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十年,科技助力非遺邁向數字新時代

2022-06-11 11:38: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國家級非遺“面人郎”第三代傳人、《最強大腦》人氣選手、北大學霸……“95後”UP主郎佳子彧擁有多個身份。今年冬奧會期間,摩納哥親王阿爾貝二世“申請再捏一個冰墩墩”的互動視頻讓他又火了一把。通過在多家網路平臺上傳播面塑技藝,郎佳子彧現在的粉絲量已超過200萬,不但帶火了傳統的捏面人,也讓自己成為了一個流量“IP”。

  今天是我國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主題為“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如今,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人、新生代傳承人及其代表的文化借助網際網路科技的力量從幕後走到臺前,以更加多元的形態邁向更加炫酷的數字時代。

  “Z世代”走出非遺傳承新路子

  從文字、圖片、音頻,到短視頻、VR、AI,10多年來,科技的不斷更新換代,也讓以網際網路、手機為代表的新型社交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網際網路發展而成長起來的“Z世代”自然也成為了數字媒體裏的原住民。

  艾瑞諮詢發佈的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娛樂技能社交用戶中,35歲以下用戶佔比達74.7%,其中30歲以下佔比達45.9%。相較年輕人熱衷的潮玩、手遊,讓傳統、冷門的非遺在網際網路上出圈也並非易事。

  微博、微信剛流行時,郎佳子彧就是用戶之一,彼時大多分享一些自己捏面人的日常和作品,獲得讚聲一片後,滿足小小的虛榮心。“上大學後,因為本科學的是新聞,對短視頻有一定的掌握,也會製作一些視頻發佈,會得到一些反饋,那時候粉絲量也就幾千,沒有考慮商業化的問題。”郎佳子彧説,轉折發生在2019年他參加完《最強大腦》這檔節目之後,粉絲量暴漲至20多萬,開始有廣告商主動找到府。而這次上綜藝的決定,也是郎佳子彧想要擴大私域流量的一次嘗試。

  “節目效果超出預期,那時我也開始考慮如何進行規模化的商業合作,穩定輸出內容。”郎佳子彧告訴記者,他也曾聯繫過MCN機構,但感覺並不理想,2020年還是選擇開設自己的工作室,併入駐各大平臺。“很多平臺本身對傳統文化就很重視,會予以運營、流量方面的支援,我的任務主要是持續更新好作品。”對於自己的“火”,郎佳子彧覺得是件幸運的事,因為趕上了好時代。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嗶哩嗶哩上的傳統文化愛好者總數達到1.36億;抖音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數量超過1.4億;快手的非遺內容創作者已超1500萬,覆蓋了96%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數字化為傳播傳承打開新思路

  如何讓非遺項目實現社會、經濟價值兼具的商業化,不僅是傳承人努力去實踐的事,也是文旅主管部門積極探索的方向。

  今年端午節前夕,以“粽子”和“龍舟”等端午節符號為靈感,融合宜昌特色文化元素的12款數字藏品上線發售,價格38元至68元不等。6月1日,該套數字藏品上線僅一天,總參與人數便達52277人,6月2日15:00開售,不到3分鐘,共計24000份便全部售罄。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端午節是我國首個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節日,作為主要申報地,湖北宜昌與端午節有著更深的淵源。藏品以數字藝術語言,煥新中國傳統節日,在弘揚端午文化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我們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傳統文化,給實體經濟探索數字世界引出了一條更寬闊的發展之路。”

  端午節掀起的一股“非遺+數字藏品”熱,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及其蘊含的經濟價值。其實早在今年初,數字藏品在非遺圈就已經開始試水。

  國家級非遺十竹齋木版浮水印技藝傳承人魏立中,這些年一直活躍在非遺傳播傳承的舞臺上,對新鮮事物都樂於嘗試。近日,他的“二十四節氣”系列木版浮水印作品,上線數藏平臺後,很快吸引了一撥新群體的關注。而在一開始,魏立中對數字藏品幾乎完全不懂。

  “3月初,文化圈的朋友第一次找過來,讓發幾幅作品的掃描件,説可以賣錢,我還有點兒不信。之後又和幾家數藏公司商談後,簽署了授權書,決定試一試。半個月後,收益入賬,我才發現圖片真的也能賣錢。”魏立中説,非遺傳承人首先就要養活自己,這是非常現實的一件事。近幾年的直播帶貨開通了一個新的銷售渠道,但如何聚集起一批相對固定的消費者,對老一輩傳承人而言很難。“數藏平臺其實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傳承人有好作品,平臺有技術和運營人員。一個傳承人肯定不只有一幅作品,將幾十年積累的經典作品進行數字化包裝後,原件依然可以放在博物館裏,數字産品則可以定向定量售賣。”

  在魏立中看來,技術的進步,是讓我們擁有了更多視角,隨時隨地來欣賞一幅作品,感受傳統文化。通過建模,一件作品可以360度欣賞,甚至可以看到它成型的過程,比在博物館看到的更全面。“如果想讓孩子了解某項非遺,無需實地到訪,手機裏的一張3D圖,就能讓孩子對其有一個直觀認識。把文化遺産傳承下去的第一步就是先要認識它,數字藏品是一種很好的形式。”

  科技“搭臺”仍需優質內容“唱戲”

  非遺數字化本質上依然屬於內容IP的特殊衍生品,而決定這一衍生品是否能産生價值的關鍵仍是産品內容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

  除了運營自己的工作室,郎佳子彧也會在機會合適的時候幫助身邊其他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做一些創意手工藝的開發,推薦給合作企業。“什麼樣的作品能讓大家喜歡,這對傳承人是一個挑戰。例如需要找熱點,有敏感性,視頻品質也很重要。”對於接下來的內容怎麼做,郎佳子彧有自己的想法,但父親也會時常囑咐他,創新沒有問題,但傳統的經典的一定不能丟掉。

  復刻經典的木版浮水印作品,是魏立中這些年一直堅持在做的事。如何讓古老的技術來表現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他接下來要努力去做的事。“木版浮水印其實是一種印刷術,這項技藝保留到今天,如果用它來印書,就不怎麼合適了。但我們可以用這種技藝來創作符合當代年輕人審美的作品,例如西湖著名的景色‘斷橋殘雪’,舉世聞名的錢塘江涌潮。”魏立中説,保護遺産的目的就是,告訴下一輩前人是怎麼走過來的,也給他們一些參考,未來可以怎麼走。

  非遺未來的長久價值還可以怎麼挖掘?很多公益組織也在一線持續探索新的方式,記者了解到,天才媽媽項目現已在全國多地建立夢想工坊,收集、記錄、整理當地各類非遺傳統手工藝,目前已收錄20多種非遺手工藝、50多種紋樣,多位設計師通過紋樣二創150多款新的産品,為鄉村女性手藝人帶來了百萬收入,下一步還將建立“數字紋樣庫”。

  在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資助項目部副主任趙光峰看來,建立“數字紋樣庫”對於許多手工藝類的非遺項目而言,或許是一種提高市場轉化率的途徑。目前,婦基會天才媽媽公益項目收集並系統化整理了包括蠟染、黎錦、皮雕、刺繡等多項非遺技藝及傳統紋樣,更好地實現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未來也將通過對經典紋樣進行標簽化處理,錄入索引庫,為設計師進行産品的二次創作帶來更多便捷。對手工藝人而言,這種數字化創新可以帶來比單純的一件傳統手工藝品多數倍的訂單,收入也將成倍增加。“例如一幅蝴蝶的刺繡作品,把這只蝴蝶的紋樣提取出來之後,可以呈現在服裝、飾品等多種新設計的産品中。未來還將實現非遺紋樣的AR化、VR化,對其進行立體化展現,讓大眾能夠通過更簡單好玩的方式參與到我們非遺的傳播中來。”(記者 彭揚)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