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州:革命熱土正唱響新苗歌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趙嘉偉 龍軍
“矮寨公路坐落在素有‘天險’之稱的矮寨坡上,‘八一三’事變後,通過這條險峻的湘川公路,軍工器材、航空油料等源源不斷進入抗戰大後方。”于湖南湘西州,站在穿越雲海的矮寨大橋上,遊客順著講解員的介紹看去,只見山間13道回頭銳角急彎削山開路,26段幾乎上下重疊的路面直衝雲霄。
1934年12月,紅二、六軍團來到湘西,很快建立了全國規模較大的革命根據地。在萬物蓬勃的五月,這片曾經被革命熱血澆鑄的土地,正在唱響新的苗歌。
從矮寨大橋向下看,兩個苗族村寨靜臥在懸崖兩側,一村名“家庭”,一村喚“幸福”。兩個村子雖然隔峽而望,但是多年來只能上下懸崖才能到達。一座矮寨大橋化天塹為通途,讓“家庭”和“幸福”緊密相連,喚醒了古老苗寨的活力,向世人展示著它的文化魅力。
湘西吉首市矮寨鎮家庭村位於700多米的高山臺地上,四週多是懸崖峭壁。家庭村黨支部書記秧志銀回憶説,過去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村裏的農副産品要運出去,全靠肩挑背扛走山道,鄉親們看病、孩子們上學都因路難行而犯愁。為了修路,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靠著肩挑、鋤刨、錘砸等最原始的方式,8年間投入58000多名義務工,終於修建完成了6公里通村公路。
道路修到了村中,悠揚的苗歌、精緻的吊腳樓、別具特色的苗族文化,也隨之飄出了深山。秧志銀告訴記者,這裡是明朝乾州哨舊址所在地,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苗族“四月八”的節日、錐牛習俗就發源於此,八處抗戰軍事防衛的古城墻遺址保存至今,雙嗩吶吹奏技藝和吊腳樓建築工藝等民族絕技代代傳承,不曾斷絕。“你瞧村裏的一個個吊腳樓,都是我們村木匠獨立完成的作品嘞。”
以鄉村旅遊為主打,家庭村深度挖掘和保護苗族原生態文化,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産園,對苗族“四月八”苗鼓、苗歌等非遺項目都進行了傳承。
“如果我們苗家的老手藝就這樣失傳,那太可惜了,我們年輕人也要接住文化傳承這一棒。”看到村裏的文化旅遊産業越來越熱鬧,90後女大學生秧梅開也動了心思,回鄉開辦了“嘎婆屋”農家樂和苗繡作坊。為了更好地展示苗族農家生活的真實場景,她還組建了“民族文化小作坊”,收集、陳列、展覽起散落的農耕、生活用具,還原了苗族婦女養蠶、抽紗、紡線、織布、刺繡等生活狀態,讓遊客觀賞、體驗。
現在,家庭村成立了旅遊開發公司和生態農業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並在合作社和公司上班。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如今智慧旅遊設施已完工,村東面修建的觀賞矮寨大橋全貌的觀景臺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最佳去處。目前,隔峽相望的幸福村,也納入了德夯風景區的整體規劃,正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距離矮寨大橋4公里開外的排兄村吉鬥寨,正值午飯時分,在自家的農家樂,龍秀成正樂呵呵地為遊客端出一盤盤湘西臘肉。遊客品嘗著湘西土菜,望著層巒疊嶂的山峰,隨口跟他打趣道:“你這裡是不是風景最好的餐館?”遇到這樣的問題,龍秀成總是咧嘴一笑:“我們景區裏的餐廳和客棧,各個都有好風景。”
深居大山的排兄村,曾經和眾多湘西村落一樣,運東西全靠肩挑,吃飯全憑老天“恩賜”,自然環境沒有得到有效開發,産業底子一片空白。年輕的龍秀成也曾外出打工,後來因為父母生病只得返家,失去了收入來源,一家生活壓力陡然增大。
隨著矮寨奇觀、德夯大峽谷等景區的開發、保護和管理,吉首市矮寨奇觀旅遊開發公司實施旅遊扶貧,不僅吸納了附近村鎮像龍秀成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還在景區內修建了3處扶貧商業示範街,帶動矮寨鎮近3萬名群眾致富增收。
如今的矮寨奇觀景區,從事旅遊銷售、農家樂、民宿服務的超過300家,甚至有的民宿也挂上了星級。龍秀成對記者説,“吉鬥”在苗語中的含義是“騎在雄鷹背上的苗寨”。“看那裏的山嶺,像不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我們吉鬥苗寨,就在那雄鷹的背上。這只雄鷹盤踞了好久,現如今終於要起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