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十年@每一個奮鬥的你】“深海一號”氣田開發生産團隊:以青春之力“點亮”深海寶藏

2022-05-04 18:2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編者按: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鬥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鬥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鬥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海口5月4日電 題:“深海一號”氣田開發生産團隊:以青春之力“點亮”深海寶藏

  作者 張茜翼 劉建波

  在海南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攻克幾十項行業技術難題,成功開發運用3項世界首創、13項國內首創技術,推動中國深水油氣開發進入超深水時代。這支青年人佔比達到73%的“深海鐵軍”,是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深海一號”開發生産團隊。

  5月3日,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深海一號”開發生産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

  中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自2021年6月25日正式投産以來,累計生産天然氣超17億立方米,為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動力。這離不開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深海一號”開發生産團隊青年先鋒的努力和貢獻。

  敢為人先建成“深海一號”能源站

  中國海洋油氣資源豐富,約一半蘊藏在深海海域,然而油氣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由於總體勘探程度相對較低,海洋油氣資源,特別是深水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已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深海一號”氣田發現于2014年,探明天然氣儲量超千億立方米,最大水深超過1500米,是中國水深最深、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氣田。深水不只是“水深”,海面下水深每增加一米,開發難度呈幾何倍數增加。

  面對氣田地層高溫高壓、超深海水等諸多難題,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深海一號”開發生産團隊決定採用“水下生産系統+深水半潛式生産儲油平臺”的模式開發氣田,這樣的模式和所需要的生産設施在全球範圍內沒有成熟的先例。面對壓力和挑戰,他們敢為人先,建成“深海一號”能源站,形成了一套中國特色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技術體系。

  氣田投産後,所産天然氣通過海底管道接入全國天然氣管網,每年將向粵港瓊等地穩定供氣30億立方米,使南海天然氣供應能力提升到每年130億立方米以上,相當於海南省全年用氣量的2.6倍。同時,該氣田可帶動海南陵水等新的深水氣田開發,形成氣田群。預計到2025年將建成南海萬億大氣區,為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提供保障。

  成功攻克幾十項行業技術難題

  氣田包括一座半潛平臺(即“深海一號”能源站)、16根系泊錨纜、17條海底管道、一套水下生産系統。

  “深海一號”能源站建設不僅存在沒有先例借鑒、建設工期緊張的情況,而且還必須按照“30年不回塢檢修”等高品質設計標準建造,僅下部船體就由24萬個零部件組成,研發建造極難。

  氣田開發前期狀況不斷。雪上加霜的是,在全力推進氣田建設之際,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價接踵而至,工期嚴重滯後。面對困境,團隊帶領幾千名施工人員晝夜輪流作業,高品質完成了船體建造、上部組塊建造以及兩個組塊的“大合龍”,創下了比國際同類平臺建設工期提前18個月紀錄。

  氣田投産後,面對大量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首次應用,團隊在缺少直接可借鑒經驗的情況下持續探索,成功攻克幾十項行業技術難題。作為氣田的核心裝備,“深海一號”能源站是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産儲油平臺,總高度達120米,最大排水量達11萬噸。它的建造創造了3項世界首創技術,13項國內首創技術,實現中國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從300米向1500米水深挺進的重大跨越。

  同時,團隊也推動中國系統掌握深水水下生産系統設計和部分水下關鍵設備的自主製造技術。

  突破核心設備運維困局

  2021年7月,為攻克深水流動保障難題,“深海一號”氣田引進國內首套全脫鹽式乙二醇回收系統(下稱“MRU”),這套系統在國內並沒有應用先例。而由於疫情原因專業廠家不能按時到場,現場沒有調試經驗,工作一度陷於停滯。

  此時,團隊工藝主操劉昱亮站了出來:“廠家外文資料我們都有,馬上開始翻譯。”在劉昱亮的帶領下,一群青年迎難而上,白天泡在現場,查看管線走向及設備資訊。7月的南海,高溫悶熱,每個人背上都凝固了一層鹽霜。晚上,大家結合白天的圖注開始翻譯資料,就這樣,靠著一支筆和一部手機,24人,48小時,翻譯整理廠家資料5萬餘字。

  “那段時間裏,隊員每天都只睡三、四個小時。翻譯整理後的操作手冊,對氣田以及後續設有MRU系統的平臺來説意義重大。”劉昱亮感慨道,通過討論與實操,他們摸索出一套從進料、冷迴圈到建立真空度、升溫,再到化驗合格、出産品的MRU操作方法。經過兩周的日夜奮戰,他們完成MRU迴圈調試,比原計劃提前一週完成。

  針對南海的颱風工況,能否採用颱風不停産模式,最大程度減少颱風對生産的影響,是該團隊成員一直思考的問題。

  團隊儀錶主操馮楊鋒牽頭負責攻關“深海一號”颱風不停産避臺模式。在他四處諮詢不停産避臺的意見和建議時,大家開始“勸退”模式。面對質疑,馮楊鋒和船長對颱風期間壓排載方案進行反覆推演,對平臺256套動設備的控制優先級進行梳理,從儀錶控制的角度細化了平臺“三步走不停産避臺方案”。

  2021年9月11日,深海一號面對颱風“康森”考驗,首次應用“停産保壓”的模式進行避臺,颱風過後僅用28小時就實現復産,極大減少了颱風對生産造成的影響。

  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深海一號”開發生産團隊先後突破核心設備運維困局,成功解決透平發電機、三甘醇泵、幹氣壓縮機等關鍵設備運作難題,形成一套國産化操作流程;共編譯技術手冊30萬餘字,申報技術革新項目5項,初步形成全套深水氣田運維體系,初步完成《深水生産管理手冊》和《深水生産維修手冊》,為後續深水油氣開發提供理論儲備和實操人才。(完)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