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中國節】傳承端午根脈,鑄就復興偉業

2022-06-03 20:50:00
來源:中國網 丨
字號

  雷鐘哲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浴蘭時節,濃情氤氳,又到一年一度農曆端午節,隨處可見飄香的粽葉、精緻的香囊、祈福的蒲酒、競渡的龍舟……。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炎黃子孫的共同鄉愁。端午節是中華文化的標識,是節日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的見證和映照。端午節內涵之豐蘊、寓意之美好、寄望之深遠、家國之情濃,獨樹一幟。端午節又稱浴蘭節、女兒節、龍舟節、端陽節、重午節、正陽節、天中節、五月節、菖蒲節等,它被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進入國家法定節假日,且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據考證,端午節是史稱百越族創立的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步演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節日。它之所以歷久不衰,在於其契合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認同,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它是中華民族推崇愛國、傳承孝德、凝聚團結、寄寓美好的永恒追求。千百年來,端午節流傳在古詩詞裏,也縈繞在人民心中。祖先用節日世世相襲的文脈延亙,表達代代相因的精神依歸。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屈原是端午節的文化符號,是值得仰望的精神標識。過端午、祭屈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是端午節的莊嚴儀式。一個人與一個節日、一種民俗緊密關聯,中國歷史上唯此一人。無疑,屈原是中華民族忠肝義膽的代表,是愛國情懷的典範。“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屈子以身殉國、以身殉道、以身殉志,使他成了中華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悲劇英雄,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顰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唐代詩人盧肇的《競渡》詩,把端午時節龍舟賽上顰鼓震響、龍頭吐威,萬人助喊、多舟競發的熱鬧場景鋪陳開來。“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宋代詞人歐陽修在《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詞作中,描寫了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吃多角粽、飲菖蒲酒、沐香花浴。一個“烘”字,讓人感受到節日的溫度。沐浴、更衣,飲酒、驅邪,折射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千年期許。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求蒲酒話昇平。” 唐代殷堯藩在《端午日》這首詩中,表達了“祈望一盞蒲酒,共話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景。歲月靜好、天下太平,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的夙願。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為之不懈奮鬥的理想和信念。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中國人民的一貫主張。中國提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中國節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鏡像,映射著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特質與精神。傳承端午根脈,鑄就復興偉業。弘揚端午文化精髓,根植家國情懷,賡續民族精神根脈,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夯實根基。以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薄偉力。(責任編輯:樂水 安然 張艷玲)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