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底色更濃 産業更旺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趙嘉偉
穀雨過後,青瓦白墻式的特色民宿在煙雨中若隱若現,絲絲涼意也給耿傳公祠增添了幾分肅穆。近代以來,湖南醴陵走出了李立三、左權、耿飚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曾經的革命熱土上,溪水旁的産業基地育果正忙,村居農家樂的煙囪飄來陣陣菜香……
“沒想到,如今不光自己可以在家門口賺錢,還能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在醴陵市楓林鎮隆興坳村,村民耿飛雲正在自己開設的家庭式農家樂裏忙前忙後,與他一起忙碌的還有同村的老鄉。“無論是30多歲的寶媽還是60多歲的大爺,都可以在我這裡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能幫村民解決就業問題,才是‘大幸福’嘞。”耿飛雲咧開嘴笑呵呵地説。
隆興坳村是無産階級革命家耿飚故里,紅色旅遊文化資源豐富。然而,處於山區的隆興坳村曾經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外出打工成為絕大多數村民謀生的選擇,村內“老齡化”“空心化”嚴重。為了盤活當地紅色旅遊文化資源,醴陵市支援隆興坳村恢復重建了耿飚幼時居住的清代古民居耿傳公祠,形成以其為中心的民俗文化觀景帶,並成功申報3A級景區。
為了進一步拓展紅色文化旅遊産業鏈,隆興坳村利用現有民居打造特色民宿,發展紅色鄉村旅遊,一個個以家庭農場、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新型營業主體建立起來。以耿傳公祠為中心,數十棟修葺一新的民居古香古色,粉墻黛瓦,串聯起一幅鄉村美景圖,在石板小徑上,前來參觀紅色景點的遊客不時駐足。曾經的閉塞村落,如今年接待遊客超15萬人次。
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賡續革命基因,醴陵市對革命文物進行全面摸底,建立起紅色文化旅遊資源數據庫,還通過走訪、座談、發佈徵集公告等形式,從革命前輩、革命後代和民間收藏者手中徵集革命文物,豐富歷史陳列,讓塵封的記憶活起來。
經過數年的提質改造、深化管護,從耿傳公祠到芋園文化旅遊景區,再到左家老屋,修葺一新的名人故居、紀念場館等,迎來一批批遊客參觀、瞻仰,醴陵市將革命文物保護與旅遊景點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相結合,助力紅色景點人氣持續走高。“深度挖掘、充分利用紅色資源,讓村民吃上了‘旅遊飯’,2021年,我們村8家農家樂共接待遊客14萬人次,家門口就業的老鄉越來越多。”醴陵市隆興坳村黨總支書記付鐵棉説。
在紅色文化傳承的背後,“綠色”産業是鄉村發展的動力。在醴陵市孫家灣鎮觀前村迷迭香産業化基地,一簇簇迷迭香猶如樹海,近聞香氣撲鼻。“五月就可以采收了,到時候一畝田能收鮮葉3000多公斤。”抓住一株在風中搖曳的迷迭香,村黨委書記王禮資對記者説。
“現在我們在家門口務工,一天能賺100多塊錢。”村民張丙香興奮地講。2019年11月,觀前村以集體經濟收入作為啟動資金,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與引進公司共同打造迷迭香産業化基地,通過“公司+村集體+基地”和“村集體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調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廣泛參與,鼓勵村民到迷迭香種植和加工基地務工就業。
“村民積極參與迷迭香基地種植,3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王禮資説,僅2021年一年,基地發放給村民的工資就超過了300萬元。目前,觀前村的迷迭香種植面積已經超過1500畝,成為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連片迷迭香基地。基地不僅讓村民回了鄉、賺了錢,也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30多萬元。
隨著紅色旅遊和綠色産業的發展,曾經的“空心村”現在人氣又起來了,隆興坳村的“耿祠荷風”成為醴陵的新八景之一,該村生産的“耿氏白芽”遠銷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