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鄔江興等: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2022-05-16 13:42:00
來源:中國網信雜誌
字號

圖片

  鄔江興

  中國工程院院士

  復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有利於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於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利於推動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數字經濟規模已經超過國民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總規模居世界第二,增長率為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取得巨大進步的背後,我國數字經濟還存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的根本性矛盾,既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規範的問題,也有發展基礎不牢、動力不強、發展方式不可持續等問題。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必須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敢於創新發展範式,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數字經濟由規模數量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

  銳意創新發展範式

  創新是數字經濟的靈魂,沒有技術發展範式的創新,數字經濟強國的目標就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我國曾經有一段時間強調發揮後發優勢,走跟蹤模倣的“發展捷徑”,在既有賽道和遊戲規則下進行縮小差距或填補空白式地跟跑與追趕。然而,當對標數字經濟強國的戰略目標時,倘若再一味地走跟蹤模倣的老路,固守不合時宜的科技發展思路,後續發展中就不可避免地容易陷入“卡脖子”的窘境。“卡脖子”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發展之初有意或無意地駛入別人圈定或設定好的技術路徑,陷入“市場紅海”被迫進行“剩餘價值”競爭的困局。我們絕不能幻想技術與市場的先行者們會毫不吝嗇地賜予競爭者“免費大餐”,不會在身後設置“專利和規則陷阱或地雷陣”。在起步階段和積累實力時期,將跟蹤模倣作為“權宜之計”無可厚非,但是長此以往則極易落入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故步自封的境地,必將被後浪推前浪、不進則退的時代大潮所淘汰。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與教訓一再表明,任何一個國家要成為世界強國,必須改變跟蹤模倣的陳舊理念,樹立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的目標導向,銳意探索新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範式;必須掙脫既有思維定式、方法論、技術路徑和實踐規範的限制,勇於否定自我和挑戰現有規則或套路。

  為此,在全球數字經濟大潮來臨之際,我國至少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技術發展範式的變革:一是提出並打造演進與變革模式相容並蓄,能靈活適配人機物、海陸空天多元多維融合世界互聯需求的多模態智慧網路發展新範式;二是提出並打造能夠突破現有“馮諾依曼”體系架構束縛,實現從單純追求“通用算力”向獲得多元高效“智慧算力”轉變的領域專用軟硬體協同計算技術發展新範式;三是提出並開闢一條不依賴先驗知識、可防範已知或未知安全威脅、能廣泛賦能網路與功能一體化安全的內生安全發展新範式;四是提出並創建能從根本上改變IT/ICT/ICS/IOT等領域現有工程技術與物理構成形態,建立基於軟體可定義體系架構與晶圓級多維異質整合的微電子/光電子技術發展等新範式。

  2020年5月13日,位於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內的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

  統籌協調安全和發展的關係

  數字經濟的規模越大,就越要注重統籌協調安全和發展的關係,決不能把迅速發展的數字經濟體系建立在沒有安全保障的技術基礎之上。未來十年,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將更加緊密,在賦能千行百業的同時,會不可避免地形成“廣義功能安全壁壘”。資訊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使得所有的數字基礎設施和智慧化設備都將具有典型的資訊物理系統(CPS)特徵或屬性,其功能安全和網路安全問題必將相互交織與滲透,使得原有“各自獨立”的技術與工程邊界快速“崩塌”,凡是基於資訊網路的電力網路、燃氣網路、輸油網路等關鍵基礎設施,都會因為廣義功能安全問題形成新的社會性風險,進而成為數字經濟乃至數字社會的重大問題,一處隱患可能全域盡毀。網路空間安全問題之所以能“直接威脅或擊穿”傳統功能安全底線,其根源是現代資訊系統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因軟硬構件“漏洞後門”問題而造成的“基因缺陷”。産品複雜度越高、技術鏈開放性越強、供應鏈越長、網路依賴性越大,通過系統“漏洞後門”實施的“致癱治亂”攻擊的風險就越高。“漏洞後門”問題不可避免地成為“數字社會智慧網聯設施的最大公害”。更令人不安的是,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準、認知能力,尚無法從理論與工程上徹查“漏洞後門”問題。因此,實現數字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一體化處理網路安全和功能安全交織問題,賦能關鍵資訊基礎設施,以形成高可靠、高可信的雙重安全能力。

  推動綠色高效能發展

  數字經濟不等於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的背後是極高代價的能源支撐。隨著摩爾定律和登納德縮放比例定律逐漸失效,高性能計算、大數據中心等傳統資訊基礎設施在功耗、能效、體積和成本上遇到重大挑戰。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佈的《半導體十年計劃》指出,如果沒有技術變革,未來的能源到2035年也許僅能滿足資訊基礎設施所需。與此同時,我們今天所擁有的通用計算能力和資源並沒有得到有效應用。以經典超算為例,其計算資源和能力的有效釋放率通常低於20%。若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等綠色發展戰略,必須從摩爾定律資源密度和價值密度增長的本質出發,把握“體系結構進步正在接續工藝提升,成為智慧物聯數據時代微電子技術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這一趨勢,大力發展基於軟體定義的晶元級異質異構硬體系統整合技術,最大程度獲取體系結構與工藝進步的綜合增益,推動領域專用軟硬體協同計算體系發展,實現比經典通用計算更為高效能的智慧計算,提供具有新型工程物理形態的高性能、高效能的關鍵資訊基礎設施,開闢與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相適應的新路徑。

  2022年3月3日,安徽合肥,一家現代霧耕農業科技示範園植物工廠溫室內,技術員在管護氣霧栽培蔬菜。

  堅持可管可控的開放發展

  網際網路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推動全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數字世界”是一個實現人機物多元融合智慧互聯的載體,開放性是其自身的內在特徵,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開放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數字空間,開放必須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之上,沒有安全保障的開放無異於“引狼入室”。但如果為了追求絕對安全就不開放,因為技不如人就不敢開放,也就陷入了“因噎廢食”的怪圈,失去了數字經濟發展最核心的競爭力和最根本的動力。當下,我們必須要破解數字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安全性與先進性、成熟性與可信性、自主性與開放性等諸多矛盾問題,在“供應鏈不安全”的限制條件下,保證開放條件下的網路空間安全可控;在“有毒帶菌”的客觀環境下,維護好國家網路安全和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的廣義功能安全。我國科學家十年前提出的網路空間內生安全理論和技術,經多維度、多方位、多領域的實踐應用證明,能夠為資訊化與網路安全“一體兩翼、雙輪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可落地的、抓手級的支撐,既能在利用國際上成熟的、商品級的“有毒帶菌”軟硬構件條件下,也能在採用“成熟+欠成熟”“引進與自産”構件的混合應用模式下,為關鍵資訊基礎設施或資訊物理系統提供具有高可靠、高可信、高可用的廣義功能安全保障,為數字經濟突破供應鏈安全困局、實現更高水準開放和更高層次互聯互通提供新的技術路徑與解決方案。

  實現更高品質的共用發展

  共用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特點。在數字技術賦能下,數字化已成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不懈追求所需要的重要技術途徑,大大提高了有限資源的普惠化水準,大大方便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大大彌合了數字鴻溝,滿足了多元化、分眾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當前,我國數字經濟普惠均等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如同在現實世界一樣,老百姓不但注重吃得好、用得好,還注重吃得、用得更安全;在未來的數字空間中,老百姓不僅關注如何獲得更加豐富的數字服務,還關注如何獲得更加安全的高品質服務;不僅需要有獲得感和幸福感,更需要有信任感與安全感。提供更高品質、普惠均等的數字化服務,必須高度重視數據安全問題、個人資訊和隱私保護問題、全民數字素養和技能提升問題,把國家“大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邊的“微安全”有機統一起來,築牢保護人民群眾網路空間利益的安全防線,不斷提升全民數字化適應力、勝任力、創造力和自我防護力。同時,我們還需要為普通百姓提供數字世界中多元的“風險分散”手段,讓公眾的數字資産、數字資源、數字權益獲得和現實世界同樣的托底保障。為此,必須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金融保險領域協同創新,依靠金融保險業的力量吸收數字時代的“殘余風險”。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網路與數據安全保險生態,按照工信部發佈的《網路安全産業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徵求意見稿)》要求,在智慧聯網泛在化、數字應用普適化的背景條件下,在安全功能可定制與評估、安全指標可測試與度量的基礎上,構建“保險+風險管理+服務”的網路安全保險新業態,更好地保護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推動數字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