上,他撐著雨傘,蹚著積水,近距離察看停靠在這裡的自升式修井生活平臺,遠眺“藍鯨1號”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泰山”龍門吊、海洋牧場平臺,向企業負責人詳細了解高端海洋工程設備製造、維護、運作情況。
“海洋牧場是發展趨勢,山東可以搞試點。”
“總書記在視察過程中的點評勾勒出經略海洋的思想內涵和行動框架,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中集來福士黨委書記、總裁王建中説。
同年,中集來福士成立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跨出了“油轉漁”的堅實步伐,並引領了全國第六次海洋漁業浪潮。
海洋牧場作為山東海洋強省戰略的重要載體,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嫁接到漁業領域,通過高端大型裝備的加持,幫助海洋漁業走向深遠海,降低以往養殖模式帶來的海岸線生態環境壓力。
激活海洋牧場這個“棋眼”的關鍵,是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
作為成立於1977年的老牌海工裝備企業,山東煙臺中集來福士以自主創新為筆,用“中國製造”和“科技創新”向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交出了答卷。
海洋工程裝備被稱為“流動的國土”,是發展海洋石油工業的戰略利器。而最為複雜、科技含量最高的半潛式鑽井平臺則是海工裝備産業“皇冠上的明珠”,是人類開發深海能源的希望所在。
藍天白雲下,海風迎面,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1號”就仿佛置身一座微型的海上孤島,甲板起伏之微小讓人難以相信是身處洶湧的波濤之上。
據中集來福士相關負責人介紹,“藍鯨1號”堪稱海工裝備裏的“航空母艦”, 重達4.2萬噸,甲板面積是一個標準足球場的1.5倍,從船體到鑽井架頂端高118米,相當於37層樓,建造價格大約7億美元,相當於兩架空客A380飛機。據了解,“藍鯨1號”採用了雙鑽塔、液壓主提升、岩屑回收、超高壓井控等大量的新技術。
為了能近距離地看清楚最核心的鑽井系統,要爬上距離甲板將近40米高的平臺,只有在這裡,雙鑽塔系統才能露出真面目。相比于傳統的鑽井平臺,藍鯨系列配備了高效的液壓雙鑽塔和全球領先的閉環動力系統,兩個井心繫統同時工作,可提升30%的作業效率。
“國內首次應用的閉環動力系統使得該系統能夠根據不同的工況靈活地選擇或指定線上運作的發動機,節省10%的燃料消耗,並減少排放,大大提高該平臺的綠色性能。”
“藍鯨2號”在總結同系列姊妹船的基礎上,實現了項目建造工藝多個重大創新突破,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和鑽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鑽井平臺之一,最大工作水深3658米,最大鑽井深度15250米,配備DP3動力定位系統,入級挪威船級社。
2020年3月,“藍鯨2號”在南海進行第二輪可燃冰試採,創造了“産氣總量、日均産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未知的海洋,令人不斷探索。
2021年全國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此背景下,節能減排、提高能源利用率、新能源開發等一度成為時下“熱詞”。事實上,兩年前,中集來福士就已經開始佈局海上風電,在海上風電裝備製造、風場資源開發、運輸安裝、運維服務領域取得了領先優勢。
不僅如此,隨著海上風電進入平價期,依託海上風場已有設施,通過風漁結合立體式綜合利用海洋資源,將能夠更好改善海上風場收益。響應國家3060號召,中集來福士也推出風電相關、風漁結合産品。
2021年,“3060系列海上風電安裝平臺”項目在山東簽約,推出多艘適用於全球各類複雜海況的高端海上風電安裝船,推動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助力“3060”雙碳目標達成。
濤聲陣陣,未來可期。3024.4公里的海岸線,激蕩著山東向海圖強的雄心壯志,奏響經略海洋、挺進深藍的宏大樂章。(顧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