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網評論員: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2021年10月,在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一部以一群雲南亞洲象北上南歸之路為主題的短片《“象”往雲南》,深深打動了人們。一幕幕人象和諧的畫面,溫暖了世界,生動展現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在《求是》雜誌新近刊發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系統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鮮明指出:“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戰略地位得到顯著提升。習近平總書記用“五個一”科學概括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即: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
——系統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繼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數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並全面推開,成為推動各地區各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生態補償、河湖長制、林長制、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等改革舉措全面實施。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等30多部生態環境領域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
——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藍天白雲、清水綠岸明顯增多。與2015年相比,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34.8%;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上升至84.9%,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至1.2%;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雙雙超過90%。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建成首批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
——綠色經濟加快發展。2021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1%,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壯大並逐步成為支柱産業;我國清潔能源消費量佔比上升到25.5%,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到“十三五”時期末,我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約48.4%,超額完成下降40%—45%的目標。
——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更加彰顯。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宣佈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大力支援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充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深入開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綠色“一帶一路”大數據平臺,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治理水準。
實踐充分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迴圈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