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評論:為何説中國堅持“動態清零”是科學且必要的?

2022-04-14 21:3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4月14日電 題:為何説中國堅持“動態清零”是科學且必要的?

  作者 崔白露

  當前,全球累計確診病例突破5億。3月以來,受奧密克戎變異毒株侵襲,中國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超32萬例,波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國在疫情防控上存在不同理念和策略。伴隨疫情防控吃緊,國內外輿論場也出現了一些質疑中國“動態清零”的聲音。面對不同觀點,為何中國還要繼續堅持“動態清零”?

  資料圖:工作人員正在對核酸檢測樣本進行檢測。 殷立勤 攝

  堅持“動態清零”,是對生命的敬畏。

  現階段全球主要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隱匿性、傳染性極強,致死率遠高於普通流感,對老年人、慢性基礎性疾病人群的生命和健康更是極大威脅。一些國家看到新毒株毒性有所下降,便採取放開防控和“共存”的消極處置方式,導致感染和死亡人數迅速抬升。近一個月,解除防疫限制的韓國和英國新增確診病例分別高達900萬和200萬,超9500和7000人病逝。而病毒變異和反覆感染,也讓所謂“群體免疫”備受爭議。“當政府宣佈‘自由’時,民眾卻在不斷死去。”英國媒體人湯姆福迪如是説。

  中國大陸有14億人口、2.67億老年人和2.6億慢性病人,若抱僥倖心態貿然放開防控,恐將出現大量確診、重症甚至死亡病例,並由此引發醫療資源擠兌甚至崩潰,不僅會使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付諸東流,也將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極大威脅。當前,只有盡力將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身體健康,才是對每個個體生命的尊重和保護。

  堅持“動態清零”,是對科學的尊重。

  疫情防控始終是一個科學問題。加強科學研究、研判疫情形勢、總結抗疫經驗,是對抗疫情的前提條件。

  “動態清零”的核心內涵,在於出現病例或疫情後實施快速發現和圍堵,切斷傳播鏈條,發現一起、撲滅一起,不造成持續性的社區傳播,並不追求絕對的零感染,而是用最低社會成本和最短時間控制疫情。當前人類對病毒的認知依然有限,疫苗有效性、變異毒株、重症死亡率、後遺症和特效藥等問題未能妥善解決,人類便無法真正戰勝病毒。

  在此背景下,“動態清零”的中國方案,並非無中生,而是在尊重科學、遵從規律和廣泛實踐的基礎上探索出來。兩年多來,中國根據國情和疫情形勢,不斷完善防控策略:從舉全國之力打贏“武漢保衛戰”到常態化疫情防控,再到當前的“動態清零”“社會面清零”,已打贏大大小小幾十場阻擊戰。本輪疫情期間,一度較為嚴重的廣東、河北、山東等地積極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在短期內遏制疫情蔓延。實踐證明,疫情並非不可戰勝,科學、精準的“動態清零”依然是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

  堅持“動態清零”,是對經濟社會的平衡。

  一些觀點認為,嚴格的防控措施會影響經濟正常發展,殊不知這是本末倒置。疫情才是阻礙經濟發展的根源。大規模感染造成人們無法工作、企業停擺和社會混亂,進而影響經濟發展,引發社會動蕩。

  過去兩年,一些國家因害怕經濟危機而放鬆防疫,在封控與放開之間左右搖擺,經濟與社會一再遭受衝擊,始終難以恢復正常運轉。中國曾在較短時間內控制疫情,按下經濟“重啟鍵”,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開啟全鏈條精準防控的“動態清零”後,2021年GDP實現8.1%的增長。

  短暫休整是為了更好出發。一段時間的隔離、停工和封控,確實會給經濟造成影響,給生活帶來不便。但從更大的時空維度看,儘早撲滅疫情可以早日脫離失控狀態,恢復安定有序的生産生活,以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和打贏疫情阻擊戰。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日前表示:“兩年多的防控實踐證明,‘動態清零’符合中國實際,而且是現階段我國及時控制新冠疫情的一個最佳選擇。”

  要做到科學的“動態清零”,需將“快速”和“精準”二字落到實處。具體到操作層面,高效有序的核酸檢測、科學精準的流調溯源、分類分級防控管理必不可少,及時保障民生需求、解決民眾困難關切亦至關重要。

  當前上海疫情仍處於上升期,嚴峻形勢下的困難和問題不應回避。攻堅克難之時,應堅定信心,科學落實“動態清零”,從嚴從實開展各項工作,在抗擊疫情的同時穩供應、保民生。(完)

[責任編輯:房琳琳]